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语言学的主要话题和问题

心理语言学采用心理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及其对于语言行为的规定性。其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就是:人们关于语言究竟具有何种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如何使用的?如前文所述,这两个问题有在揭示语言认知功能方式,即在其各种处理过程中因应场合可以凸显出的认知过程的功能关系。不过,既有“过程”主要关注大脑内部的模块过程。面向语言的认知功能不仅具有内部模块过程,也具有这些过程出现的行为条件。在该领域的一般探讨层面,各个话题之间彼此照应,而语言认知功能方式则是其领域知识的贯穿性的主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揭示人类面向语言习得和使用的智能,并且给出具体的模型来预期场合化的语言行为和语言理解结果。研究可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与语言过程相关的认知障碍和困难。考虑到人类语言进化、发展、使用以及世界经验语言变迁的复杂性,这个目标需要较长期的研究努力。

一 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是人们了解语言、理解语言和分析诊断语言相关问题的重要对象和证据来源。但是,由于这一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上的可行性局限,尽管过去取得了不少发现,迄今仍难给出可靠结论。正因为如此,既有研究关于语言习得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假设,包括普遍语法假设、普遍序列假设、关键期假设、自主体假设和自组织假设。一组亟待明确的问题就是:相对于一定主体条件和包括经验语言在内的环境条件,什么过程容易或者比较容易?什么过程困难或者较为困难?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大改变或者不改变?这些问题牵涉以下方面:

(一)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知识具有多种说法,包括语言表征和语言记忆。既有研究试图明了的问题包括,儿童通过习得语言会出现何种语言表征?面向语言发展,这些表征又当如何得来和使用?寻常认可的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究竟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即便是目前,我们也几乎可以断定,许多早期的“知识”实际是控制功能发生的前期介入性的条件。

(二)关于语言发展的认知来源及途径

关于语言发展的认知来源和途径,既有研究注重语言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含主体因素和情景因素。主要问题是:语言发展的认知相关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因变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必要的介入和传递变量?哪些是极易发生的干扰变量?这些因素的功能价值分布蕴含着什么认知功能方式?它们具有何种阶段表现?这些研究问题旨在揭示具体的语言发展方式,并且建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预期模型。

上述问题虽然凸显了该话题之下的关键点,但是其指向均为语言认知过程,尤其是方式化的语言认知功能。所谓语言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其语言形式表象之下的认知功能方式的拓展。就此看来,各种语言处理的认知宽度的真实意义就是启动认知过程的因素的自然的认知行程,比如在一个功能性(即表征了句法过程和词法过程)的语义网络中的激活扩散距离。

(三)关于进化、大脑和认知功能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大脑与语言相关的现象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具有不同的解释。决定论、相对论和相互作用论等都是受限框架中的解释范式,因而难以在研究中发挥一贯的解释作用。不过,这些理论本身的贡献在于把我们导向了更高一层的客观性。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行为中进化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如何使之获得数据表征?这个问题进一步要求建立语言进化、语言发展和语言使用的统一控制点作为参照。纵观语言过程中的各种事实的功能关联方式,我们可以给出的一种建议就是语句的表达词(给出交际用意和意义的具有关键信息的词),其认知功能表现负载了源自进化的支持型智能。基于这一建议,大脑生理机制不适合为一个主动决定者因素,而适合是一个被动响应者因素。更进一步,有关结论需要系统地参考基于行为时空缘由的认知功能。换言之,语言关注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各种语言现象相对于语言发生的功能价值分布系统。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共同蕴含了人类自然智能面向主要的语言任务类型的问题求解,即为语言确立适合的机制以及适合的方式来贡献可接受的语句的各种特征。

二 言语产生

言语产生是倚重自然本领的一种语言行为。该话题下的有关发现和结论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其他方面的一个重要前提。有关认识的前期证据来自动物界的类似行为。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动物传递的信息极为有限,而人类只要有了念头就可以不假思索地产生出流畅的语句和语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如何获取各种信息以满足一般交际行为的言语要求?该问题的实质指向整个言语行为中的智能以及相应的认知功能方式。

(一)关于言语产生的过程

既有研究力图揭示言语产生的自然智能。有关问题有:a.交际意念来自何处?人们根据意念如何选择或者默认话题?b.如何根据话题提取到句子结构和词?c.语句(在篇章、情景和连贯的意义上)是如何关联的?d.语句实现为声音形式的过程的机制是什么?又是如何“方式化”地凸显各种认知过程?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音系功能和语义功能在不同的认知功能状态下高效配合。连接主义神经网络模型似乎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即多因素共效,但是相应机制迄今却不甚明了。

(二)关于言语产生与其他言语行为过程的关系

语音、词汇和语法首先是言语产生的现象。经验语言形式信息究竟是如何进入言语产生的结构中的?语言产生与言语理解具有何种关系?此种相对关系对于语言结构具有何种影响?在目前的领域知识状态中,这些问题进而涉及语言在何种意义上是自主现象这一理论问题,也涉及人们如何在语言方式下与外部经验世界相互作用这一现实问题。

(三)关于场合

语言使用的情景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具有可预期一面,但也有要求即席适应的一面。一个宏观上的问题是,场合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此种预期和应变过程的?一种看法是,场合是因素共现的随机客观现象,然而,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特征也可能指向一个疑问,即,场合是否凸显某种或然性。一个微观上的问题是,言语产生者的认知如何内化场合共现因素的作用?又是如何在具有词法意义和句法意义的前提下应对情景?这些问题涉及主体在彼此关系方式下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蕴含就是社会语言行为习惯和语言文化认知类型中的限制因素。场合意味着语言和环境之间存在的又一层智能关系。作为国际性学术语言的英语缺乏专一表达这一“场合”的术语。

以上方面蕴藏丰富。没有大量而确切的证据,这些蕴含难以直接见诸文字。以上所提问题统一指向言语产生中的智能运作方式。有关发现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的应有对话方式。

三 言语听辨和理解

言语听辨是言语理解的一个认知功能层级。这两个过程构成了不同于言语产生的一种语言认知功能方式(或者语言认知过程)。声音感知是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本领。然而利用这个本领来听懂人们所产生的语句的过程同样需要提取各种语音、词汇和语法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提取方式明显不同于言语产生所提取的那些信息。关于言语理解的一个令人着迷的一般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够从变幻莫测的语流中得出对方说话的意思或者用意?

(一)单音听辨

单音听辨是语言习得和使用中经常出现的过程。在现有进化基础上,听辨一个语音的任务几乎容易得不值一提,但是在音与产生机制的对应关系上却一直蕴藏着一个不解之谜。范畴听辨指人们通过区别特征来实现语音识别的过程。这一理论表明,言语听辨很可能是语音特征功能高度组织化的一种区分任务,而不是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需要逐一识别语句中的音素。

(二)连续言语听辨

语流缺乏不变式,但是我们的听辨机制并未发现不适。有时候,过分清楚的发音反而让人反感。因此,言语听辨究竟涉及哪些因素?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够揭示人类异乎寻常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分级次地分布于我们的大脑的功能方式中,而且根本无法由简单的音素拼合来作理解。“熟能生巧”的说法往往只是让我们注意“熟练”,然而只有其中的“巧”才真正隐含了人的智能本质。这就是范畴听辨理论的真实意义。

(三)意义理解和用意推断

意义理解的过程是言语(以及书面语)行为中的目标和开放系统。我们理解言语的模块过程有哪些?这是直觉无法给出有效答案的一个问题。语言具有近乎无穷的表达力。尽管这一本领至少在一个方面取决于词语的意义关系,我们却不能想象人类一直保持特定限制下的意义关联方式。

言语理解凸显出不同资源板块的共效,含音系功能、语音表征功能、句法功能、词汇的存储和提取以及意义逻辑连贯功能。以上问题统一指向言语处理和理解的智能运作方式及其认知过程凸显的“场合性”。

四 其他话题

心理语言学还有一系列其他话题,包括识字、读和写的书面语的理解和产生过程,言语和书面语过程中词汇的组织功能表现,句子分析和理解的智能以及篇章连贯的心理过程。

(一)书面语的产生和理解

语言产生也包括写作,而语言理解也包括阅读理解。书面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历史上前人的智慧和作为可以透过书面文字信息向我们涌来。如何得之而不至惑之,则是关于读写研究的一个目标。书面语倚重视觉信息手段。宇航员们出使太空时注重彼此之间达成默契,包括能够“看懂”彼此的一个眼神和一个指头的动作。由此可见,视觉信息手段也十分重要,而其基本形式在目前就是书面语。既有研究表明书面语远离人们的直觉。一个原因是识文断字都存在某种可以遵守的传统模式。故此,阅读理解涉及的新的语言问题不仅是为言语贴上文字标签,还会因为其制作难度和书面语可以满足的特殊象形目的而引发了一些不同于有声语言的特征。尽管如此,书面语还是十分地倚重有声语言的资源。后文暂不涉及这一话题。

(二)心理词汇

词汇信息的保持和组织虽然存在于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但却也具有独立话题的地位。人们日常所谓的词实则无法笼统看做同一种语言事实。不同的词具有不同的认知价值和语言形式价值。这些价值往往不同于词语在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表现。词汇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方式可以对这些差异提供重要的解释依据。后文把心理词汇这一对象看做一种主题,本书暂不将其列入专门话题。

(三)句子分析和理解

既有研究特别重视句子分析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被认为是存在于语言理解的过程中。既有关于语言的制约和限制的理解也主要是相对于这些语言认知过程而成立。在该话题之下,人们通常关注句子分析需要何种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以及二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包括处理和消歧。后文的相关分析陈述不仅适合言语理解,也适合书面语理解。

(四)篇章连贯

篇章连贯是人类在语言使用条件下的一种特有的认知现象。人们是如何连贯的?对该问题的现有答案颇具局限性。原因之一便是语言使用自身的不确定性。既有语言文化通常采用教育来规范这一认知活动。其他一些研究则仅仅注意到典型经验篇章的连贯表现。从本质上讲,篇章连贯反映了我们在彼此关系条件下与外部世界的认知关系的最高限制。

(五)语言相关智能

以上话题和问题的宗旨就是与其他相关学科一道揭示人类智能以及不同认知功能状态的窗口表现。人类无论面临何种环境变化,其生存所能够依赖的就是智能赋予我们的各种经验化的可能性。但在各种语言关注中,智能尚未成为有效话题。语言相关智能具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轮廓: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局域智能以及在进化和发展的基础上面向语言任务求解的全域智能。前者应对直接的场合变化,后者应对跨代、跨群体的场合变化。目前关注为:a.局域智能呈现何种语言认知功能、任务类型以及形式系统元素关系?我们把这些现象看做语言认知功能窗口现象。b.全域智能为语言习得和使用提供了何种认知求解方案?c.人类经验语言相对于语言的全域自然智能具有哪些价值偏势类型?前面所有话题下的研究问题均统一指向这个智能的内部构造。

既有研究呈现多种范式。神经认知功能研究力图为语言相关智能提供一个大脑机制版本的模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研究则力图给出相互作用效应方式版本的模型。概率分析则力图模拟得出大脑决策功能方式的模型。从语言认知功能方式的角度看,目前的这些范式的研究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随着运算技术的提高,人们可以采用成千上万次的模拟来获取这类模型的各种参数值的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规范的参数可以看做方式化的参数。该目的也许是这类模型提出者的一个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