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反贫困探索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争取了中华民族摆脱压迫、“站起来”的伟大成就,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实践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深陷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成为备受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农村的贫困令人触目惊心,“沿江海的省份,近城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年年缩减,生活年年困苦。内地的省份,僻远的乡村,农民不但有田而不肯耕耘,或耕耘而不敢收获,连房舍都卖掉……数十户的村落,或至人烟绝灭。数百户的农村,或只余十数。”守愚:《复兴农村与农民负担》,载《独立评论》第66号,1933年9月。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位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曾指出——当时中国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民的问题;中国的贫困问题很大程度上即集中体现为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共产党人就已经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讨中国的农民问题。早在1919年,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之前,在其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就指出“我们就要和我们种田的同类,结成一个联合,以谋我们种田人的种种利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373—374页。1922年,《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也提出对农民问题的几项主张,包括“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制)定保护童工女工的法律及一般工厂卫生工人保险法”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等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将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立党之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工农群众,通过组织工会、农民协会,引导、发动工农和其他社会阶层群众,以罢工、土地革命等“斗争”形式,改善工农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出生于农村的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及其贫困有着直观、深刻的认识。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关心人民疾苦,不仅成为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且对中国以后的反贫困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解决贫困问题的努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热情赞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客家山歌传唱至今,真切反映了农村扶贫工作从中央苏区就已经存在的事实。1943年,音乐家曹火星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热情赞颂“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可以说,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贫困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实践探索,一方面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巩固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立党宗旨,为建国以后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