自序

2004年,在老同学的建议和帮助下重回母校西北师范大学,师投李并成先生门下攻读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当时,我已经是一个在中学工作了九年的老教师了,但在历史地理学界还是一名门外汉。自觉年龄偏大,加之重新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毕业后,适逢赶上单位搞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经费无忧,加上雍际春教授的鼓励、关怀和支持,我把积累多年的陈货都拿出来,一鼓作气发表了二三十篇论文。2011年又幸运地得到中央财政支持陇右文化重点学科专著项目的资助,有机会将近几年公开发表和部分尚未公开发表的有关陇右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章结集出版。

论文集共分四编,第一编理论与方法部分,收入1篇理论文章《论历史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尺度问题》,针对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忽视时空尺度、尺度选择和尺度转换不合理等现象,就不同时空尺度下文化力与自然力的地位及尺度选择和转换等问题阐述了一孔之见。还收入关于历史气候研究方法、技术与手段的3篇文章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一文,属于研究动态方面的文章。第二编人地关系与早期文明部分收入7篇论文,分别从大尺度(中国北方)、中尺度(西北)和小尺度(渭河上游)视角,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述了在自然环境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下,早期农业文化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机制。部分论文借鉴了经济地理学量化分析法和区域结构与组织的相关理论。第三编历史交通地理部分收入有关丝路交通与陇蜀交通方面的论文10篇。因为涉及结项问题和成果的完整性,本人主持的2010年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历史地理考察”已经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未收入其中。本部分在使用历史地理学传统的文献考证、实地调查等方法之外,尝试将人地关系理论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应用到历史交通地理研究中。第四编历史灾害综合研究部分,收入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方面的4篇系列文章,系本人主持的2008年甘肃社科规划项目成果的核心部分。目前国内自然灾害史方面的综合研究不多,将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要素联系起来综合研究的成果更少。该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评审。评审专家与小组在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对研究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是我胆敢将这一组系列文章编入论文集的原因。第五编收入有关古城研究、历史医学地理、方言地理与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文章5篇。

求学的经历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即“没有少就没有多,没有多就没有少”。记得李先生一开始就叮嘱我和多勇师兄少写文章多读书,并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我们读书的情况。所以,读研期间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没有刻意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毕业后因有了读书期间较好的积累,写起文章来就比较顺手,出文章的速度也就快了点。李先生还告诫我们不要贪大求全,要锁定一个努力的区域坚持做下去。如果我不听先生的告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胡来,恐怕很难深入,也就很难有所收获。这不就是“没有少就没有多”的道理吗?现在强烈感觉到应该在“发展”的基础上“经济转型”,即不求快,求稳、求好才是根本——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没有多就没有少”的辩证法啊。时光荏苒,一晃已经8年。以后学术成长的道路还很漫长,衷心希望学术前辈多多指点迷津,让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