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 3 哪些食材会让宝宝过敏?

宝宝的体质各不相同,要想知道宝宝是否会过敏,只能观察宝宝尝试新食材后的反应。通常要观察3~7天,才能确定宝宝对新尝试的食物是否过敏。

常见引起严重过敏的各种食材

高致敏性食物喂食原则

●一种新食物:每次只试一种新食物,喂食3~7天。

少量:少量尝试,逐渐增加分量。

不需延后:不需要延后给予宝宝高致敏食物。

遗传:若父母或兄姐曾对该食物过敏,则须特别观察。

家中喂食:高致敏性食物最初几次喂食应在家中,以便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过敏一般会随着成长而缓解,但花生与海鲜类食物除外。

过敏部位及症状

过敏会因不同的发病器官而有不同的症状,通常,婴幼儿期会以食物过敏或异位性皮肤炎为主要症状,随着年龄增加,慢慢地转成呼吸道过敏,如过敏性鼻炎或气喘。这个过程被称为“过敏进行曲”。过敏症状发生的顺序可能会改变,也可能同时有不同的过敏症状。如果父母亲及兄姐有下列表格中的这些症状,则宝宝将来发生过敏的概率会较高。

世界各国过敏的食材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食物产生过敏的状况会有些差异,如欧美人容易对麸质谷类产生过敏,而中国人则容易对杧果过敏,下表内容可供爸妈们参考。

各类致敏食物过敏原

全谷根茎类

1 麸质:

麸质过敏是对谷蛋白产生过敏,麸质主要存在于小麦、大麦、黑麦(裸麦)、燕麦中,过敏症状为拉肚子。麸质食物在肠道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可能会造成肠绒毛受损,进而使肠道无法吸收营养,导致营养不良与发育迟缓。若宝宝被确诊为麸质过敏,则终生需要避开麸质食物,食用无麸质食物,可以用其他全谷根茎类代替,如以米饭代替含有小麦麸质的面包或馒头。

2 小麦加工品:

当宝宝对小麦过敏时,应注意可能含有小麦的加工品,如面粉、全麦吐司、面包、松饼、蛋糕、饼干、意大利面、比萨、含麸质谷物饮料、小麦啤酒、豆豉、酱汁,甚至“假米粉”都有可能添加小麦,购买产品时应注意包装上的食品标示。

有些市售食品的调味料中加入了小麦与牛奶,可能引起过敏,因此,在家中用新鲜食材准备辅食,对宝宝来说是较好的选择。

3 尘螨:

曾有一则新闻报道指出,一名8岁儿童,因吃下遭尘螨污染的自制松饼发生过敏性休克。对此,爸妈们要特别注意。

面粉可能因保存不当而滋生尘螨,导致过敏,因此须特别注意面粉是否在保质期内,且保存环境是否适当。爸妈最好尽量使用新鲜食物,这样比较安全卫生。

4 米精:

市售米精为了保存或增加香气,可能会添加其他加工物,如防腐剂、香料等。若要确认宝宝对米精过敏是因为米还是添加剂,则可尝试在家中现煮新鲜米糊。若宝宝食用新鲜米糊无过敏现象,则可能判定是米精中的添加剂所造成的过敏。

奶类

1 牛奶蛋白:

1岁之前,宝宝的肠道尚未发育完全,配方奶或鲜奶里的牛奶蛋白的蛋白质分子较大,免疫系统容易把大分子的牛奶蛋白当成过敏原,进而产生过敏反应,可能造成局部皮肤红肿、脂溢性皮肤炎、异位性皮肤炎、腹胀、腹泻等问题。有明显过敏家族史的宝宝,妈妈无法喂母乳时,可考虑将牛奶蛋白水解成小分子的配方奶粉,如部分水解配方奶或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关于如何挑选适合的配方奶,可请教儿科医生或儿童过敏免疫科医生。

2 鲜奶:

鲜奶的钙、磷含量过高,不符合宝宝所需要的营养要求,且宝宝肠道还没发育完全,无法消化牛奶蛋白,蛋白质代谢后产生的含氮废物容易增加肾脏负担。建议在宝宝1岁之后再给予鲜奶,1~2岁最好给全脂鲜奶,2岁以后再给予低脂奶或脱脂奶。另外,还要注意加工品中是否添加牛奶制品,如市售油炸薯条。

3 乳糖:

乳糖不耐受不是过敏,而是因为宝宝肠道中的乳糖酶数量或活性不足,无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造成渗透压改变,导致腹泻或胀气。当宝宝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妈妈又无法喂母乳时,可以请医生推荐适合宝宝的无乳糖配方奶粉。

4 羊奶:

羊奶与牛奶成分相似,所含的蛋白质分子较大,宝宝无法消化吸收,容易产生过敏。目前没有确切研究证实可改善或预防羊奶过敏现象。

豆鱼肉蛋类

1 海鲜:

常见引起过敏的海鲜,包括蛤蜊、螃蟹、虾。不新鲜的海鲜含有大量组胺,若体内缺乏分解组胺的酶,则即使是只含少量组胺的新鲜鱼虾,也会导致过敏,造成异位性皮肤炎。虾肉中的原肌球蛋白是已知的过敏原,当虾死后,体内的酶会把原肌球蛋白分解出来。因此,食用新鲜虾不一定会引起过敏。

2 抗生素:

虾在饲养、捕捞、运送、贩卖的过程中,养殖者或商贩为了增加虾的存活量,常添加抗生素等添加剂,部分人可能因为添加剂发生过敏。

3 蛋:

对蛋过敏的宝宝,要注意加工食品标示是否含有蛋。其中,蛋白分子较大,容易造成婴幼儿过敏,因此刚开始吃辅食时,应该先给予少量蛋黄尝试,若无过敏反应,则慢慢再添加蛋白或全蛋。对蛋过敏的宝宝须注意用蛋制作的食物,如蛋糕、冰激凌、吐司、面条、饮料、糖果。

4 黄豆蛋白:

若宝宝对黄豆蛋白过敏,则须注意加工食品标示是否含黄豆。黄豆过敏引发的症状主要是胃部和皮肤不适,有时可能引起呼吸道问题,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对黄豆过敏的宝宝须注意黄豆制品,如味噌、豆腐、纳豆、豆豉、酱油,甚至一些素食加工品都含有黄豆。

水果类

新鲜当季水果是辅食最好的选择,水果中的过敏原很容易受热破坏,因此,加热后的水果引起过敏反应的概率可大大降低。

1 农药:

有农药残留的水果可能会引起过敏,一般来说,较为娇贵的水果农药使用较多,如为了呈现娇艳的卖相,草莓可能会有较高的农药残留。食用水果前用大量流水冲洗,就可去除大多数的农药。

2 酸性蔬果:

柑橘类、番茄等酸性蔬果,常常由于食物本身的酸导致食用者嘴角周围起红疹,这并非过敏现象,不需刻意避免。

3 猕猴桃:

猕猴桃内的蛋白成分,可能造成过敏体质的宝宝过敏,吃了会嘴巴肿、咽喉或喉咙肿,全身起疹子,严重时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

蔬菜类

最好选择当季新鲜蔬菜,农药使用较少,且应尽量避免食用加工过的蔬菜。

1 农药:

蔬菜上的农药需要用大量流水清洗干净,以免引起过敏。一般来说,当季蔬菜不需喷洒过多的农药,因此,购买蔬菜时可选择当季新鲜蔬菜。

2 黄花菜:

选择当季新鲜的黄花菜比加工后的黄花菜干效果更佳。因为为了保存黄花菜干,商贩经常会将其放在亚硫酸盐溶液中浸泡,亚硫酸盐经身体代谢后会产生二氧化硫由肺中呼出,造成呼吸道过敏。因此,黄花菜干需长时间浸泡并多次换水,以便除去亚硫酸盐。或是尽量使用新鲜的黄花菜,一样美味不减。

3 口蘑:

有些体质较敏感的宝宝会对口蘑或是其添加剂过敏。口蘑摘下来后氧化速度快,很容易氧化成褐色。变色后的口蘑会让人觉得不新鲜,为了美美的卖相,商家常会将口蘑漂白。食物好看不一定代表新鲜安全,要想吃得健康就得学习接受食物的原貌,这样才不至于将化学原料吃进肚子。

油脂坚果类

1 花生:

花生过敏常发生在欧美,严重的花生过敏可能会引起休克。家中若有混血儿,则爸妈们要注意宝宝是否对花生过敏。过敏症状有喘鸣、呼吸困难、舌肿等,严重时可能会致命,应尽快送医。虽然花生与芝麻是过敏原,但加工后的花生油与芝麻油引起过敏的案例较少。

2 多不饱和脂肪酸(ω-3与ω-6脂肪酸)

油脂类对宝宝而言,是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大脑神经与身体的重要成分,其中,ω-3脂肪酸与ω-6脂肪酸都是人体无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两种脂肪酸会共同调节身体免疫功能。一般认为ω-6脂肪酸会促进发炎反应,增加过敏发生的概率;而ω-3脂肪酸则能抑制发炎反应,缓解过敏症状。因此,1岁之后,建议均衡摄取一定比例的ω-6及ω-3脂肪酸。

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芝麻油、亚麻籽油、芥花油、核桃、鱼油或富含EPA、DHA的鱼类(如鲑鱼、鳕鱼、沙丁鱼)。

富含ω-6脂肪酸的油脂

玉米油、花生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

其他

1 蜂蜜:

食用含有肠道型肉毒杆菌孢子的食品会导致中毒,因蜂蜜含有此种肉毒杆菌孢子,故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不要食用,以降低宝宝发生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

2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可防止食物氧化变色或产生恶臭,常使用于果干、蜜饯、红枣、枸杞、黄花菜干、竹荪、香菇、银耳、瓜子、虾仁、虾米等食物中。体内缺乏亚硫酸盐氧化酶的人,食用超量含有二氧化硫的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哮喘、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买到可能添加二氧化硫的食物,烹调前应先浸泡、烹煮时不加盖,让二氧化硫挥发掉。

3 冰冷食物:

冰冷的食物容易刺激宝宝的气管及黏膜,宝宝容易咳嗽或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有过敏性气喘的宝宝应避免食用冰冷食物,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

4 巧克力:

宝宝对可可豆或巧克力添加剂过敏,可能会出现荨麻疹或皮肤过敏。许多巧克力并非纯植物性巧克力,甚至含有酥油及糖浆等十多种添加剂,若不忌口,则会增加身体负担。另外,巧克力里也可能含其他致敏成分,如牛奶、花生、坚果及人工香料,爸妈购买前应仔细查看标示及成分。

时时查看市售食品标示,避开致敏原

目前,很多市售食品在包装上明确标注了过敏原,爸妈在购买市售包装食品时,应避开宝宝会过敏的食物或添加剂,以免宝宝发生过敏反应。

新抗过敏观念

辅食不需延后,少量多次接触过敏食物,通过饮食改善宝宝过敏体质。

各种食物都有可能过敏,有些宝宝甚至对米都过敏。过去的传统观念是让过敏体质的宝宝避开过敏食品或延后再吃,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1岁之前接触过敏食物,可对过敏食物产生耐受性,改善过敏体质。近年来,专家们也不再建议延迟幼儿尝试全蛋与海鲜类食物的时间。延迟高致敏食物的添加时间,反而会增加婴儿形成过敏体质的风险。

开始给宝宝辅食时,一般建议先从全谷根茎类开始尝试,添加新食物需观察3~7天宝宝的反应,最好一次添加少量、单一成分的新鲜食物,让爸妈容易确认食物是否会引发过敏,以减轻过敏程度,确定无过敏后再加量循序渐进。宝宝吃了某种食物,若只是轻微过敏,则可以隔一阵子再试;严重的话,应隔更久,甚至完全避免。当宝宝过敏时,爸妈可咨询儿童过敏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