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史料的地方,便是史学工作者的天堂。我与上海结缘,是在2011年的春天。作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窗口”,上海不仅是国内近代史研究的重镇,而且是近代史料典藏的重镇。坐落于外滩旁的上海档案馆,淮海中路的上海图书馆,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历史厚重。为完成本书,先后五赴上海,奔波于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经济所等馆所,孜孜于档案文献的收集,问学于不同领域的专业学者,在这个过程中,我沉浸于“漉沙掏金”喜悦中,而没有太多的倦意。长期在上海查阅史料,也萌生诸多研究思路和学术命题,比如近代以来,曾经辉煌的山西商人在上海究竟经历了什么?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作品回馈读者。

战后中国史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以往关注较为有限,实却相当关键,是解析中国长时段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之一,理应受到重视,加以细致研究。关于战后中国,学界已有不少成果出版,但主要集中于军事、政治等“显性”领域。就战后经济与社会而言,虽然关于国民政府金融改革、国民党“经济崩溃”等史实,早已不算新鲜,但相对而言,学术研究的跟进程度有限。选择战后上海卷烟业反映的多重博弈作为突破口,能够深入解析这一时期政经结构以及政企关系。数年来,笔者致力于战后上海卷烟业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所做的一系列个案,主要是希望从实证角度对战后的政企关系有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

经济史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理论和方法,然而,任何的理论和方法都不能代替具体的实证研究,企业史研究亦不例外。对中国企业史的研究,不能止步于就企业而谈企业的层面,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尤其是根据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探讨。众所周知,关于中国近代卷烟企业的研究,以美国学者高家龙最为著名,他所著《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等书侧重于以企业为中心,进行叙事,展开分析。本书则以卷烟行业的专题研究为特色,试图突破产业经济学和传统企业史的研究维度,从政府、社团、工人互动视角来研究企业史和行业发展史。

本书并非进行笼统的考察,而是以上海市货物税局、卷烟业同业公会以及产业工会分别作为政府、企业与工人的主要代表,围绕卷烟税收、原料供应与工人年赏进行专题考察,相应展示围绕着卷烟企业生存发展而展开的政企博弈、行业博弈与劳资博弈。并通过中华烟草公司承购权纠纷的案例,透视战后“国营”企业“民营化”的艰难历程及其背后利益纠葛。本书将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化解为围绕卷烟业的政企博弈、政企合作与政企互动,这种多重博弈,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缠绕纠结、政府—企业—行业彼此影响、行会—工会—工人相互交错的立体再现。这种“动态博弈”的思路,构成研究的主要特色。本书不仅再现了各类博弈中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分析了相关博弈中的“合作”与“互动”,从历史的纵向和行业的横向展示了政企、行业、劳资等博弈态势。中华烟草公司是战后全国首屈一指的国营卷烟企业,本书选择中华烟草公司承购权纠纷案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旨在反映战后卷烟业政企关系的“另类面相”,同时使读者对于战后“国退民进”的实际操作,以及“国营”“民营”之争的复杂情境有更加深刻认识。

战后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都呈现一种急遽变化的趋势,三者的复杂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与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检视企业与行业发展,反过来又可对于政治与政府质量进行验证。本书通过对战后上海卷烟业政企关系的全面分析,指出战后中国处于一种“困境”,这是影响和制约各派力量博弈和行业发展的大环境。而在此“困境”之下,“弱政府”与“强社会”的趋势则越来越明显。总之,战后上海卷烟业政企关系内涵丰富,理应成为近代企业史、战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写作,旨在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在于弄清楚一个问题:战后上海烟业界的焦点是什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带着这些问题去翻阅,相信不会让读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