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沧跨越:在共同缔造中提升社会治理
- 邓大才 白雪娇等
- 4669字
- 2021-03-28 18:21:35
二 以微组织扩大微治参与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开展的重要角色,它区别政府机构与企业,政府具有行政特色,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社会组织则更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大众性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组织的成熟与发展,必定会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引导群众参与,汇集民众力量;另外一方面则联系政府部门,充当社会参与国家、社会补充国家的“桥梁”,同时也起到保卫普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地位与权利。共同缔造的实践以来,海沧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特别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打造社会组织的“孵化基地”,建立“微组织”,推进微治理。海沧是以居民的“微心愿”出发,坚持“群众的需求”最大,实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与问政于民,关怀群众的“微生活”,汇集群众的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投其所好”,引导群众亲身参与、培育微组织,搭建起理事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兴趣俱乐部组织等多元社区组织,并以“微组织”为纽带,串联居民互动参与,扩大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
(一)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群众的需求是社区治理“微组织”成立的依据,同时也是微治理开展的立足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了群众需求的基础,社区微治理的开展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只能停留在宣传的口号中,难以落地基层。海沧开展“共同缔造”的试点探索,开始之初也是关键之点,就是转变理念,摸清民情,厘清民需,然后才引导民众搭建组织,开展自治。
1.问需于民,了解民声心愿
海沧广泛征求居民需求,做到问需于民,充分聆听民声,作为惠民项目缔造的出发点,先后推出了12类160多个惠民项目。海沧充分借用现代化沟通工具,利用多种方式,将问需于民付之微信、微博、短信、QQ、心愿箱、问卷、面谈等渠道,推动社区“微组织”按需成立。如根据居民对邻里沟通的需求,建造成立“邻里中心”,打造邻里服务载体,有力改变了社区“门户相对,不相往来”的生人社会。一位外地居民感叹道:“有些城市社区的邻居,居住了十几年都互不认识,想不到搬到海沧这边来,邻里之间相处得如同一家人。”
另外,根据外来人员对服务均等化、参与平等化的需求,创建了“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提供外来人员参与、咨询和服务的平台,在共同缔造中提供“同城化”的服务;根据农村居民对自治、自强的需求,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创建了村民自治的微型组织,拓展了村民自治内涵。还有设立“四民家园”,坚持“听民声、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工作思想;建立“民声倾听室”,广纳民声心愿,在社区设立场所作为纳凉点和“民声话仙场”,让居民在日常聊天的中表达其需求,并且结合闽南的独特文化,让居民更有社区融入感,更乐于反映自己心声。以上社区成立的“微组织”,都是基于居民所需而成立,展开了社区自治空间。
2.问计于民,汇聚民众智慧
全区注重汇聚民众智慧,做到问计于民,落实到社区,开设多种途径让群众表达“微心愿”,以此推动具有现实意义的组织成立和运转。社区内部设立“金点子”信箱,是让居民方便提出对社区建设的建议,再由社区把这些意见或建议归纳、整合,交到相应的社区组织执行、实现,或者是经过居民理事会的讨论,成立某些兴趣俱乐部组织,如果要成立制度性、规范性较强的组织,如专业的社工服务队伍,还要社区牵头上报区级民政部门。兴旺社区成立的“合唱之家”,就是基于居民文艺活动的需要,由一批有才艺的老党员牵头建立而起,其中一位69岁的邓大爷,年轻时曾参加过文艺宣传队,退休后成为小区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筹划社区合唱之家建设,上报居民理事会通过后,邓大爷参加了歌唱队,并鼓励小区的老人参与进来。
此外,全区通过依托社区四民家园的“民情调查队”,或是村庄乡贤理事会的热心成员,走访收集居民各类意见,使得一个个惠民利民项目的实施,各类社区组织的组建,得到居民的广泛参与,在居民群策群力的基础上推动社区微型自治组织的“孵化”。还有,借助“网格化”的信息平台,全区39个社区划分了299个城乡单元网格,由网格员入户,以及在公共场合集中征集居民意见,搜集居民对社区自治组织成立,特别是微组织成立后如何助推惠民公共项目的落地的意见和想法。很多居民都纷纷表示:“想不到我们老百姓的建议,能得到这样重视,看来共同缔造挺有意思的。”
(二)多样组织的搭建
治理组织是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社区发挥治理力量的“输送带”,一方面联系着居民的需求,提供社会组织成立的建议;另一方面则创造自治的空间,将信息反馈给居民。共同缔造试点以来,海沧区成立了多元性、小群体的社会组织,通过多样化“微组织”的搭建,建立微治理的运转平台,发展非政府组织的自治力量,推进社会融合。
1.建立理事会组织
海沧对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治理侧重点,主要是城市社区突出小区自治,农村社区突出自强,做到因地制宜、和而不同,统筹差异发展[10]。在城市社区,针对居民的治理和区内企业的管理,以“四民家园”——居民自治的“孵化器”为带动,成立了居民理事会和社企理事会。其中,居民理事会的成立,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结果,培育起居民自治,拉近政府与群众距离,密切了居民之间的关系;而社企理事会的成立,使企业成为了社区治理的参与力量,增强了社区治理的多元性,企业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肩负起“参治”责任,提升企业在社区发展的融入感。在农村社区,则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组建“三会”,也就是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与道德评议会,三会皆有理事会组织的特点,分别拥有议事、干事、评事等职责,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增强了自强、自理的功能。
东孚镇山边村生态公园的建设、寨后村西山社村貌的改造,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成立的“三会”,村庄的公共事务,大大小小的问题,在组织带动下由“无人理睬”到“争相参与”,如春风化雨般解决了。理事会类型组织的成立,不仅具有解决商议功能,而且具有引领建设功能,如西山社乡贤理事会的五位老人,被誉为村里的“五宝”,以乡贤理事会引领村社的“大变身”,让村民明白共同缔造是“千年等一回,造福村里的好事”,引领村民共同参与治理,“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动手自己做,让村里变漂亮”[11]。通过社区理事会组织的成立,本地居民与“新厦门人”共同参与,愈来愈多的居民意识到“我们的家园我们建”。
2.发展服务组织
服务组织的建立,可以增加社会治理的“人情味”,营造社区的归属感。海沧积极发展社会服务,探索在社区治理中建立多元服务组织,以“助人自助”的理念推动基层治理。针对外来人口多、常驻企业多,存在对台优势等特点,海沧创造性地推出“台胞志工+社工+义工”的服务模式,在社区层面打造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基地”,以“自愿自觉、不计报酬”的志愿精神凝聚参与力量。一方面推进义工组织的发展,如海沧的兴旺社区,建立义工实践基地,形成义工培养的“聚合地”;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专业社工,如海虹社区,成立社工中心,向专业的社工组织购买服务,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招募人员,开展义工培训,策划志愿服务项目。海沧街道的未来海岸社区,还举办过“两岸志愿服务交流会”,邀请台湾长庚医院专业义工,为社区内的老年志愿者们献上了一堂精彩的讲座,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老年志愿者们对台湾的义工服务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两岸的志愿者们还在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沟通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站”的建设发展,提升其服务水平。另外,海沧还借鉴新加坡建设新型社区服务的经验,在社区建立“邻里中心”服务组织,围绕多项居住的配套功能,整合社区内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资源,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多样化的服务组织在居民共同缔造中建立起来,并成为社区多元生态打造的重要力量。
3.创建“特色之家”
国家与社会分离后,因市场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市民社会被建立起来,因社会成员共性与个性的交织,尤其是个性需求的放大,需要放在基层的治理单位中实现,这一职责无疑就落在了社区层面。海沧推动社会治理的共同缔造,除了共同利益的维护外,还非常注重居民的个性需求,在社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成立丰富多彩的俱乐部组织。主要是在调查摸底居民,包括本地居民与“新厦门人”各类爱好特长的基础上,社区推动成立各类具有特色的、从居民的兴趣出发的活动组织,名之曰“特色之家”。这些“特色之家”具有兴趣俱乐部的特点,是由社区居民为主体参与,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参与建立,成立一些“书法之家”、“银铃之家”、“广场舞之家”、“合唱之家”等,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拉近居民之间距离。
比较有意思的是海沧湾公园的“彩虹桥音乐角”,这是一个以小区退休文艺老人为主的、以吹拉弹唱为特色的音乐兴趣爱好小组,主要人员稳定在10人左右,自从建立以来,其组织特色不断吸引新的居民加入进来,发展出了“海虹欢唱”表演乐队。这个音乐组织曾经因为灯光不够明亮而向政府部门提出增加亮光设施,社区迅速向相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并得到了快速解决,从此海沧湾公园的晚上,变得“灯光幽幽,音乐悠悠”。还有如海虹社区,因居民的兴趣需求,成立了十多支文体队伍,原来比较分散,难以管理和统筹,受共同缔造理念的引领,居民自发地建构起组织架构,建立起“社区艺术团”作为统一管理,在丰富文体活动同时,也增强了社区自治的力量。
(三)互动参与的纽带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细胞,也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具有正规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民间性和志愿性,而一个社区治理是否成功,基本上取决于其对社会所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12],关键之处是培育共同体精神。社区组织的建构,有助于培育社区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参与可以协同每一位社区成员,凝聚群众力量,推动社区组织的完善。海沧区深谙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所提“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的指导理念,在推行微治理过程中,紧紧抓住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以群众互动参与的力量,推动社区组织的成立,又以社区组织的运转,作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纽带。互动参与,是社区借助民力的途径,也是社区“微组织”建立的纽带。
1.参与建构基础
互动参与可以整合人力,为微组织的成立提供群众基础。互动参与建构微组织,首要前提是从居民微心愿出发,如海虹社区成立五年的社区艺术团,目前已正式备案成为正式社会组织,以时下居民关注、喜爱的文体活动为素材,开展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活动,居民纷纷积极参与,最终推动该艺术团成为正式社会组织,得以长期运转。居民的参与艺术团也为海虹社区积攒了归属感,很多居民都纷纷表示“搬到海虹住是对的”。
2.参与提供动力
互动参与可以汇聚智慧,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运转动力。海沧社区微组织的培育,是以群众的参与作为“养分”,推动社会组织的成立与成长。如兴旺社区的“四民家园”,管辖下有民情调查队和民意议事厅,其中“民情调查队”有20多名成员,经常走访收集社区居民各类意见,这些都是居民主动参与,才有民意民情的注入,也进一步汇聚成四民家园的运转动力。还有海虹社区的小区自治促进会,也是居民的参与才促进了组织的成立,汇集了自治的智慧与力量,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与社区微治理才不是一句空话。
3.参与汇聚力量
互动参与还可以化解分歧,为微组织的建构提供力量支撑。“新旧厦门人”同住海沧,本不是身份问题,只是入住的时间差异,皆是海沧开展微治理的主体。此外还有企业和政府,居民、企业与政府共同参与到社区微组织的建构中来,“共同缔造”的理念化解了不同主体参与社区自治的摩擦,共治共享的社会土壤在参与力量的推动中踏实,社企同驻共建理事会、新厦门人综合服务体、市民关爱联盟、妇女互助协会等组织被建立起来,进一步汇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