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导论
-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
- 倪邦文
- 4260字
- 2022-08-05 17:46:00
马克思主义是在救亡图存的社会主旋律中,在“师夷之长”以救民族于危亡过程中,作为众多学说之一而引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催生了一个崭新的政党,而且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社会发展道路,最终成为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理论和学说,而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理论存在,由此决定了自其引进中国之日起,必然成为学术研究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心,并且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门类。直至今天,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挖掘和理论创新,仍为学术界、理论界所着力甚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落实“两个巩固”,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本书聚焦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正是众多学术探索中的思考之一。
一 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从传播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青年中开始传播的,传播的主体也是青年。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一群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很多是在国外留学的青年。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就是由日本留学归来的陈望道翻译的。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也是青年,包括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后来发展到青年工人、士兵和青年农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后来中国的“领路人”,正是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而成为职业革命家的。
从现实看,我们党始终把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如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众多、形式丰富,但最系统、最全面的传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马克思主义不仅贯穿大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必修内容,并且在考试制度的设计下,成为青年学生必须接收的传播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青年学生时期。待进入青年后期或成年期并步入社会以后,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信息接收则主要来自大众传媒,由于不再具有强制性,其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都与学校教育相差甚远。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不成熟期或待成熟期,可塑性非常强,而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稳定,所以学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所说:“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2]
从社会未来发展看,青年是明日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党执政的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是否有实效,青年是否愿意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关系未来青年一代“执掌乾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被认同和坚持,关系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努力,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迈进。这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时代,肩负着新的重大使命,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当代青年要健康成长,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望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引。因此,只有在青年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才能保证未来中国不会“改弦易辙”,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是事关当前和长远的一个战略性命题。马克思主义“三化”离不开青年,最终都要落实到青年身上。正如青年研究专家黄志坚教授所言:“我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重点应定位于青年。我历来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关键在青年。”[4]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实质上是使广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的认同、接受、坚持和发展,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与青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二 为什么要从历史视野与哲学思考两个维度展开
从五四算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历90余年。以史鉴今,90余年的成败得失对今天改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必有积极的借鉴和启发。同时,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历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对我们正确认识先进理论的传播规律也有指导意义。因此,从研究思路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首先应从历史视野出发,全面梳理90余年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90余年来的传播经验。
从哲学思考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主体与客体、目标与层次、内容与形式、理想与现实,是几对基本范畴。传播主体与客体处于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传播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和分层次目标如何设定;在阶层分化与社会分工背景下,对作为传播客体的不同青年群体,马克思主义传播要达到的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传播形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内容传播应在形式上进行怎样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所展现的美好理想与青年在现实中体认的差距在哪里;青年的这种体认差距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效果,等等。从哲学思考角度,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三 为什么要从传播视角来研究这个主题
从传统来看,对马克思主义之于青年的相关研究,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展开,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更多地将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后,强调了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刚性要求,却忽视了教育效果弱化等方面的原因探究,更缺乏增强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究其原因,是对青年在理论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过去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曾过于强调传播、教育过程中传播者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把受众、受教育者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其主体地位”[5],以致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更多地倾向于灌输式的单向传播。这种思维惯性影响深远,使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产生了诸多的误解。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了回归日常生活、媒体环境迅速变化、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激烈等新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先进理论传播给青年、如何让青年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而且研究视角和理论建构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广泛地引入心理学的认知理论、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等新的理论与方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既是学术视野的拓展,也是研究方法的丰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运用和创造,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学术界重视不够。”[6]
信息传播有其自身规律。从传播学理论来看,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与制约的,例如,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信息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都是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传播过程的积极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与信息传播、“精神交往”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但在综合衡量效果影响因素时,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则更为强调柔性的方法、主体与客体的平等关系和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求统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有关环节和要素,对科学认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 怎么界定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传播内容
研究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首先应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进行界定。
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术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自康有为《大同书》中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也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提到了马克思(当时音译“麦喀士”),因此梁启超就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等等。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彭明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虽然在很早以前就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鳞半爪,但由于他们的立场和政治需要,并不能准确地介绍它,甚至加以歪曲和批评,因此很难把这些一鳞半爪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7]。也有人进一步提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或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不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而我们所说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也决不是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写几篇文章或做几次讲演了事,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联系起来”[8]。本书认为,从传播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分为语言符号层次的传播与理解层次的传播。语言符号层次的传播是形式上的传播,是实现理解层次的传播的基础;理解层次的传播则是实质性的传播,是语言符号层次传播的直接目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语言符号层次的传播与理解层次的传播。在今天这样一种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各种思想充分传播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指的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而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语言符号和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容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9]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为理论来源,一脉相承,脉络清晰,最新理论成果都是对已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既有经典作家的思想,也包括其后所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就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