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大国。

中国是一个世界农民最多的大国。

中国是一个正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急剧转变的发展中大国。

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的世纪性难题。20世纪以来,中国在解决这一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进入21世纪,农村和农民问题还将存在,并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一个古老农业文明大国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过程如何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事,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广阔的空间。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编辑、出版“中国农村研究丛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心人员就致力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1990年前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系列丛书”,1992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1995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等专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村治书系”(一套10本)。21世纪初,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乡村治理书系”。2005年,我们决定以“中国农村研究书系”作为本中心长期使用的学术品牌。

我们撰写、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目标有四个:一是观察、记录、研究中国农村的变革历史;二是研究中国农村变革发展中的问题;三是挖掘和培育中国农村实证研究学者,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四是建设中国农村研究学者交流对话的平台,特别是为学者们立足中国本土经验,建构既能够解释中国农村又能够解释世界农村的分析框架提供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鉴于这个目标,“中国农村研究丛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中国农村研究丛书”以经验研究为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实证研究见长,过去以定性经验研究为主,近几年随着“百村观察”和“中国农村数据库”的建设,计量实证研究也开始起步。“中国农村研究丛书”的经验性成果既包括田野调查成果,也包括在历史的“田野”中调查的成果;既包括定性经验研究,也包括定量经验研究;既包括案例研究,也包括计量研究。

“中国农村研究丛书”以跨学科研究为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综合性的农村研究基地,以研究农村政治问题为主,同时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我们期望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解剖中国农村、研究中国农村,形成对中国农村的整体认识。因此,“中国农村研究丛书”也烙上了跨学科的烙印,不仅出版的成果具有多学科的特点,而且大多数成果打破了学科壁垒,跨越了学科界限,运用了多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国农村问题。

“中国农村研究丛书”是中心成果的展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走过20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三实”研究风格,即实际、实证、实验。中心的研究正处于一个从方法论的自觉阶段转向自为阶段、从理论建构的洞察力阶段转向概念化阶段、从粗放式研究阶段转向精致化研究的阶段。“中国农村研究丛书”将集中展示中心及其学者的转型研究和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农村研究丛书”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中国农村研究丛书”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具有发展性和持续性。“中国农村研究丛书”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中心的学者的著作为主,同时吸纳优秀的中国农村实证研究成果。我们希望,“中国农村研究丛书”能够变成中国农村研究学者、各个学科的学者对话的平台。丛书将在中心“三实”宗旨的指导下,长期撰写、编辑、出版中国农村研究的优秀实证研究成果。

“中国农村研究丛书”与“中国农村调查丛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两类主要的系列丛书。“中国农村调查丛书”包括四个子系列:一是中国农村调查·名村系列;二是中国农村调查·名人系列;三是中国农村调查·调查报告系列;四是中国农村调查·咨询报告系列。“中国农村研究丛书”与“中国农村调查丛书”是中心的两类姊妹丛书,前者以学理为主,后者以应用为主;前者以个案研究和计量研究为主,后者以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为主;前者立足实践,但超越实践,后者立足实践,也服务实践。

作为学者,作为教育部综合性的农村研究中心,我们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和理论抱负,希望通过“中国农村研究丛书”的撰写、出版,促进中国农村实证研究的发展,促进中国农村实证研究学者的成长,同时在研究发展中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农村实证研究。

徐勇

2010年5月12日于华师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