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以及发展问题的核心。能源安全,是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2011年,在亚太地区大约有10亿的人口没有足够的能力享受现代化的能源服务[1],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贫困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获得更多的可靠的现代化能源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能源系统和能源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书打算主要对影响能源消费的各种因素展开分析,并在结合中国地区实际的基础上,就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借此提出降低高能耗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政策建议,为能源消费以及能源经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起笔之前,突然想到有几个问题必须先思考一下。首先是本书撰写的意义,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理论和现实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其次是本书研究的创新和不足,本书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哪里,与其他研究不同所在何处?本书对哪些领域可能无法涉及或存在不足?以后的研究可以朝着什么方向继续深入?这算是作为本书撰写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动力。

一 本书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来,能源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虽然从它的产生到现在也不过区区50个年头,但是由于能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的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更甚,近年来石油价格的飞涨对各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以及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这个年轻的学科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研究热点。

从20世纪70年代资源经济学出现到现在,国外能源经济学学科建设趋于完善。针对每个不同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阶段,国外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能源的优化配置、节能与循环经济等。近十年,能源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也扩大到能源的需求弹性、能源密度、能源与工业结构、能源与劳动力供给、能源的国际贸易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的研究热点,在很大程度上,学者还是把能源作为一个影响其他经济指标的因素来进行研究,而对能源自身生产、消费的影响因素涉及并不是很多。而且,国外的能源经济学的论著大多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对于发展中的转轨国家能源需求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少。本书正是抓住了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这个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突出影响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因素,希望能在能源消费研究领域尽微薄之力。

国内能源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前,中国对于能源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限于技术层面,即从技术角度看如何有效生产和消费能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能源技术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则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对能源与经济发展、能源管理、能源规划等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的增长,中国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能源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中国能源存在人均能耗低、能源效率低和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等问题,所以国内的研究往往流于政策的建议,而缺乏理性和实证的分析。其次,就中国能源经济理论研究情况来看,理论研究往往滞后于能源经济实践,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而本书的理论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于:以能源消费为出发点,从能源消费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入手,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情况和差距,以及差距产生的原因,真正将理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紧密结合。运用本书的研究理论,无论是解释中国整体能源消费情况,还是地区能源消费情况,都能得到相对比较满意的结果。

(二)现实意义

胡锦涛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同时,胡锦涛在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时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在以往和现在的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领域内,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行为,这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倡的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是相违背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追求,迫使中国能源要素长期大量地投入经济生产,从而造成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等严重能源问题。

考虑到中国能源发展的未来,江泽民在《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一文指出:我们完全有必要将能源战略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要认清能源发展趋势,适时完善能源战略的目标、方针和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能源发展道路,坚持节约高效、多远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3]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如今中国能源消费方式与新型能源发展道路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2012年1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第八部分中进一步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因此,为了能全面理解、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坚持走新型能源发展道路,本书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全面理性分析突出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和地区间能源消费的差距,从而揭示中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和地区间能源消费差距产生的原因,为能源消费指导制定能源策略,使之有利于扭转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上的缺陷,改善地区间能源消费的不合理,从而既保证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人类和生态的和谐相处。

二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绞尽脑汁想了下,本书主要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采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对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进行研究,克服了很多研究无法突出各种影响因素在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中的贡献率的问题。

第二,本书设定模型时,在变量的选择上,不仅考虑了其他学者考虑的因素,同时也涉及了其他学者未包含的因素,比如能源价格变动与技术创新(进步)的交互项;此外,在模型中还加入了用虚拟变量表示的政策因素,并且在技术创新(进步)变量上,不仅考虑了一次项,而且考虑了变量二次项,分析了技术创新(进步)的长期影响,验证了技术创新(进步)的“反弹效应”。

第三,在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分解时,将地区根据各地的能源消费强度的平均值分为高能耗地区与低能耗地区,更加突出了能源消费各个影响因素的特征。

第四,本书在分析过程中,将技术创新(进步)因素分别用专利授权数、科技活动经费、科技活动人员进行替代,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使得分解模型更加稳健,得到的结果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二)本书研究的不足

由于时间和知识面的局限,本书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虽然本书用了中国除西藏之外所有地区1990—2008年的数据,对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缺少对国内外能源消费差异的研究,这使得低能耗地区进一步降低能耗的影响因素就缺少更深入的分析。

其次,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书虽然陆续采用了专利授权数、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使用额)和科技活动人员不同指标对技术创新(进步)因素进行了描述,但没有区分实际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进步)水平。同样,在书中采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动来表示能源价格的变化,而没有得到能源价格的直接数据。

这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努力。由于作者本身才学的不足,使得研究不够深入,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得到读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本研究不断延续。


[1] 联合国官方网站资料(http://www.un.org/en/ecosoc/docs/2011/res%202011.14.pdf)。

[2]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3] 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