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经济学卷
- 周明俊主编
- 21451字
- 2021-03-26 18:01:40
经济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发展历程回忆
江太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历史事实,以科学的方法,把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放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在寻求共同发展规律中,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史自身发展的特色,为我国经济史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阵地、排头兵。本文将记载该室从始建至今所走过的59年历程。
一 研究室沿革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下属的一个研究室。经济研究所的前身系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1945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该所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接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3年该所成立之初设有两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经济史研究组。该组成员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原有班子为主。
经济史研究组成立之后,其名称有多次变更。1954年,经济史研究组更名为“近百年经济史研究组”;1957年更名为“近代经济史组”;1977年,近代经济史组更名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此后不再更改。变更原因与研究任务和研究设置有关。中国经济史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就锁定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上。20世纪50年代初,国务院交给经济研究所一个任务:写出一部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科书。如何更切实体现国家所赋予的任务,故有1954年及1957年称谓变更。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为迎接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到来,写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经济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77年,经济史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组,分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组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组,另又将“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并入,同时又增加新成立的“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这时原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组从研究范围及组织的形式看,都已无法容纳,改组为室已是水到渠成,是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正式成立。1986年新成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及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组,归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管辖。至此,隶属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有四组一室一部。至1988年后,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随着研究人员退休、所内人员调整等因素,该研究室建制已自然消失。1991年,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另立一个室,直接隶属于所。至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下属为三组一部。至2010年,由于封越建调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至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除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组外,已不再分组,其建制为一室,一编辑部。
二 研究室基本情况
1.历届室主任、副主任任职情况:1953年至1966年“文革”前,组长由副所长严中平兼,成员由13人发展到19人;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及干校期间,研究组编制打乱;1977年恢复编制,原研究组提升为研究室,室主任由副所长严中平兼,副主任由吴承明、汪敬虞担任,下设古代史组、近代史组、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新中国经济史组,组长分别为:方行、汪敬虞、吴承明、李炳俊,成员共45人;1985年至1988年室主任吴承明,副主任汪敬虞、张国辉,期间成员有变动,由于60岁以上人员办理离退休后,成员由45人减至25人。期间1986年成立《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魏金玉;1988年至1991年室主任方行,副主任魏金玉、经君健,编辑部主编魏金玉、主任李根蟠,成员共20人。期间1991年新中国经济史组另立为室;1991年至1994年室主任经君健,副主任刘克祥(后辞职)、李根蟠,编辑部主编魏金玉、主任李根蟠,成员共17人;1994年至1999年室主任江太新,副主任朱荫贵、陈争平,编辑部主编李根蟠、主任刘兰兮,成员19人;1999年至2003年室主任朱荫贵,副主任陈争平,编辑部主编刘兰兮、副主任魏明孔,成员共14人;2003年至2010年室主任刘兰兮,副主任徐建生、封越健,编辑部主编由副所长吴太昌兼、主任魏明孔,成员共14人;2010年至今,室主任魏明孔、副主任徐建生,编辑部主任由副所长刘兰兮兼、主任封越健。
人员变动情况,一是新增人员,二是减员。减员原因:1987年以前主要是自然减员;1987年后人员减少主要是执行离退休制度,以及人员流动,以及编制缩减。人员变动情况请参见附录。
2.职称晋升情况:1978年以前研究员有严中平、吴承明,副研究员有李文治;1979年晋升研究员有:李文治、汪敬虞、章有义、彭泽益,晋升副研究员有:张国辉、宓汝成、聂宝彰、方行、魏金玉、经君健;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张国辉、宓汝成、聂宝彰,晋升为副研究员有:吴慧、陈振中、胡铁文、王水、汪士信、黄如桐;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有:方行、魏金玉、经君健,晋升为副研究员有:刘克祥、李根蟠;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吴慧,晋升为副研究员有:江太新;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有:陈振中,晋升为副研究员有:董志凯、李伯重;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刘克祥、李根蟠,晋升为副研究员有:史志宏;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有:江太新,晋升为副研究员有:朱荫贵、刘兰兮;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有:李伯重,晋升副研究员有:陈争平;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史志宏,晋升副研究员有:魏明孔、林刚;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有:朱荫贵、刘兰兮,晋升副研究员有:封越健;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有:陈争平,晋升副研究员有:徐建生;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有:林刚;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有:魏明孔,晋升副研究员有:徐卫国;2003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封越健;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徐建生,晋升副研究员有:袁为鹏、高超群;2007年晋升为研究员有:徐卫国;2009年晋升为研究员有:高超群。
3.博士生导师名录(按审定时间先后为序):严中平、吴承明、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聂宝彰、张国辉、宓汝成、经君健、刘克祥、江太新、李根蟠、朱荫贵、史志宏、林刚、魏明孔、刘兰兮、徐建生。
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名单(以批准年份及姓氏笔画为序):1990年严中平,1991年吴承明、李文治、汪敬虞、宓汝成、章有义、彭泽益,1992年方行、江太新、吴慧、李根蟠、张国辉、陈振中、经君健、聂宝彰、魏金玉,1993年史志宏、刘克祥、朱荫贵、吴太昌、黄如桐,1995年李伯重,1999年刘兰兮。
5.参加所各种委员会,以及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名单:
参加所党委成员名单:江太新(1994—1999),朱荫贵(2000—2003),刘兰兮(2004—2010)。
参加所学术委员会名单:第一届(1979年2月),严中平、吴承明、汪敬虞;第二届(1983年3月),严中平、吴承明、汪敬虞;第三届(1985年11月),严中平、吴承明、汪敬虞、经君健;第四届(1988年12月),副主任方行,委员吴承明、汪敬虞;第五届(1992年10月),李根蟠、经君健;第六届(1994年12月),副主任经君健,委员李根蟠、江太新;第七届(1999年),朱荫贵、经君健;第八届(2004年),刘兰兮。
参加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单:第一届(1992年6月),方行、经君健;第二届(1994年12月),江太新、朱荫贵,经君健;第三届(1996年1月),江太新、朱荫贵,经君健;第四届(1999年1月),刘兰兮、朱荫贵;第五届(2002年10月),朱荫贵;第六届(2005年10月),刘兰兮。
参加所专业职务聘任委员会名单:2000年5月,朱荫贵;2001年朱荫贵;2004年刘兰兮;2004年9月刘兰兮;2005年刘兰兮。
参加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第四届(1988年4月),汪敬虞、经君健;第五届(1988年10月),方行、江太新(副主任)、汪敬虞、经君健;第六届(1991年8月),江太新(副主任)、经君健;第七届(1995年6月),江太新(副主任);第八届(1999年4月),江太新(副主任)、朱荫贵;第九届(2004年3月),刘兰兮。
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严中平1978年至1990年任全国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吴承明、汪敬虞任1983年至1993年全国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经君健1993年至2003年全国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
6.人才培养
经济史研究室在长期实践中,深感人才是立室之本。为加速人才成长,采取多条腿走路办法:一是招收研究生,二是实行导师指导制,三是加强国内外交流。
导师培养制:在研究所未建立研究生制度之前,研究组为长远着想,率先实行导师培养制。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知识,到研究组以后,感到所学非所用,如何进入专业知识这道门槛,很是为难。导师制恰好为解决这个问题打开一扇大门。大学毕业生分配到经济史组后,分给资深老学者当助手,由老师直接指导其研究工作,这种制度为经济史研究室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经君健被分配到经济史组后,开始由李文治先生指导,后由严中平先生指导;1964年本组分到三个大学毕业生:江太新、陈树平由李文治先生指导,吴慧敏由章有义先生指导;1968年刘克祥来组后,由章有义先生指导。在老师精心培养下,这些研究人员进步很快,不但业务上有很大长进,导师的道德情操也给他们以深刻影响。这些人以后都成为经济史研究组(室)的骨干。“文革”以后,由于用人制度改变,来研究室人员都是硕士、博士生,这个制度没有得到延续和巩固。
培养研究生:为了加速培养经济史研究人才,1963年经济史组开始招收研究生。王本伟是严中平先生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1964年以后又下乡搞“四清”,接下来又搞“文化大革命”,培养计划受到冲击。直至1978年才恢复研究生制度,并一直坚持下来,经济研究室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经济史研究室发展培养了骨干力量。
到图书馆实习制:按研究组规定,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到图书馆实习一年,掌握馆藏全面情况,熟悉各类图书分类,摆放次序,摸清馆藏家底,为以后研究工作开始打下坚实基础。可惜的是,这个制度没有得到坚持。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研究人员视野,提高研究人员素质。这些活动包括派研究人员参加国内相关学科讨论会、国外学术交流。在与国外、港台地区交流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
走出去包括参加学术讨论会,短、长期访问,讲学,进修等。外出讲学者有:吴承明、方行;短期访问者有:魏金玉、经君健、江太新、李根蟠、刘兰兮、魏明孔;半年以上出国学习或交流者有:许檀、朱荫贵、李伯重、史志宏、高超群、袁为鹏。请进来的外国学者有:美籍华人学者黄宗智、赵冈、黄国斌、李宗清,加拿大学者魏安国,日本学者岸本美绪、宾岛敦俊、田口宏二朗、久保亨、滨夏,韩国学者田俊权等。台湾地区学者有王业键、林满江、赵淑敏、陈慈玉、刘石吉等。
三 承担院、部委、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情况
中国经济史研究组(室)自1953年成立以来,承担国家、院、部委各种项目计20个。其中国家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7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4项,国家经贸委重大项目1项。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历史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等项目,不计算在内。在项目主持人和撰稿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项目都高质量完成,许多项目成果得到社会好评,并获得奖励。承担项目情况请参见附录。
四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科研成果主要指作者在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完成的专著(包括独著、合著、译著)、资料、主编著作等,辞书等不列入;论文因数量太大,不列入。获奖著作包括专著及论文。
1.科研成果。在长达59年间,经济史研究室人员出版各种著作多达129部,其中专著108部、译著3部、资料书10部、文集8部。各人著作请参见附录。
2.获奖论著
著作类:获奖专著共计24部,获得奖项计37项。其中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奖的有一等奖l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院历届奖项计18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7项,追加奖1项,离退休人员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7项;获郭沫若历史科学奖6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提名奖1项;获吴玉章社会科学奖3项,包括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图书奖1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二等奖1项。
论文类:获奖论文共6篇。其中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有5篇,包括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优秀奖2篇;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篇。
获奖书目、论文篇目及奖项,请参见附录。
五 《中国经济史研究》工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自1986年成立以来,至2011年6月止,出版期刊计102期,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1辑,与历史所、近代史所、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联合召开专题讨论会12次。历次论坛讨论的题目如下:1.中国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2.关于黄宗智的学术思想;3.关于传统市场与市场经济;4.关于小农经济、市场、近代化;5.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6.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经济发展的比较;7.关于中国地主制的发展机制和历史作用;8.关于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和方法;9.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10.关于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11.关于历史上的商品经济;12.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还讨论了破除西方中心论,中西比较,中西方近代化以及对“加州学派”的评介,黄宗智、彭慕兰之争与经济史研究方法,等等。
六 中国经济史学会工作
中国经济史学会下分设古代、近代、现代、外国四个专业委员会,部分省市设有分会。学会隶属于经济研究所,会长和秘书长由经济研究所人员担任。学会第一任会长严中平,秘书长魏金玉;第二任会长吴承明,秘书长经君健;第三任会长经君健,秘书长江太新;第四任会长董志凯,秘书长刘兰兮。各分会会长为学会副会长。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该会于2000年加入世界经济史学会。
学会成立至今,召开年会和学术讨论会计9届。此外,还以分会形式进行活动。对联系国内外经济史学界,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先后组织、参与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专业委员会、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和2010年两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学界进行了广泛交流。多年来由本室退休人员李根蟠主持的“中国经济史论坛”,成为网络时代本学科最具影响力和交流价值的阵地。本室近年有四人次应邀外出作访问学者,参与邀请方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等的研究与其他学术活动。同时,积极建立、发展与国际学界的友好往来,曾邀请国际经济史学会秘书长詹严瑞、荷兰汉学家莫克莉、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岸本美绪、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美国三一学院教授文贯中、伦敦经济学院教授马德斌等知名学者到经济所作学术报告,加强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近年来本室先后有4名科研人员赴日与日本东京大学、一桥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大阪产业大学、日本亚洲研究所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2008年和2009年研究室5人次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本室研究人员参加了2009年荷兰世界经济史大会,并积极参与2012年南非世界经济史大会中国大陆学者分会场的组织筹备工作。
附录 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志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历史事实,以科学的方法,把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放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在寻求共同发展规律中,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史自身发展的特色,为我国经济史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阵地、排头兵。本文将记载该室从始建至今所走过的58年历程。
一 研究室沿革
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下属的一个研究室。经济研究所的前身系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1945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该所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接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3年该所成立之初设有两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经济史研究组。该组成员以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原有班子为主。
经济史研究组成立之后,其名称有多次变更。1954年,经济史研究组更名为“近百年经济史研究组”;1957年更名为“近代经济史组”;1977年,近代经济史组更名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此后不再更改。变更原因与研究任务和研究设置有关。中国经济史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就锁定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上。20世纪50年代初,国务院交给经济研究所一个任务:写出一部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科书。如何更切实体现国家所赋予的任务,故有1954年及1957年的称谓变更。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为迎接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到来,写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经济史被提到议事日程。1977年,经济史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组,分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组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组,另又将“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并入,同时又增加新成立的“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这时原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组从研究范围及组织的形式看,都已无法容纳,改组为室已是水到渠成,是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正式成立。1986年新成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及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组,归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管辖。至此,隶属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有四组一室一部。至1988年后,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随着研究人员退休、所内人员调整等因素,该研究室建制已自然消失。1991年,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另立一个室,直接隶属于所。至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下属为三组一部。至2010年,由于封越建调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至此,中国经济史研究室除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组外,已不再分组,其建制为一室,一编辑部。
二 科研队伍
(一)组(室)人员及其变动
1953年经济史组研究人员
组长由严中平副所长兼,成员有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姚贤镐、魏金玉、彭家礼、许钧、郭瑾仪等。
1954年经济史组研究人员
组长由严中平副所长兼,成员有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姚贤镐、魏金玉、彭家礼、许钧、郭瑾仪,1954年新增经君健。
1957—1964年经济史组研究人员
组长由严中平副所长兼,成员有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姚贤镐、魏金玉、经君健、彭家礼、许钧、郭瑾仪等。期间调入郑友揆,1963年新增靳汉生。
1964年经济史组研究人员
组长由严中平副所长兼,成员有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姚贤镐、郑友揆、魏金玉、经君健、靳汉生、彭家礼、许钧、郭瑾仪,1964年新增江太新、陈树平、吴慧敏。
1967—1969年经济史组研究人员
组长由严中平副所长兼,成员有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姚贤镐、郑友揆、魏金玉、经君健、彭家礼、许钧、靳汉生、江太新、陈树平、吴慧敏,1968年新增刘克祥。郭瑾仪1970年在息县干校去世。
1969—1972年全所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组室编制被打乱。
1973—1976年组室设置未完全恢复。
1977—198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室研究人员
室主任:由副所长严中平(兼),副主任:吴承明、汪敬虞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组长方行,成员有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江太新、陈树平,1977年新增肖平,1978年新增吴慧,1980年新增陈振中、李根蟠。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组长:汪敬虞,成员有: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彭家礼、刘克祥,1978年新增何均、尚列、简萍、1981年新增裴长洪、周广远,1982年新增朱荫贵,1978年靳汉生调所党委,许钧、姚贤镐1982年去世。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组长:李炳俊、赵效民(后调财贸所),成员有:陈廷煊、赵增延、诸班师、王同兴、吴慧敏,1981年新增李志宁、韩志宇。
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主任:吴承明(兼),成员有:方卓芬、王水、汪士信、胡铁文、石奇、郭太炎、黄如桐,1981年新增吴太昌。
1982—1985年中国经济史室
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严中平(兼),副主任:吴承明、汪敬虞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组长方行,成员有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江太新、陈树平、吴慧、陈振中、李根蟠,1982年新增许檀。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组长汪敬虞,成员有彭泽益、章有义、聂宝璋、张国辉、宓汝成、姚贤镐、彭家礼、刘克祥、靳汉生(后调所党委),1981年裴长洪(1983年调离)。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组长诸班师,副组长王同兴,成员有赵增延、吴慧敏、董志凯、李志宁、韩志宇、王丽华,1984年新增朱文强。
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主任吴承明,成员有方卓芬(1982年离休)、王水、汪士信、胡铁文、石奇、郭太炎、黄如桐、吴太昌。
1985—198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吴承明,副主任:汪敬虞、张国辉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组长方行,成员有李文治(1987年退休)、魏金玉、经君健、江太新、陈树平(1985年8月调离)、吴慧(1987年退休)、陈振中;1985年新增刘兰兮、王大红,1986年新增徐建青。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组长汪敬虞,成员有严中平、刘克祥、尚列、简萍,期间1985年新增孔泾源、陈其广、张迪恳(1986年调离),1987年彭泽益、章有义、何均、张国辉、宓汝成、彭家礼退休,聂宝璋(1988年离休)。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组长诸班师,副组长王同兴,成员有赵增延、吴慧敏、董志凯、李志宁、韩志宇、朱文强,1986年新增王礼琦、武力、张丽(后出国),李炳俊(1986年去世)。
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主任吴承明,成员有王水、汪士信、胡铁文、石奇、郭太炎、黄如桐,除吴承明外,以上人员于1987年先后退休和离休。吴太昌(调所党委)。
1986年成立《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为季刊,主编魏金玉,成员有李根蟠、刘兰兮、肖平、王大红(1987年出国),1986年新增冯丽君。
1988—1991年中国经济史研室(从1988年起,古代史组、近代史组不再设组长,改为以课题为纽带的设置)
研究室主任:方行,副主任:魏金玉、经君健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成员有:方行、经君健、江太新、许檀、李伯重,1989年新增封越健,陈振中(1991年退休)。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成员有:严中平(1991年去世)、汪敬虞、刘克祥、史志宏、陈争平、尚列、简萍,期间1988年新增史志宏,1989年新增徐卫国、徐建生。
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成员有:吴承明。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组:组长诸班师,成员有赵增延、王同兴、吴慧敏(这期间调离)、董志凯、李志宁、韩志宇、张丽(1986年来所)。(1991年成立研究室,此后不再隶属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魏金玉(1989年退休),主任李根蟠,成员有刘兰兮、1988年新增李向军、肖平(1988年调离)。
1991—1994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经君健,副主任:刘克祥(后辞职)、李根蟠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成员有:方行(1993年退休)、经君健、江太新、许檀、李伯重、封越健、徐建青(在这期间调到新史组)。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成员有:汪敬虞(1994年退休)、刘克祥、史志宏、陈争平、徐卫国、徐建生、纪辛、尚列(调所微观室)、简萍(出国),1993年新增陈争平。
资本主义改造研究室成员有吴承明(1994年退休)。1994年后因人员退休,建制撤销。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李根蟠,主任刘兰兮,成员有肖平(1991年调离)、李向军(1994年调离)、冯丽君(1994年调离),1993年新增向彪。
1994—1999年中国经济史研室
研究室主任:江太新,副主任:朱荫贵、陈争平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成员有:经君健、江太新、许檀、封越健、李伯重(2000年调离)。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成员有:刘克祥(1998年退休)、史志宏、陈争平、徐卫国、徐建生、纪辛,1996年新增林刚、葛鑫芳。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李根蟠,主任刘兰兮,成员有向彪,1994年新增王恒,1995年新增高超群,1997年新增魏明孔。
2000—2003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朱荫贵,副主任:陈争平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成员有:经君健、江太新(2001年退休)、封越建。
中国近代经济史组成员有:史志宏、徐卫国、徐建生、纪辛、葛鑫芳,2000年新增王小嘉,2001年新增袁为鹏,2002年新增苏金花、陈争平(2002年调离)、朱荫贵(2003年调离)。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刘兰兮,副主任魏明孔,成员有王恒(2001年提前退休)、向彪、高超群、李根蟠(2001年退休)。
2003—201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刘兰兮,副主任:徐建生、封越建,成员有:史志宏、林刚、徐卫国、纪辛、王小嘉、袁为鹏、苏金花、葛鑫芳(退休)。
中国古代经济史组成员有:经君健(2004年退休)、封越建。由于人员退休和变动,至2010年下半年,此组建制撤销。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由副所长吴太昌兼,主任魏明孔,副主任高超群。
2010年至现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室
研究室主任:魏明孔,副主任:徐建生、封越健,成员有:林刚、史志宏、徐卫国、纪辛、王小嘉、袁为鹏、苏金花,2010年新增樊果。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编:由副所长刘兰兮兼,主任:封越建,副主任:高超群。
(二)研究员、副研究员名录
1958年以前研究员:严中平,副研究员:李文治。
1979年李文治、汪敬虞、章有义、彭泽益晋升为研究员;张国辉、宓汝成、聂宝彰、方行、魏金玉、经君健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3年张国辉、宓汝成、聂宝彰晋升为研究员,吴慧、陈振中、胡铁文、王水、汪士信、黄如桐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5年方行、魏金玉、经君健晋升为研究员;刘克祥、李根蟠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7年吴慧晋升为研究员;江太新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8年陈振中晋升为研究员;董志凯、李伯仲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0年刘克祥、李根蟠晋升为研究员;史志宏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2年江太新晋升为研究员;朱荫贵、刘兰兮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4年李伯仲晋升为研究员;陈争平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6年史志宏晋升为研究员;魏明孔、林刚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7年朱荫贵、刘兰兮晋升为研究员;封越健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9年陈争平晋升为研究员;徐建生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1年林刚晋升为研究员。
2002年魏明孔晋升为研究员;徐卫国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3年封越健晋升为研究员。
2004年徐建生晋升为研究员,袁为鹏、高超群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7年徐卫国晋升为研究员。
2009年高超群晋升为研究员。
(三)博士生导师名录(按批复时间先后为序)
严中平、吴承明、李文治、汪敬虞、彭泽益、聂宝彰、张国辉、宓汝成、经君健、刘克祥、江太新、李根蟠、朱荫贵、史志宏、林刚、魏明孔、刘兰兮、徐建生。
(四)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名单(以批准年份及姓氏笔画为序)
1990年严中平,1991年吴承明、李文治、汪敬虞、宓汝成、章有义、彭泽益,1992年方行、江太新、吴慧、李根蟠、张国辉、陈振中、经君健、聂宝璋、魏金玉,1993年史志宏、刘克祥、朱荫贵、吴太昌、黄如桐,1995年李伯重,1999年刘兰兮。
(五)人才培养
经济史研究室在长期实践中,深感人才是立室之本。为加速人才成长,采取多条腿走路办法:一是招收研究生,二是实行导师指导制,三是加强国内外交流。
1.导师培养制 在研完所未建立研究生制度之前,研究组为长远着想,率先实行导师培训制。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知识,到研究组以后,感到所学非所用,如何进入专业知识这道门槛,很是为难。导师制恰好为解决这个问题打开一扇大门。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经济史组后,分给资深老学者当助手,由老师直接指导其研究工作,这种制度为经济史研究室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经君健被分配到经济史组后,开始由李文治先生指导,后由严中平先生指导;1964年本组分到三个大学毕业生:江太新、陈树平由李文治先生指导,吴慧敏由章友义先生指导;1968年刘克祥来组后,由章有义先生指导。在老师精心培养下,这些研究人员进步很快,不但业务上有很大长进,导师的道德情操也给他们以深刻影响。这些人以后都成为经济史研究组(室)的骨干。“文革”以后,由于用人制度改变,来研究室人员都是硕士、博士生,这个制度没有得到延续和巩固。
2.培养研究生 为了加速培养经济史研究人才,1963年经济史组开始招收研究生。王本伟是严中平先生招收的第一个研究生。1964年以后又下乡搞“四清”,接下来又搞“文化大革命”,培养计划受到冲击。直至1978年才恢复研究生制度,并一直坚持下来,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经济史研究室发展培养骨干力量。
3.到图书馆实习制 按研究组规定,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到图书馆实习一年,掌握馆藏全面情况,熟悉各类图书分类,摆放次序,摸清馆藏家底,为以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可惜的是,这个制度没有得到坚持。
4.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研究人员视野,提高研究人员素质。这些活动包括派研究人员参加国内相关学科讨论会、国外学术交流。在与国外、港台地区交流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
走出去包括参加学术讨论会,短、长期访问,讲学,进修等。外出讲学者有:吴承明、方行;短期访问者有:魏金玉、经君健、江太新、李根蟠、刘兰兮、魏明孔;半年以上出国学习或交流者有:许檀、朱荫贵、李伯重、史志宏、高超群、袁为鹏。请进来的外国学者有:美籍华人学者黄宗智、赵冈、黄国斌、李宗清,加拿大学者魏安国,日本学者岸本美绪、宾岛敦俊、田口宏二朗、久保亨、滨夏,韩国学者田俊权等。台湾地区学者有王业键、林满红、赵淑敏、陈慈玉、刘石吉等。
三 承担国家、部委、院重点项目
中国经济史研究组(室)成立以来,承担国家、院、部委各项重点项目,取得杰出成果,作出卓越贡献。
1950年承担国务院项目:严中平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
198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汪敬虞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198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之一: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持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史卷》。
198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文治主持的《清代漕运史》。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吴太昌、江太新、董志凯、史志宏主持的《建立无锡、保定国情调研基地》。
1991年获国家经贸委重大课题:江太新主持的《中国企业史·近代卷》。
199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许檀主持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199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太新主持的《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
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课题:史志宏主持的《咸丰至光绪前期的清朝财政》。
199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明孔主持的《历史上西部开发背景与决策研究》。
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刘克祥、吴太昌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200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林刚主持的《家庭经营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
200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刘兰兮主持的《中国近代企业史》。
2002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徐建生主持的《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
2004年获国家重大项目《清史工程》的子项目:江太新主持并编撰的《漕运篇》,史志宏参与《财政志》、林刚参与《手工业志》、封越健参与清史图录《财贸卷》的编撰。
200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明孔主持的《历史上的西北民族贸易与西北地区经济开发》。
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王洛林、刘兰兮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2006年获国家重大项目:魏明孔主持的《中华大典·工业典》。
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徐建生主持的《抗战前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200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徐卫国主持的《抗战前中国财政与商业发展状况研究》。
201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刘克祥主持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四 科研成果及获奖作品
这里所列的科研成果,指作者在所工作期间的成果,主要以著作、译著、资料书为主,论文因数量太大,不予收录;获奖作品包括著作、论文。著作以人头为目,各人名下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列;获奖著作、论文按获奖时间先后为序。
(一)科研成果
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中国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之个案分析》,商务印书馆,1943年出版;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合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译著《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合作),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清代云南铜矿志》《上海棉纺织工人状况》(合著),柏林德文本,1964年出版;《老殖民主义史话选》,北京出版社,1984年出版;《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严中平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李文治:《晚明民变》,中华书局,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894》(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合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清代漕运》(合著),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李文治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主编《资本主义发展史》(合著),(三卷本),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1990年、1993年分别出版;《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汪敬虞:《中国国民所得》(合著),中华书局,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合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译著《雅可夫柴夫斯基》(合作),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下两卷,第二辑上、下两卷,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译著《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合作),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唐廷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国通史》第10册(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汪敬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彭泽益:《太平天国革命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出版;《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一、二、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国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出版。
聂宝璋:《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合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下两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合编),上、下两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聂宝璋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40—1911)》一、二、三、四卷,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近代外债史》《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彭家礼:《英属马来亚的开发》,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
方行:共同主编《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主编《中国封建经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清代经济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
魏金玉:《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共同主编《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主编《严中平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共同主编《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江太新:《清代漕运》(合著),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漕运史话》(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主编《李文治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论清代封建土地关系新变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
陈树平:《明清时期生产力资料》(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主编《清代全史》第10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棉麻纺织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蚕桑丝绸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简明中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吴慧:《桑弘羊研究》,齐鲁书社,1981年出版;《中国酒类专卖》,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中国古代商业史》第一、二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出版;《井田制考索》,农业出版社,1985年出版;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经济卷》,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商业政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出版;《经商智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国盐法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国古代商业》,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商业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度量衡通史》,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经济史中若干问题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主编《中国商业通史》五卷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翰苑探史——中国经济史论集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出版。
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李根蟠:《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合著),农业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合著),农业出版社,1989年出版;《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合著),民族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古代农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中国农业史》,(台)文津出版社,1997年;《农业科技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吴太昌:《中国近代商业史论》(合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清代商业史》(合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朱荫贵:《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东方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上、下册,(合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清代户库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晚清财政:1850—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李伯重:《中国经济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江南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
陈争平:《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四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副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李集村——农民生产与生活的60年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徐建生:《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革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封越健:《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编《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徐卫国:《中国经济发展史》第四卷(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纪辛:《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刘兰兮:副主编《中国企业史·近代卷》(合著),中国企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企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魏明孔:主编《兰州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河西开发研究》(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四卷本(其中第二卷系独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隋唐手工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西北开发决策思想史》(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国经济发展史》(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编《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西部风物志·甘肃河西走廊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20世纪唐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编《货殖——商业与市场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王小嘉译:《走向自立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苏金花:《明清时期生产力资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
袁为鹏:《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二)获奖论著
1.著作类
《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198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奖。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827》(合著),主编严中平,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奖;1997年获第二届吴玉章基金特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同年获郭沫若历史科学二等奖。
《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吴承明著,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首届秀成果奖。
《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宓汝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著作奖。
《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张国辉著,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著作奖。
《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李文治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一等奖。
《资本主义发展史》,吴承明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一卷,1990年出版第二卷,1993年出版第三卷,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奖优秀著作奖;199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聂宝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奖。
《清代漕运》,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获199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7年获第三届吴玉章奖金(历史学)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成果追加奖。
《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陈振中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三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许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近代商业史论》,王相钦、吴太昌著:中国财经经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汪敬虞主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0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成果一等奖;获郭沫若第二届历史科学奖一等奖;获第四届吴玉章基金一等奖。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中、下三册),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获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
《西北开发决策思想史》(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同年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汪敬虞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三卷,史志宏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陈争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7年获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同年获郭沫若历史科学奖三等奖;200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商业通史》五卷本,吴慧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获2008年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其中一、二、三卷获郭沫若历史科学提名奖。
《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封越建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魏明孔著,2011年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徐建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2011年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2.论文类
《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获1988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从上海机器织布局看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问题》,汪敬虞著,《新建设》1963年3月号,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成果(论文类)奖。
《试论清代等级制度》,经君健著,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获首届(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奖;获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张国辉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获第四届(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晚清新式工商业对政府的报效》,朱荫贵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4期,获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
《民国时期的定货契约习惯及违约纠纷的裁处》,刘兰兮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获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三等奖。
五 《中国经济史研究》工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自1986年成立以来,至2011年6月止,出版期刊计102期,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1辑,与历史所、近代史所、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联合召开专题讨论会12次。历次论坛讨论的题目如下:1.中国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2.关于黄宗智的学术思想;3.关于传统市场与市场经济;4.关于小农经济、市场、近代化;5.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6.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经济发展的比较;7.关于中国地主制的发展机制和历史作用;8.关于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和方法;9.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10.关于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11.关于历史上的商品经济;12.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还讨论了破除西方中心论,中西比较,中西方近代化以及对“加州学派”的评介,黄宗智、彭慕兰之争与经济史研究方法,等等。
六 中国经济史学会工作
中国经济史学会下分设古代、近代、现代、外国四个专业委员会,部分省市设有分会。学会隶属于经济研究所,会长和秘书长由经济研究所人员担任。学会第一任会长严中平,秘书长魏金玉;第二任会长吴承明,秘书长经君健;第三任会长经君健,秘书长江太新;第四任会长董志凯,秘书长刘兰兮。各分会会长为学会副会长。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该会于2000年加入世界经济史学会。
学会成立至今,召开年会和学术讨论会计9届。此外,还以分会形式进行活动。对联系国内外经济史学界,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先后组织、参与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专业委员会、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和2010年两届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学界进行了广泛交流。多年来由本室退休人员李根蟠主持的“中国经济史论坛”,成为网络时代本学科最具影响力和交流价值的阵地。本室近年有四人次应邀外出作访问学者,参与邀请方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等的研究与其他学术活动。同时,积极建立、发展与国际学界的友好往来,曾邀请国际经济史学会秘书长詹严瑞、荷兰汉学家莫克莉、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岸本美绪、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美国三一学院教授文贯中、伦敦经济学院教授马德斌等知名学者到经济所作学术报告,加强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近年来本室先后有4名科研人员赴日与日本东京大学、一桥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大阪产业大学、日本亚洲研究所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2008年和2009年研究室5人次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本室研究人员参加了2009年荷兰世界经济史大会,并积极参与2012年南非世界经济史大会中国大陆学者分会场的组织筹备工作。
附:本室人员参加所各种委员会及全国政协委员会名录
1.参加所党委成员名录
江太新(1994—1999),朱荫贵(2000—2003),刘兰兮(2004—2010)选为所党委委员。
2.参加所学术委员会名录
第一届(1979年2月)严中平、吴承明、汪敬虞;第二届(1983年3月)严中平、吴承明、汪敬虞;第三届(1985年11月)严中平、吴承明、汪敬虞、经君健;第四届(1988年12月)副主任方行,委员吴承明、汪敬虞;第五届(1992年10月)李根蟠、经君健;第六届(1994年12月)副主任经君健,委员李根蟠、江太新;第七届(1999年)朱荫贵、经君健;第八届(2004年)刘兰兮。
3.参加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名录
第一届(1992年6月)方行、经君健;第二届(1994年12月)江太新、朱荫贵、经君健;第三届(1996年1月)江太新、朱荫贵、经君健;第四届(1999年1月)刘兰兮、朱荫贵;第五届(2002年10月)朱荫贵;第六届(2005年10月)刘兰兮。
4.参加所专业职务聘任委员会名录
2000年5月,朱荫贵;2001年,朱荫贵;2004年,刘兰兮;2004年9月,刘兰兮;2005年,刘兰兮。
5.参加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录
第四届(1988年4月)汪敬虞、经君健;第五届(1988年10月)方行、江太新(副主任)、汪敬虞、经君健;第六届(1991年8月)江太新(副主任)、经君健;第七届(1995年6月)江太新(副主任);第八届(1999年4月)江太新(副主任)、朱荫贵;第九届(2004年3月)刘兰兮。[1]
6.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名录
严中平1978年至1990年任全国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吴承明、汪敬虞任1983年至1993年全国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经君健1993年至2003年全国第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
(江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
[1] 根据《经济研究所志》提供材料,藏经济所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