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题缘起

1945—1949年的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四年,却是一个承先启后、去旧迎新的时代。这一时期国内政局波云诡谲,国家政策变化很大,社会经济此起彼伏。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各类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就整个民国史而言,特别是与国民党的“黄金十年”(1927—1937年)相较,这一时段的研究是个明显的薄弱环节,资料汇编阙如,经典论著亦少。更重要的是,学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受制于国共内战的大背景而忽略了对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正如法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白吉尔教授所说:“1945年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个学术界了解的不够深入的时期,因为这段历史曾被普遍地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从而使历史本身受到某些先验论的干扰。”[1]学者马军也指出该时段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如果说‘南京十年’(1927—1937年)是理解中华民国史的重点和枢纽,那么1945至1949年的历史,对于考察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的大走向、中华民族的大抉择,阐释其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具有更重大的意义”。[2]战后政企关系史就是迄今为止研究较为薄弱的一个学术领域。

上海是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它不仅是长江的出海口,而且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大的港口。19世纪中期以来,上海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一度被称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素有“魔都”之称。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发源地,整个民国时期,它都是全国最为重要的产业、金融中心和对外贸易港口,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此外,由于租界林立,华洋杂处,人口、民族、宗教的多元性,更使这座城市具有了丰富性和复杂性。著名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先生指出:“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3]1945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日本战败投降,短暂的和平后便是内战贯穿始终,作为远东大都市的上海也频受波及,出现了空前的混乱: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工商困顿、政局危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工商法令以稳定市场秩序,而这一时期的上海成为全国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风向标。无论是经济紧急措施法案,还是后来的金圆券币制改革,都与上海紧密相关。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战后的上海经济是认识战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本书主题的选择,也与资料检阅条件的改善有关。2010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开放了数字化的《民国时期烟草行业档案选编》。“选编”搜录了与卷烟有关的2000多个条目,涉及行政院、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国税署、输出入管理委员会、海关总署等20多个档案卷宗,其中企业资料以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最为丰富。卷烟具有特殊性,医疗、心理、社会及经济功能使其成为一种应用广泛并且意涵丰富的日用物品。卷烟业是民国时期发展极为迅速的一个行业,其中活跃着不同规模、各种类型的卷烟企业,生产出上千种不同牌号的卷烟,将之输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并为政府提供了可观的财政收入。吸烟是亿万烟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卷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更是国家和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卷烟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为政府所重视,在战后更是成为轻工业中仅次于纺织业和面粉业的第三大产业,其税收占到国家货物税收的一半以上,成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说起卷烟,不能不提到上海,上海是近代中国卷烟工业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60%以上的民族资本烟厂都集中于此。[4]作为生产和销售中心,卷烟也成为上海日常生活和都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选择上海的卷烟业作为突破口,可以窥探战后中国卷烟工业生产和发展的全貌。抗战胜利后,卷烟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卷烟工业及其产业链不仅关涉政府的财政税收,而且关系到成千上万工人的生计问题。然而,这一时期恶性的通货膨胀、动荡的国内政局、频繁的工人运动,加上不同利益集团的角逐,上海卷烟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烟税的上涨、市场的波动、外汇的紧缺、工潮的起伏,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卷烟工业的主体是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发展与政府密切相关。政府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税收管理中,在原料供应、工潮处理及国企民营等诸多层面亦扮演重要角色。总体上讲,卷烟行业牵涉面广,政企关系内涵丰富,因此笔者选择战后上海卷烟业政企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在特殊时代下行业发展的总体特点及制约因素。

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外,上海市档案馆藏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华成烟草公司、永泰和烟草公司、中华烟草公司等企业的档案全宗和上海市货物税局、上海商会、上海市参议会、上海市总工会、卷烟工业同业公会,烟叶、烟丝商业同业公会,造纸业同业公会等部门及团体档案。此外,上海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企业史研究室也有大批英美烟公司、华成烟草公司等原始资料;《烟业日报》《烟草月刊》《英美烟公司月报》《商业月报》《经济周报》等民国期刊也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卷烟业和社会群体与阶层提供了可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等处也有不少国民政府烟业政策和税收管理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国外专门收录民国时期中国大型外资烟草企业英美烟公司档案的相关网站也可提供较为便捷的检索,这些都为下一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查阅文献和摸索资料同时,在阅读相关理论著作的基础上,笔者逐步确立了考察外资、民营和国营三种不同类型卷烟企业,以政府、社团、工人互动视角来探究战后(1945—1949)上海卷烟业政企关系的多重面相,揭示战后特殊历史环境下行业发展的研究思路。怀着这样的研究设想,笔者以“战后上海卷烟业政企关系研究(1945—1949)”为题申报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并有幸获得资助(编号:14YJC770034),为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支持,也增加了深入钻研这一课题的信心。该选题的最终成果,将作为项目的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