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 刘永佶 李克强主编
- 2636字
- 2024-11-01 09:08:11
第三节 民族地区工业化程度报告
一、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总体评价
从人均收入指标来看,2007年全国人均GDP为18934元人民币(当年价,下同),按购买力平价和汇率分别折算后平均值为3785美元(2005年美元,下同),处在工业化的中期(2980-5960美元之间)。而民族地区2007年人均GDP为13201元人民币,折合2641美元,处在工业化初期(1490-2980美元),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这一指标反映的工业化程度在民族地区八省区之间并不均衡。
从三次产业产值指标来看,民族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比为16.56∶45.46∶37.98,几乎与全国同步,都处在工业化中期。不过,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都不大,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从人口的城市化率这一指标看,2007年全国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4.94%,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民族地区八省区的人口城市化率为35.8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看,我国大致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结束、中期开始的水平。而民族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
综合来看,按照传统的工业化水平评价方法,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但民族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
二、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指标因素评价
(一)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中的科技水平
从反映科技水平的各项指标看,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最接近的是三次产业产值。从高科技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看,民族地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32%。这说明民族地区高科技产业占比过低,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这一指标上,民族地区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综合来看,在科技水平方面,民族地区除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基本相同外,高科技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科技经费筹集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以及研究与开发(R&D)占GDP的比重四项指标都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这不仅说明民族地区科技发展和应用水平较低,而且科研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也说明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深厚的科技基础。总的来看,民族地区科技水平仍然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二)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中的经济效益
2000年以来民族地区万元GDP能耗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这一指标在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够明显。再看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在逐步提高,而且提高的程度很明显。从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指标看,民族地区八省区(6.35)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8)转变为高于全国水平。同时,民族地区总资产贡献率一直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重视通过引进大工业而引进先进技术(这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提高),但仍然没有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这造成能源消耗较多)。
(三)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中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民族地区自然环境虽有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不够明显。不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民族地区来看,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还比较低,而且近年来变化幅度不大。这说明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中的社会环境
1.对2007年度反映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指标的分析
首先,民族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分省区的情况看,除内蒙古自治区之外,其他七个省区的居民收入占比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看,民族地区的这一指标都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但西部民族地区的物价远低于中东部,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和大城市的物价。再看基尼系数,民族地区的基尼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说明这些地区的收入分配基本均衡,广大居民确实是在走向“共同富裕”。总体来说,虽然民族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额较少,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基本上没有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只是三次产业就业比与三次产业产值比相差较大,大量劳动力被“冻结”在第一产业中,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
2.1985年以来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变化情况分析
民族地区八省区的城镇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全国基本上同步,而该区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要快于全国水平。
以上对反映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中的科技水平、经济效益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自然环境也比全国总体情况差一些,只有反映社会环境的各项指标与全国持平或比全国情况稍好。因此,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比全国要差一个阶段。这与传统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三、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特征与问题
第一,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不论是传统工业化水平,还是新型工业化水平,民族地区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一个层次。如果说我国从整体看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那么民族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从充分体现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科技水平、经济效益以及自然环境等指标看,民族地区与全国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制度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收入分配上出现了国家财政和企业利润超过GDP增长速度,而居民个人收入比例逐步降低的趋势;同时,在对职工工资的分配上,出现了向垄断行业、管理阶层集中的趋势,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可以预见,如果我们的制度不能完善,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全国已经显现的问题。
第二,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主要以能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为主,缺乏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没有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我国的民族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挥自身的优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如果过分依赖能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而缺乏以科技投入为基础的深加工,产业链不能形成,就会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话。
第三,民族地区努力的方向是实现传统工业化,而非新型工业化。民族地区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似乎没有突破传统工业化观念的束缚,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实现新型工业化方面进展不大。民族地区的三次产业产值比几乎与全国同步,但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经费投入很少,资源消耗和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有些地方还进一步恶化。
第四,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依赖“外资”多,本地“孵化”少。这里所谓的“外资”不仅仅指国外资金,也包括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近年来,民族地区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机会,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和给予优惠待遇,积极吸引区外资金,取得了显著效果,实现了第二产业占比的跨越式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高科技产业产值占比不高,科技经费筹集和研发资金不足,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效果不够明显。这就造成民族地区工业在短期内“跨越式”发展,但长期来看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的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