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因素在世界的影响
- 韦章尧
- 4336字
- 2021-03-30 07:41:05
世界从新视角看中国实力变化
世界正用新角度看中国
正当中国农历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英国伦敦主要街头被无数盏中国红灯笼照亮,《每日电讯》网站也发表文章称,世界历史变迁的种种数据总让人吃惊,它无不在教育人们,不要固执地只看自己国家的长处,而应用柔和的发展的眼神欣赏别国也在改革并转向未来。文章写道,在帝国史上曾对中国有过不体面章节的英国人,20世纪的相当一段时日里,也即在香港交回中国以前,总是用轻蔑、不屑一顾的目光来看中国过往近200多年的衰落与短处。而今不少英国人,却像唐诗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突发局面,不仅到中国去投资经营的人数呈数倍增加;而且参加高级汉语考试的人数也一再上升,去年仅伦敦就超过两千人参加,且相当部分是社会中上层人士。英国学汉语的人数已超过学西班牙语、俄语、德语而成为新亮点。2005年夏日伦敦街头,甚至出现绅士雅皮将“方块汉字”的“福”、“丽”、“酷”、“媚”等字刺在自己的身上,以此来“争奇斗艳”。这不能不说与中国崛起在英国家喻户晓相关,实际上是不少英国人对中国看法开始转变的一种验证。犹如“中国通”康斯逊所言,看来中国在寻求未来的转型式的发展给人以新的视角,它不但在“rise”(崛起),而且在追求“world power”(强国)。中国这棵令人鼓舞的经济大树正在根深叶茂,同东亚、中亚国家的合作增加而不是引发对抗,在国际舞台上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变得举足轻重。连撒切尔夫人时代的老派政治家们也在说,中国二十六年的发展速度,超过欧洲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在世界的热销,伦敦牛津大街超市也渗透着“中国制造”,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中国确实在发生巨变,它正成为亚洲复兴的先锋,正渐渐在恢复历史上曾经占有过的显赫地位,许多大国的利益因与它交叉融合而不敢小视这个意识形态相异的国家。不过人们认为迄今的中国,最大的成就是经济,次之是外交技巧上的转变,军事上还不足以威胁别人,从人均GDP来看还不是一个富裕国家。
“中国崛起”成为“国际辞章”
2006年1月21日,英国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摩登·沃尔夫,以其对中国历史的通晓,用学究气浓重的语言,对中国崛起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沃尔夫长篇大论地对记者说,“中国崛起”一词,是近些年国际社会用来评价中国发展变化的形象化概念,已经在国际媒体和出版物中密集地使用,无疑是在同欧洲经济疲软、日本经济复苏乏力、美国负债累累及依然忍受着伊拉克问题上自作自受痛苦的比较中,所作出的描绘式的定义。倘若仅仅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加以考究,“中国崛起”作为一种形象化概念,无论用英语或汉语来判译,并没有大的特殊的定义区别,大体上与“中国发展上升”、“中国现代化有起色”相通。但是就国际社会对中国实际评价而言,使用“中国崛起”或“中国正在崛起”的语词,是从肯定中国走向强国,综合国力已初具中远程投射力,国际上已不敢轻视其存在的现实含义上推出的。就像最近伦敦举行中国崛起讨论会那样,讨论的主调是谁害怕中国,反应强烈。沃尔夫分析说,因为中国曾经在世界历史上领先了上千年,衰败下去是近200多年发生的,而时今的进步是经济、科技、外交等多层面的,许多方面在发生历史性的改变。由此意味着中国在国际力量重新洗牌中实力地位升格,即它正在或者即将恢复昔日盛举的逻辑,或者这已是可以瞭望的前景了。
重新找到对科学的热情
沃尔夫强调说,中国人从来就不乏智慧,过去世界上的不少发明源于中国,尤其是率先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铸铁、铜鼎等,这些发明无疑是坐标性的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西方在这些方面比中国要晚几个世纪。只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科技昌盛的历史没有延续而夭折,几百年后被西方超越,而中国则多次陷入外患内乱的“不兴奋困局之中”。可是人们细数近二十多年的变化,发现中国又重新找到了对科学的热情。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接近GDP的2%,十大军工集团在载人航天、新型导弹、核潜艇、战斗机、无人侦察机、预警机、新型坦克、搜寻卫星等的研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无不都在震惊西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年出口增幅超过40%,给西方留下了从未有过的深刻印象。中国超级计算机在世界超级计算机五百强中占据了十四个席位,尤其是“龙芯”、“凤芯”的自主研发,使之在与国外同类芯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基因和干细胞研究很有起色,超导和抗热材料研制与先进国家大体旗鼓相当,首创的超级水稻已在世界推广,这些都包含着伸手可及的经济效益市场。数码技术的突破,医疗分析仪的热销欧洲,及发电设备的大量打入国际市场,使西方康采恩在中国变得多余。还有造船技术已跃居世界第三位,大学在本国提交的专利数量超过英国六倍。这一切无不印证了世界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科技领域那种久违的暗淡无光的局面已开始改变,部分科研领域已开始占据了制高点,正在重现科技复兴的曙光,从而使国际人士不得不用“中国崛起”的辞章来加以肯定。很显然,这个曾经一切以苏联的意识形态为参照数的国家,其最根本的转变,是从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一日开始,新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转变主政内涵,中国似乎一切都在作新的抗争,不再以意识形态为重,一切努力似乎都在分析利弊参半并突破传统封闭的机制,她已不再是世界竞争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兴大国。从而使欧盟二十多国又喜又忧地看待中国。一方面欧洲人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是个巨大市场的商机,华夏大地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欧洲人也有忧虑,把中国看成正在崛起的全球一强,其影响力日益增加,不知如何应对。如今中国官员和企业家中,走出国门的人越来越多,一概而论地说西方国家好或不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已能有分寸地具体分析看待了。甚至对印度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中南海经济官员公开承认,金融领域的改革力度不及印度,应采取行动让私人资本进入银行领域。
“经济吨位增大”引人关注
2006年1月25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会上,有四位知名经济学家的发言一致肯定中国经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综合国力在继续上升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家弗里·戈尔茨坦分析说,尽管国际上确实存在视中国为“有威胁力”的政治力量,尽管中国自己也承认存在种种难题,包括经济快速发展背后付出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和国际经贸摩擦“火花四溅”的代价,但经济普查后的种种新数据显示,面临新的严峻考验的中国,并不会妨碍她在国际力量排序中实力上升的地位。连美国企业家斯尼德也说,过去是世界影响中国,现在是中国崛起影响世界,几十年后美国有可能失去市场经济的领导地位。种种迹象证明,中国这艘在大海航运的“经济巨轮”,“吨位越来越大”,抗风险的能力也在增强。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已不再是世界实力大国圆桌边的看客,它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在2000亿美元左右,快接近一个奥地利的总规模。2005年中国的GDP总量,可能已超过2150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可达4.5%,已成为美、日、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系。而中国高层在一些场合的多次讲话中,则一再把本国隐藏排列在发展中国家的混合队伍之中。这自然是中国人均GDP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而弹出的低调门。
经济结构比猜想还平衡
中国一系列重新评估的经济数据显示,其跳跃式增长的一个炫目信息,就是经济的灵活性比通常想象的要大,经济结构比国际观察人士迄今所评估的还要平衡。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从前些年的不到32%,上升到42%。由此可以断定,中国产业结构向着合理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意味着中国对工业的依赖程度在减轻,中国经济结构比西方人猜想的还健康。中国正在走上所有成熟的经济强国走过的道路——从工业社会过渡到服务业为重的社会,它肯定不再是西方可以漫不经心对待的国家了。
中国外贸发展的可喜成绩,既使西方发达国惊讶,又使发展中国家羡慕不已。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4220多亿美元,连续四年增幅在20%以上,已经成为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个贸易大国。广东、江苏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在2000亿美元以上,从而大超台湾地区的1600多亿美元,令台岛当局大跌眼镜。就是西部的甘肃省,一个月的进出口贸易也达到5亿美元。而中国正在雄心勃勃推进的“多边外贸亮剑”——“稳上”(稳定与美日欧大国的贸易)、“拓中”(拓展与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埃及、加拿大等中等国家的贸易)、“开下”(通过“利益捆绑”发展与非洲等落后国家的贸易),决定培育一百家进出口贸易跨国集团、一千家进出口贸易骨干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实现内涵式的转变。这种不再看重外贸总量,注重“嵌入内功”的根本转型,无疑将对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外“淘金”步伐开始加快
外汇储备再创新高,彰显国力上升惊人。如果说昔日日本曾经为自己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十分自喜的话,那么过去一年随着中国外贸顺差的扩大和直接吸收外国投资的增幅,每月的外汇储备都达到新高,总额已达8200亿美元,已经直逼日本的8400亿美元。由此证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力在迅速扩大,使用国际货币的回旋余地更大了。不过国家经济官员分析认为,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增速让很多国家艳羡不已,但这仅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加工中心而积累的财富,更应看到财富背后的种种不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2006年年底中国可能会积累1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位。虽然这一数据将会给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美国批评家们提供新的口舌,但中国智囊专家已发出信息说,中国不会让外币锁在钱柜内,很可能会仿效新加坡的模式,不但允许企业和个人自由购买外国货币,而且还将利用相当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一个大型国家投资公司,专门扩大在海外的投资经营,从而既减缓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可以使外汇储备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中国海外“淘金”步伐加快,正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唯其近些年中国利用自己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而扩大在海外的投资,目前在境外的中资企业已超过一万家,还有三万多家企业在间接从事跨国经营,两者相加的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官员披露,国家已提出多套进口国际资源的方案,力求使自己的进口与在全球市场的购买力相对称。实际上是暗示准备花大价钱在海外扩大直接投资,借以获取石油、铁矿石、铜、锌、木材和其他原材料。最近中国增加了黄金储备,使国际市场黄金价格猛涨。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国家级石油公司,正通过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加快在海外的扩张,在中亚、拉美、中东、非洲采油购油的步伐加快。沿海优势企业在国外建厂生产直销、揽俄罗斯森林开发经营权、开发北美和非洲重金属矿产资源等方面也获得新进展。所有这一切,无不给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运作上记下灿烂的一笔。乐观者认为“中国资本”在若干年后,有可能成为海外重要的新生竞争力量,不可等闲视之。
(原载香港《镜报》月刊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