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实验发展心理学的元理论
一 科学理论的功能
(一)理论的含义
理论(theory)是指能够解释特定现象及其关系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假说和原理。人们有时会说:“这只是一种理论”,但一种科学的理论绝不只是某个人的观点。在科学领域中,一种理论要想被科学界所接受,就必须确立尽可能少的假设,但一定要有详尽的实验证据。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些心理发展理论涉及很广泛的内容,理论的提出者试图从很大的领域对心理发展的现象做出解释。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还有一些心理发展理论只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有心理理论、自尊理论等。
心理发展的科学理论有助于发展心理学家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重组或归纳提炼出新的思想,使所收集到的资料系统化。
(二)理论的功能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因为科学理论有以下三种功能:[65]
1.理论可以预防人们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时存在的侥幸心理
当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每次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不一致时,就必须想到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是巧合。因此,必须要仔细分析产生的原因,这样就能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
2.理论可以合理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指出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实验发展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早期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早期不良的家庭教育相比,后者更可能导致个体长大后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那么人们根据此结果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放学后妥善安排小学生的活动。
3.确立研究的形式和方向,指出实际观察可能有所发现的方向
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理论,研究者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方面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更有可能发现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或规律。
二 好的心理发展理论标准
理论是指一组用来描述和解释某种现象的概念或主张。实验发展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描述和解释各种心理发展的现象。
好的心理发展理论应该具有以下八个标准:
(一)真实性
根据此标准,如果一种理论准确地反映了儿童和成人发展的真实情况,那么该理论就更可能被人们所认可。但没有一个理论能达到这一标准,原因有三:
(1)该理论是从儿童或成人中的小样本和取样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得出了一般性结论。
(2)理论只是针对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却将理论应用于其他发展方面。
(3)理论的提出者将理论建立在自己对过去事件的错误记忆或不准确的观察之上。
(二)内在的一贯性
该标准要求理论所有的成分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整体。换言之,理论的各部分之间应该不矛盾。
(三)简洁
当一个心理发展理论只使用几个假设、概念和原理就能解释大量的事实和所观察到的心理发展现象时,这种理论就更有价值。因为该心理发展理论相当于另一个心理发展理论引入大量的假设和术语才能解释相同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有两种理论能对同一种心理现象做出明确的解释,那么应该选择其中简明的理论。
(四)假设的可证伪性
一个好的理论所提出的假设应该是能够加以检验并能确定其是否正确。换言之,理论所提出的假设应该是能够被否定的,即可证伪性。在科学界,一般理论的效度不仅可以通过逻辑和提供数据来加以证实,而且还应能被证否。
(五)繁衍性
好的理论具有激发人们创造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探索课题,促进新知识的增长。相反,一种理论如果既不能激发人们创造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探索课题,又不能促进新知识的增长,则该理论就不是一个好的理论。
(六)实际指导
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如儿童教育、青少年指导、成人就业指导、老年人服务等工作人员来说,一种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有益于提高他们理解和对待自己面临的儿童或成人的技能。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能够解决儿童或成人日常问题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
(七)预测性
如果一种理论不但能解释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事件,那么这种理论就更能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如果理论能使人们对待特定年龄的儿童或成人的具体行为提出准确的预测而不只是对一个群体的一般成长方式进行预测,那么,该理论就更有价值。
(八)表面效度
人们对一种理论的认同,首先是该理论所揭示的道理是否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一致。如果理论所描述的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相一致,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66]
三 科学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理论具有开放性,它允许科学家不断地开展研究,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改,使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如图3—4所示。[67]
从图3—4中可以看出,理论是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的。首先,通过观察,人们形成理论,在形成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假设。根据假设,人们设计研究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通过研究和观察,获得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探索数据是否支持研究假设。此时,研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数据支持研究假设或部分支持研究假设,如果是前者,理论就被完全接受;如果是后者,则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假设,再设计研究来验证假设,通过新获得的观察数据,探讨是否支持研究假设,直到完成得到证实为止。另一种情况是数据不支持研究假设,这时需要拒绝当前理论,再进行观察,形成新的理论。之后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来验证假设,依次循环。
图3—4 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美]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郑泰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2][英]约翰·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5页。
[3][英]约翰·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5页。
[4][英]约翰·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294页。
[5][奥地利]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60—61页。
[6][英]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唐蕴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7][奥地利]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5页。
[8][奥地利]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9][奥地利]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10][美]卡萝尔·韦德等:《心理学的邀请》,白学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英]约翰·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282页。
[12][英]约翰·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289页。
[13][英]约翰·里克曼编:《弗洛伊德著作选》,贺明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9页。
[14]杰斯·菲斯特、格雷盖瑞·菲斯特:《人格理论》,李茹等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15][美]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6][美]Newman、Newman:《发展心理学:心理社会性观点》(第八版)上册,白学军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
[17][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18][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19]Erikson,E.H.,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 Norton,1950.
[20][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4页。
[21][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页。
[22][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23][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4—95页。
[24][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103页。
[25][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09页。
[26][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14页。
[27]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9—1031页。
[28][英]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唐蕴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29]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1页。
[31][美]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册,林方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50—251页。
[32]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264页。
[33]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81页。
[34]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4页。
[35][美]珀文:《人格科学》,周榕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230页。
[36]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4页。
[37][美]墨菲、柯瓦奇:《西方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5页。
[38][瑞士]让·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高如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39]《认知发展实验理论与方法》,俞莜钧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23页。
[40][瑞士]让·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页。
[41][瑞士]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1页。
[42][美]Nordby V.J.、Hall C.S.:《心理学名人传》,林宝山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43][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页。
[44][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页。
[45][瑞士]让·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2—73页。
[46][瑞士]让·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4页。
[47][瑞士]让·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页。
[48]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2页。
[49][瑞士]让·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4—75页。
[50][瑞士]让·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页。
[51][瑞士]让·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页。
[52][瑞士]让·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页。
[53][瑞士]让·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页。
[54][瑞士]让·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页。
[55]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56]Santrock J.W.,Child Psychology(7th Editon),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1996,pp.235-236.
[57][英]M.艾森克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册,阎巩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455页。
[58][苏联]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381页。
[61]Laszlo,E.,Introduction to Systems Philosoply,New York: Gordon and Breach,1971.
[62]刘文:《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述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63]侯凤友:《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65][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3页。
[6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10页。
[67][美]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