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诏史
  • 梁晓强
  • 4385字
  • 2021-03-28 01:21:46

第二节 南中地区古代交通状况

南中多山,境内山脉纵横交错,江河深切,山高谷深,坡陡水急,地形十分复杂。特别是广大山区和边疆地区,更是十分闭塞,“山头远相见,跨谷爬半天”,故俗语有“看山跑死马”之说。南中地区交通极其不便,无法长距离用车,在农业社会,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又南中地区虽多江河,然山深谷狭,水流湍急,遍布险滩、暗礁,水流缓平处通航,多以摆渡为主,无舟楫之便,均不能直航。

一 五尺道、南夷道的修筑

至汉武帝征服之时,西南夷地区内部仍然没有强大的部族崛起,还没有能够实现局部的统一,因此各方国及部族林立割据,夜郎、滇国、昆明的武士们,都只是在自己的家门口,与周围其他部族的武士们互相攻杀、抢掠,还没有能力对外侵略。

春秋之际,中原地区远隔巴蜀,心有余而力不足。战国之时,秦、楚等各大国忙于对付对方,没有精力顾及。在秦统一中国以前,西南夷地区由于外无强大的政治势力染指,自己亦无力略边,对外也没有大的需求,于道路建设及经济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渴求,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循环中。

然而,南中地区是内地通往中南半岛腹地及南亚地区唯一的陆路捷径,对于任何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来说,都是不可以忽视的要地。秦国自击灭巴蜀始,即准备经略西南夷地区。“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9]然而无论中原王朝的政治势力是否触及,民间商业性的交往永远是无法禁止的,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组织地进行交通道路网的建设。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西南一隅。秦统一后,立即派常img修筑五尺道,“秦时常img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10]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有组织地开辟通往南中地区的道路,虽然没有能够完全开通,但仍然是西南夷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交通建设。

五尺道北端为秦国的巴郡,南端则直通滇国。与先秦开石牛道,实是为灭巴蜀做准备相同,秦开五尺道,也是为灭滇所做的准备;故开始时,五尺道实为秦国的战略通道,而不是现代带有浪漫色彩的所谓“南方丝绸之路”商道,而南方贸易通道的存在,在开辟五尺道以前,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历史了。

只可惜秦军尚未来得及踏上五尺道,秦帝国就灭亡了。由于秦军并没有涉足西南夷地区,因此秦帝国所修的五尺道也没有能够深入这一地区。

秦亡,群雄纷争;汉兴,受制于北,均无暇南顾。直到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命令将军王恢进攻乘秦亡之乱进行割据的赵氏南越,王恢以武力做后盾使番阳县令唐蒙劝降南越,一相情愿地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未能如愿以偿地完成使命归来的唐蒙,却为汉武帝献上了另外一个出人意料的计划:先收买、瓦解松散的夜郎联盟,然后利用归附的夜郎军队消灭南越。汉武帝当即批准了唐蒙的计划,并授权唐蒙实施这一计划。

同时司马相如也建议开发西南夷地区,唐蒙、司马相如便成为了汉帝国经略西南夷地区的急先锋。“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当是时,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11]

“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12]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郎州为唐置,地在今曲靖)。’颜师古云:‘其处险戹,故道才广五尺’。”自汉武帝使唐蒙开通五尺道以后,此道即为内地通往南中地区的重要通道,一直沿袭到了今天。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派唐蒙发巴蜀兵卒千余人,修筑僰道到牂牁江的道路,沿途置驿,史称“南夷道”或“夜郎道”。“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建元中,僰道令通之,费功无成,百姓愁怨,司马相如讽谕之。使者唐蒙将南入,以道不通,执令,将斩之,叹曰:‘忝官益土,恨不见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杀之。蒙乃斩石通阁道。故世为谚曰:‘思都邮,斩令头’云。后蒙为都尉,治南夷道。”[13]

五尺道、南夷道是南中地区最早的人工道路网建设,而实际上,在还没有进行人工修筑道路之前,由于民间贸易交往的需要,这些道路已经存在了,只是没有人工修筑以后那么平坦和顺畅。蜀国灭亡之时,蜀王子泮就是通过黔西、滇东之间,位于滇国和夜郎国势力交界地区的南夷道的前身故道,率残部逃亡南方(今越南),建立起新的王国而自立为安阳王的。[14]

经过滇东门户,还有一条贯通五尺道与南夷道,连接滇、黔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汉军“以兵临滇”,统一云南的进军道路。后来的明清军队、红军,都是经过这条道路进军云南的,现在依然是云南通往内地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二 通往内地的重要道路

由于金沙江为滇川之间的天然屏障,因此,几乎所有滇川之间的重要道路,都蜿蜒在注入金沙江的河流峡谷中。五尺道也不例外,五尺道——即后来的石门道在滇东北境内,全部是沿着古朱提江—羊官水、今大关河—横江而伸入南中腹地的。

由于乌蒙山、五莲峰的挟持、阻碍,“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中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15]五尺道—石门道是贯通滇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云南北入四川,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通道。

循金沙江而上,在四川宁南县葫芦口、云南巧家县城西,也有一个重要渡口连接滇川,这个渡口刚好就位于黑水河注入金沙江的河口附近,从大凉山深处顺黑水河而下的道路就在这里延伸入滇。

这条道路和渡口是蜀汉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追击孟获进入云南之地[16];也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北上进入四川的地方。晋时割据四川的成汉国王李“雄遣叔父骧破越巂,伐宁州(云南)”,“骧等又渡泸水寇宁州,逊使将军姚崇、爨琛距之,战于堂狼,大破骧等,崇追至泸水,透水死者千余人。崇以道远不敢渡水”。[17]宁州刺史王逊因此被气得怒发冲冠而死,[18]这个典故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个地方。

又“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住(往)堂狼县(今会泽)”。[19]这个位于东川、会泽、巧家三地交界,小江注入金沙江河口附近的渡口,今天仍然在使用。

滇川之间最重要的通道——西夷道,位于被称为西南地区民族迁徙走廊的安宁河谷,是该区域南北交通唯一的大通道。西夷道北启四川成都,南止洱海地区,不仅是民族迁徙的走廊,也是西南地区一条最重要的贸易之路,即现代人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主道。

西夷道北段由成都经今雅安、汉源、越西到西昌,古称“牦牛道”。由于经过灵关(位于今宝兴县南部灵关镇),而被称为“灵关道(零关道)”。也因经过清溪关(位于今汉源县北部清溪镇),而被称为“清溪道”。也是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招抚了邛、笮,开辟、修筑过的道路,“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20]

西夷道南段自西昌而南,分为东西两路。

东路全部在安宁河谷中,“三缝县(《汉书·地理志》作三绛县,今四川会理县黎溪镇),一曰小会无,道通宁州,渡泸得(往)蜻蛉县(《汉书·地理志》作青蛉县,今云南大姚)”。[21]在位于今隔江相望的云南永仁拉鲊渡与四川会理鱼鲊渡,或位于云南元谋江边与四川会理姜驿之间的龙街渡渡过金沙江。这条道路由于连接唐朝的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与巂州都督府(治今四川西昌),唐朝时被称为“姚巂道”,是南诏与剑南西川节度使交往的主要道路。

西路分路比较多,由西昌向西南,经四川盐源,或南经位于今云南永胜、华坪、大姚三县交会处的湾碧渡渡过金沙江往姚州,或不渡江直西往云南永胜。永胜以后,再渡过金沙江,或西往丽江、鹤庆,或南往宾川、祥云,最终汇合于大理。

在金沙江上游河谷中,存在着许多由吐蕃(藏区)通往南中地区的渡口。自上而下,分别有奔子栏渡、其宗渡、巨甸渡、石鼓渡和金江渡,最重要的为其宗渡,吐蕃曾在这里架设铁索桥。其宗渡由于地形险要,为金沙江上游河谷中,唯一一处可以据之,就可以控制其他所有渡口的要隘,这一点是其他渡口所不具备的条件,因此吐蕃曾经在这里设置神川节度,南诏则曾经在这里设置铁桥节度来对付对方。

三 通往海外的重要道路

云南通往海外的道路,分为东西两个方向。东向向东南,通往太平洋—中国南海(古涨海) ;西向向西南,通往印度洋—安达曼海(古小海)。

东向主道由滇池南下至红河,“从贾勇步登陆至矣符管一日。从矣符管至曲乌馆一日,至思下馆一日,至沙双馆一日,至南场馆一日,至曲江馆一日,至通海城一日,至江川县一日,至(进) (晋)宁馆一日,至鄯阐柘东城一日”。[22]这一段,全部是陆路。

再顺红河而下,直到安南交趾(今越南河内)。“安南经交趾太平,百余里至峰州。又经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楼县,乃水行四十里至忠城州。又二百里至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贵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皆生獠也。又四百五十里至古涌步,水路距安南凡千五百五十里。”[23]“从安南上水……至贾勇步五日。已上二十五日程,并是水路。”[24]经安南出海,然后从海上前往东南亚各国。

西向主道由洱海西南向永昌,这条道路也是汉武帝努力开辟,但由于“其北方闭氐、筰,南方闭巂、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昆明复为寇,竟莫能得通”。[25]最后没有能够开通的道路。

然而实际上,这条道路早在张骞“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之前,就已经是一条通畅的贸易之路了。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安宁太极山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滇国王族及高级贵族墓中,大量出土的滇国主要货币——海贝,主要产自印度洋沿岸,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运来的。这种海贝直到明代,仍然是云南的通行货币。

这条道路的开通,得益于阻断道路的昆明族的一支所建立的哀牢国,和平地归附了东汉王朝,最终解除了阻碍交通的人为因素。“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它人。”[26]

这条道路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被称为“博南道”或“永昌道”,在永平杉杨与保山水寨之间的古兰津渡跨澜沧江。在境外的一部分,被称为“身毒道”。

境外部分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分两道,一路南下,经骠国(缅甸本部),达印度洋东岸各国。一路西向,达今孟加拉国境内。“自羊苴咩城(今大理)西至永昌(今保山)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今龙陵)二百里。又南至乐城(今瑞丽)二百里。又入骠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经突旻城至骠国千里。又自骠国西度黑山,至东天竺迦摩[缕]波国千六百里。”[27]

北路沿着缅北西进,达印度东北部,再深入印度境内。“一路自诸葛亮城西去腾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弥城(今腾冲古永)百里。又西过山,二百里至丽水城(今缅甸密支那南部德劳基)。乃西渡丽水、龙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今缅甸猛拱)。乃西渡弥诺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