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理论、路径与和田思考
- 王灵桂 侯波
- 5707字
- 2021-03-27 23:39:27
第三节 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一 专项扶贫
专项扶贫是指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由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扶贫活动,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重要工程,是现阶段我国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地区恶劣的生存条件与贫困问题通常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此类“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扶贫对象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考虑资源条件与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模式和人口规模,优先向就业机会更多的中小城镇、工业园区引导移民,因地因情与撤乡并镇、退耕还林等项目相结合,有序搬迁,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改善贫困群众获得公共服务的条件。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迁出区与安置区的关系,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整村推进
自下而上制定或调整村级扶贫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稳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合力推动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多渠道增加贫困村民收入,巩固提高扶贫开发成果。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实行连片开发。
(三)以工代赈
加强乡村(组)道路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草场质量,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片区综合开发。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得到必要收入以达到赈济目的,形成基础设施,稳固生态防御能力,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产业扶贫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特色,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创新工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强化增加经济收入的“造血”功能。
(五)就业促进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完善雨露计划。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整合培训资源,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25]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等政策,鼓励返乡创业与就业相结合。
(六)扶贫试点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边境地区扶贫、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扩大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通过试点探索扶贫新模式,积累经验至扩大推广。
(七)革命老区建设
按差别化原则,制定对老区的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贫困老区优先集聚,民生政策向贫困老区优先覆盖,重大项目向贫困老区优先布局。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办好老区民生实事。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选准主攻方向,以重点突破带动老区全面提升。[26]
二 行业扶贫
自2013年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来,行业扶贫进一步成为我国大扶贫格局中的关键力量,有力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各项行业扶贫均要层层明确牵头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尤其是要明确承担行业扶贫工作任务的部门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职责。[27]发挥各自行业优势,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该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向贫困地区倾斜资金、项目等。
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大对资本市场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扶贫效应。整合行业协会、交易所等机构,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改进或淘汰落后产能,合力推进行业发展。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各类专业组织交叉合作,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行业扶贫新兴产业,围绕主打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大力扶持建设各类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对当地资源合理开发扩展新兴产业和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内生动力。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治贫困地区土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科学预测的优势,让初期投入非常大的基础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加快对中低产农田实施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小型农田水利,扶持小微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推进节水改造实现高效灌溉。重点实施堤防加固工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和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能源行业积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利用项目开发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加快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水力发电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带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秸秆综合利用。
继续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贫困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同时把公路养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积极推进电商产业园和乡村服务站点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建设,统筹扶贫资源,将扶贫工作系统化、精细化,加快推进精准扶贫进程。对于具备光伏建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优先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缺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普及信息服务,优先实施重点扶贫县每村通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工程。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把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带到贫困群众身边,传播新模式、新思路、新理念,培养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继续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28]
通过行业扶贫支援教育发展。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为边远贫困地区的主要办学形式,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推进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增加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和扶助力度。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整合医疗行业部门和动员社会力量,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妇幼保健水平,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选派城市万余名医务人员在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帮扶活动,手把手带教基层医护人员,提高其医疗水平。促进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整体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扶贫开发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及服务水平,切实保障缺失劳动能力、生活常年困难、农村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结合实际发展社区养老,建立健全养老体系,解决养老问题。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同时规划村庄建设,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改善民居。统筹构建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的总体框架,综合运用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来满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29]
三 社会扶贫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开展社会扶贫,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社会扶贫包括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等。
(一)加强定点扶贫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统战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7个牵头部门,明确帮扶职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定点扶贫工作机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重点科研院校等定点帮扶单位,要积极参与定点扶贫,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汇集帮扶力量多方联动,采取多样化措施开展定点帮扶。
定点扶贫应加快全面覆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进度。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智力、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党政领导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各大高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多样化帮扶形式。通过帮扶贫困地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升级、支持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让小到一户人家的脱贫,大到一个县、一个州的发展都从中受益。[30]
(二)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
坚持精准聚焦、优势互补、多方参与,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胆探索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格局。东西部扶贫协作双方要制定规划,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积极配合,发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立足当地实况组织开展区域性结对帮扶工作。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行业对口帮扶形成结对关系。
把握市场供需关系,推动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使东部先发优势促西部后发效应,努力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31]积极推进东中部地区支援西藏、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完善对口帮扶的制度和措施。
(三)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
加强军地协作,各级坚持把部队扶贫工作纳入地方脱贫攻坚整体规划。[32]军队周密部署展开工作,紧密结合军队特点和驻地实际,贯彻就地就近、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科技、装备等优势,保持组织中的严密性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实现军地优势互补。
(四)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宣扬企业与社会各界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事例,营造人人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强规划引导,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开展项目认领、捐资助贫等系列活动,打造公益品牌,广泛引导、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群众组织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参与扶贫。组织记者团、青年调研团等群体开展宣传调研活动,借助舆论吸引更多社会各界力量关注。
四 援疆扶贫
在新一轮的援疆过程中,借助自身发展优势,精准发力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援疆省市结合受援地实际,激活当地脱贫“造血”功能。[33]全面落实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聚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疆扶贫,统筹推进片区扶贫、边境扶贫、山区扶贫、产业扶贫、扶贫培训“五大工程”,深入实施贫困村整体推进规划。通过对经济、科技、人才等实行全面支援,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的新局面。合理安排援建资金项目,加强自治县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改善贫困村户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内在发展能力。
按照“大扶贫”的工作格局,汇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行业政策和资源,拓宽南疆三地州信息传播渠道,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积极促进与对口援疆省市多方面、多领域的沟通对接,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优先推进扶贫民生工程,扶贫项目更加注重向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延伸,覆盖到最基层,着力解决了一批各族贫困群众最期盼、最急需、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使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各级驻村干部深入当地农村了解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截至2015年,新疆共下派近14万名干部,组成1.86万个工作组赴8668个村。各级部门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22.6亿元,协调引进项目和技术5447项,帮扶贫困户52.2万户。[34]借助“访聚惠”平台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根据各村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使直接救济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要求,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工作,积极引进能够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扶贫项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帮扶单位和“访惠聚”工作队修建文化室、卫生室、乡村道路,修建排碱渠、修建校舍、土地整理、抗旱打井、人畜饮水、引进扶贫项目,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双语”幼儿园建设,捐赠生产资料、文体娱乐、医疗器械等在各个方面改善了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35]
在扶贫工作机制上,地厅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县、挂点一个村,直到脱贫摘帽。地直单位、县市四套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一个贫困村;每一位机关干部联系一户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提质增效做强绿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庭院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加工型和庭院休闲观光服务型等多元化的庭院经济建设项目,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借助对口支援平台,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产业援疆力度,着力增强南疆三地州自身“造血”功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支援地与受援地的协同共进、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