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刘婷的博士论文《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那县的田野表述》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她邀我写序,我颇有疑虑。因为,大凡为序者,均需对书稿评价一二,我作为她的博士导师,如何评价,才算中肯,实难以切度。好在,导师为学生作此类序者不在少数,我还是“欣然同意”了。

在全球化、都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解构是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等人文本解构的扩展,它或为批判性消解,或为建构的解构。文化解构,无论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过程,最终将导致传统文化的三种基本去向:一是文化的濒危乃至消亡;一是文化的碎片化,文化不是以系统的形式,而是以元素的形式存续;三是催生文化自觉,进行文化重构或复兴。文化重构不是文化的“发明”,它是基于传统的文化再创造。当下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重构热潮,典型如黄帝文化、炎帝文化、盘王文化、牛郎织女文化、土家女儿会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文化重构作为一种当代的历史事件、文化过程,抑或文化实践,理所当然地进入学术界研究的视域。刘婷的博士论文选题既是当代所需,又恰逢其时,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布洛陀是壮族人民信奉的创世神、始祖神、智慧神、道德神和宗教神,是南方民族神系中既有叙事谱系与圣地,又有祭拜节会和神圣仪式的一位至尊神。布洛陀不仅对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乃至思想意识产生着立体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南方侗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傣族等以及老挝佬族,越南侬族、岱族,泰国泰族,印度阿萨姆邦阿含人和缅甸掸族等均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布洛陀又是南方神系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神灵之一。布洛陀文化正如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在近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解构与重构过程,特别是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当代“传统的发明”的典型样本。刘婷的博士论文正是基于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的样本价值而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

刘婷论文的立足点如果是布洛陀的“文化产品”(神话、传说、经诗、宗教等),无论其对这种“文化产品”进行历史主义的,还是结构主义的、功能主义的、象征主义的研究,都无法取得学术之突破,因为前人的研究已达一定的高度。因而,她把视点放在了“文化过程”,即布洛陀当代重构事件与过程。然而,这样做视野开阔了,但难度也加大了。因为,过去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对微观社会的“文化产品”研究具有较高的效度,但如何将这种方法移植到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研究,尚处于探索或实验之中。刘婷基于其在广西工作的基础、对调查研究对象与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攻坚克难的田野精神,基本做到了对田野方法的应用,其博士论文所呈现的扎实的田野资料足可说明这一点。在论文中,我们看到了田野资料的一纵一横,纵横交织的时空铺展,以及事件与田野场景细部的呈现。

博士论文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到问题的回答结束,既要立足于问题,又要超越问题,在更高的理论层面解决普遍性的学术问题。刘婷在这方面也做了初步的努力。目前学术界对待文化重构现象始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重构是一种理性(工具理性)的行为,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需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化重构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它破坏了文化的本真性,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方向背道而驰。《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那县的田野表述》则另辟路径,它借用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权力等概念,客观而中立地分析了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这一实践行为的内在逻辑,认为“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布迪厄式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中,各类行动者的惯习、资本与权力得以充分的运用。而正是各类行动者惯习的表现,资本与权力的展演,各种力量的博弈,才维持了文化重构场域的存续。”刘婷论文的分析并未戛然而止,她尝试用本土经验与中国事实反思西方理论,进而提出本土化的解释范畴。《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那县的田野表述》的“结论”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有限“效度”,提出用“文化重构”取代“文化再生产”的合理性:“文化再生产是文化自我创新,是文化内在力量作用的结果”,“文化重构主要为外在力量对文化的重新建构”,因而以布洛陀文化当代复兴为代表的文化实践不是“文化再生产”,而是“文化重构”。在这里,该文实际隐含地指出当下学术界对“文化再生产”概念的误读与误用。“结论”又基于布迪厄“场域”概念的“局限性”,基于布洛陀文化重构的实践场域,提出“复合场域”和“复合理性”的概念,并试图将“复合场域”作为连接布迪厄式“场域”与社会概念的中介。

当然,作为一篇博士论文,只是对博士学习期间所学专业理论与方法的一次检验,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论文未对文化重构过程中学者、官员、商人、民众等的观念性“理性”资料进行充分的搜集,对“文化重构”、“复合场域”等范畴也未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博士论文答辩时,专家们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建议。事后,刘婷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修改,但仍未达到理想的要求。希望刘婷把博士论文作为起点,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是为序。

柏贵喜

二〇一五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