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 刘永佶 李克强主编
- 4549字
- 2024-11-01 09:08:1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报告
第一节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变动规律
(一)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内部分布明显不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没有出现倒退和反复的现象,但是生产总值在各省区之间的分布明显不均衡。与“十五”期间相比较,“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经济规模的主要格局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第二,宏观经济总量增长的稳定性逐渐增强。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国家的政策扶持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一些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帮助,以及大量资金、社会技术的引进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明显加快,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故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九五”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贡献并不丰厚,而“十五”期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较“九五”期间同期上涨幅度明显,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所有民族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均保持了上升。从“九五”到目前为止,各民族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的分布差异一致,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优势不突出,第二产业发展较好,第三产业态势良好。总的说来,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表明,其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追赶型”的特点,二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第一,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尚未结束的“十一五”计划中各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新高度。但相较于“十五”期间,各民族地区增幅明显,在总量增速方面,一直保持年均12%左右。
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波动明显。各民族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波动明显:2003年增长下滑,2004年以后,各个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不断上升,在2005年出现明显峰值。
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范围稳定中微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内市级统计数字占据了消费总额的重要份额。此外,县级统计数字与市级统计数字随着各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起攀升,但是增长速率略有不同。再者,县级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来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份额不大,但是较前期有一定发展。“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各民族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无论总量和个量双双提升。同时,市级份额逐步下降,县级和县级以下单位与个人的消费量逐渐攀升,代表了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的分配格局缓慢改变的发展方向。
第四,民族地区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攀升但波动相对频繁。“十一五”前三年(2006-2008年)民族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攀升潜力很大,具体特征表现为:第一,民族地区居民消费能力逐年稳步攀升;第二,居民消费总量相对波动频繁;第三,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份额不断下降。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第一,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持续攀升。1978-2008年改革开放30年间,各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明显,大部分地区达到年均增速10%。近两个五年规划中,民族地区的固定投资总额较高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广西、云南和新疆。
第二,固定投资增长幅度波动频繁。虽然民族地区固定投资总额绝对量不断增加,但从相对比较的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固定投资总额环比增速波动很大,年度间起伏差异较明显。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民族地区固定投资来源比较单一,抗击系统风险能力较低。
第三,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较为稳定。1980年以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固定投资大部分来自于国有经济实体的投入,但在此之后,来自于国有经济实体的份额逐渐缓慢地减少,来自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额度逐步增加,其他经济所占的份额也日渐加大。
第四,民族地区固定投资来源结构不断多样化。从结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各所有制经济的固定投资均在增加,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国有经济实体依旧是各民族地区固定投资的主要来源,但是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加。
(四)财政收入
第一,民族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地区历年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根据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各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时期(1978-1993年)为缓慢增长期,各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在5%-7%之间。第二个时期(1994-2008年)为持续增长期,各地区财政收入增幅提升较大,年增幅在10%以上。
第二,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环比增速比较稳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较不稳定,多省区多年出现负增长;从1978年起,我国民族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稳步上升,相对增长幅度波动趋于缓和。之后,持续不断上升,并且保持了较高和平稳的增速。
第三,民族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断增加。“十一五”计划虽尚未结束,但民族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大大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我国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总量幅度上升较大,同时民族地区财政收入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十五”期间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云南、广西和内蒙古,三年后内蒙古跃升为第一位。
第四,税收收入始终是民族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重要来源。各民族地区的税收收入逐渐上扬的趋势基本与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涨趋势一致。从绝对规模角度而言,云南地区的税收收入居首位,接下来依次为内蒙古、广西、新疆、贵州、宁夏和青海地区。
(五)物价指数
第一,消费者物价指数。我国民族地区消费品物价指数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历了一个大波动和三个小波动,分别是1994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2001、2004、2008年相对温和的波动时期。其余年份民族地区消费者物价指数波动相对温和;近期而言,民族地区消费者物价指数波动相对温和。第二,生产者物价指数。第一阶段为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期间,民族地区工业品价格稳中走低。第二阶段为2007年10月以后,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品价格经历一次较大起伏,在2008年7、8月份达到高峰,此后不断下降,至2009年8月之后略有回升。走高原因有多方面,尤以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最为突出。
二、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2010-2015年民族地区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3.6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4.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22.49%,CPI指数年均上涨1.48%。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将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态势,但可以说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民族地区仍将面临“低消费、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格局。民族地区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同步提升的过程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将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明显。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倾斜下,民族地区宏观经济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在以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质量全面提升仍需较长时间。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名义总额突破3万亿元,2009年总量又提升13%,达到34168.8亿元。各民族地区的统计结果表明各区内经济结构也日趋完善。在各方努力下,2008年末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阻断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通过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和外围经济下降趋缓因素驱动下,2009年前三季度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呈现趋好走势。同2008年相比较,2009年我国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在增大,但各地区的贡献率基本上保持上一年的趋势。民族地区经济在2009年呈现逐渐回升向好趋势,在2009年全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预计2010-2015年民族地区宏观经济总量将由2002-2007年的加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GDP增速将在12.63%-16.01%范围内上下波动。根据预测,未来民族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在2010年出现回落外,“十二五”期间将保持年均14.62%的高速增长,同时民族地区对内和对外的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008年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6000亿元,2009年达到22392亿元,同比提高33%。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项目落户民族地区,带动了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大幅上涨。预计未来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0年将会较大幅度地回落,由2009年的34.32%降为21.27%。随后在2011-2015年转为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虽然年均24.1%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整体经济的企稳复苏;二是随着民族地区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但总的来说,随着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三农”建设进程的加速推进,投资仍将是民族地区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8年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总额达到9128亿元,较上年增加23%。2009年民族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0亿元关口,整体来看,各年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度稳步上升,2008-2009年呈现周期性增长。据预测,民族地区2010-2015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将在2010年出现显著的下滑后,进入持续稳定的增长阶段。2010年增速在2009年20.23%的水平上下降6.73%,随后五年将以年均14.85%的水平稳步提高。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的消费,首先要从民族地区的消费需要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物价指数
据预测,2010-2015年民族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以1.48%的平均增速持续攀升。近期消费者物价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波动,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一是2009年国内投资的较高增长水平将拉动境内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上涨,尤其房地产投资的较高增速将带动钢铁、水泥、建筑装修材料等多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二是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对物价上涨的拉动效应逐渐显现;三是天气灾害的不确定性因素造成农产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国家将采取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引导物价缓慢回落,抑制通胀发生。尤其是随着国内监管层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农产品供应及价格有望逐步保持稳定,从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回落。
(五)财政收入
据预测,2010-2015年民族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以年均22.48%的速度保持稳步攀升。这将对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巩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2009年之前相比,未来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步伐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三、民族地区经济增长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我国除西藏以外的其他七个少数民族省区的实际GDP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并实施后1-2年中发生了突变,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西藏的促进作用还不够,中央政府对于西藏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呈现为收敛姿态。长远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和全国各种产品及要素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与国内其他地区趋于相同,从而达到绝对收敛。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少数民族八省区的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实际GDP的增长率,但就经济水平而言,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收敛是条件收敛,长期而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全国。第一,少数民族八省区总和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快于全国。第二,少数民族八省区及总和的消费年均增长率均慢于全国。第三,少数民族八省区及总和的投资年均增长率均快于全国。第四,少数民族八省区总和的政府消费年均增长率快于全国。第五,少数民族八省区总和的净出口年均增长率略高于全国,且八省区之间的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