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位宰相 李斯 荣辱交织 功过昭著的权谋家
- 中国古代七大宰相就是会掌权
- 刘行光
- 33760字
- 2019-07-19 01:26:31
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他可以再攀高枝;为了独享荣华富贵,他可以剪除同僚;为了保住荣华富贵,他可以毒杀同门;为子留住荣华富贵,他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机关算尽,最后却被屠杀在自己所追求的名利场。他是秦始皇的重要辅臣、秦朝的开国丞相——李斯。
小档案
姓名字号:李斯,字通古
籍贯:河南上蔡西南
出生日期:公元前280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08年
属相:蛇
职业:秦王朝丞相
父亲:诸葛珪,国家官员
母亲:章氏,家庭妇女
妻子:玉娘
代表作品:《谏逐客书》
交往对象:荀况、吕不韦、秦始皇、韩非、赵高、胡亥
生平大事:
离开上蔡,到兰陵跟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上《谏逐客书》,阻止秦王驱逐六国客卿;妒忌陷害韩非,逼其自杀;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书坑儒,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结局: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引子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曾,是他为秦始皇的重要辅臣、秦朝的开国丞相李斯写的。
在秦帝国的历史舞台上,李斯是显赫的男二号,享受着最好的灯光和机位,但在成功之前,他只不过是一名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务员,在楚国上蔡郡里做看守粮仓的小文书。
一天,李斯去茅厕“放水”时发现了一群瘦小干枯的老鼠,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望着这些可怜的鼠类,李斯一时竟有些尿不出来了,他想起粮仓里的那些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圆头大脑、皮毛油亮,见人开仓取粮,也懒得动弹。同是鼠类,因为在仓在厕的不同,便活出了不同的天上地下!
想到这里,李斯突然大悟:人,不也样吗?同是为人,位置不同,命运便会大不相同。那些身在京城的高官贵族一个个脑满肠肥,自己却要靠每日的辛苦挣钱为生。但即便这样,自己这个“厕中之鼠”竟然美得跟什么似的,从未想到还有“粮仓”这样的天堂存在!
这让李斯满心羞愧,他决定要做一个“仓中之鼠”,于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择手段地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粮仓”。
一、不满现状,上蔡布衣求教荀门
李斯望着儿子们那高兴劲,不禁思绪万千:捕捉野兔要眼疾手快,把握时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正是各国重用人才之际,我怎么能在此虚掷年华、挥霍青春呢?像这样厮守着妻儿怎么能有出息呢?李斯暗自决定离开上蔡,远走他乡,谋求发展。
1.灭门之祸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的咸阳,骄阳似火,道路两边的大树都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气。只有附在树干上的夏蝉在没命地呼喊叫嚣,那声音刺耳烦人,仿佛在叹息什么,在诉说什么。
骄阳底下,蝉噪声中,一支队伍押解着一个人在缓缓朝刑场方向移动。这个人胡须花白、头发散乱、衣裳褴褛、满脸伤痕,乍一看像是丐帮兄弟。但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别看现在人家打扮得很“低调”,其实是大有来头,他就是秦朝宰相李斯,想当年那可是打个喷嚏整个国家都会跟着感冒的人物。
过去堂堂宰相,今日刑场死囚,这个反差确实有点大,一时之间让人很难接受。李斯杀了一辈子人,如今,轮到他被人杀,这滋味不好受,他不禁泪流满面。
然而事到至此,无可挽回,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李斯觉得自己不能装熊,一定不能像别的死刑犯那样被吓得尿裤子。再说,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声色犬马、荣华富贵的日子也享受了,算是活够本了。死又有什么可怕呢,只要子孙健在,能保存家业,便是幸福。想到这里,李斯痛苦的心灵才添了一丝欣慰。
然而,李斯宽慰的心灵不久即被无情的事实所粉碎。在咸阳市的另一端,一队武士又押着一群囚徒向市中心的刑场开来。李斯远远望见,走在前面的正是他心爱的幼子,紧接其后的是其他诸子和女儿、妻子、孙子、孙女和家仆。一家三代二十余口人都到刑场集合了,以前即使是家庭聚会也没到这么齐呀。
李斯不禁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料到赵高有如此歹毒,二世胡亥有如此糊涂。看来这位新皇帝没有遗传他老子的雄才大略,杀起人倒是跟他爹一样肆无忌惮,毫不手软。
突然,李斯有了一种问候赵高和胡亥他们俩母亲的冲动,但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还是忍住了,只是仰天大哭:“苍天啊!李斯何罪!竟遭灭门之祸!”
行刑的时刻就要到了,刽子手已经将那把磨得雪亮的大片儿刀举在手中,只等监刑官一声令下,就要将李斯拦腰截断,一分为二。李斯用苍老的双手抚摸着幼子的头颅,他突然领悟到早年那老婆孩子热炕头、放狗撵兔子、啃干馍喝稀粥,才是人生的真谛。
想到这里,李斯不禁又一次浊泪纵横,泣不成声,留下了人生舞台的最后一句台词:“二小子,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经常领着你们哥儿几个,牵着一只黄狗,出上蔡东门去逮兔子……看来,这样的闲情逸致,大概是不可再得了。”
一声令下,李斯全家三族被诛。
李斯是何许人也?他是怎样由权力的顶峰跌入人生低谷的?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后人从李斯的一生经历中会得到什么启迪?如何评价李斯?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只有循着历史的轨迹,走向历史深处,才能获得科学的回答。
2.初露心志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2年)时,楚国的头头换成了考烈王熊完,他起用“天下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任命他做令尹(相当于宰相)。春申君很会作秀,他想借爱才之名显耀自己,于是他上任后头一件事就是邀请荀况对楚国进行“国事访问”。
荀况是当时的名人,拜他为师的门徒不计其数,因为在名人门下学习,自然要沾光,起码毕业不愁找不到工作。他不仅学问好,而且与各国的上层人物也都有交情:曾与赵孝成王讨论用兵,与秦昭襄王商讨治国……所以请他做官、当顾问的聘书摆满了屋子。
由于荀况声望很高,所以楚国在他途经的各县大搞“面子工程”:道路在抢修,城阙在补砌;或疏通填充,或粉刷洗濯……上蔡城是荀况入楚的必经之地,整日泡在酒坛子里的上蔡郡守,这些天里清醒的时辰多了些,每日亲自到郡守府指挥、监督大扫除。
这一日忙了半晌,郡守的酒瘾上来了,他溜达了一圈,就离开了。于是,整个上蔡城的清扫工作也松弛下来,只剩下一位年轻人还爬在长梯上认真地扫刷。一阵阵尘灰扬起,他的头脸上落满了尘垢。与他搭档的老头忍不住,埋怨说:“李斯,下来!这些粗活干好干坏一个样,你何必这么卖力!”
名叫李斯的年轻人并不答话,只顾干手中的活,又有一阵灰扑下来,落了老头一身。老头气得把梯子一拖,“啪嗒”一响,李斯竟从梯上跌下,重重地摔在地上。幸好李斯站得不太高,摔得不大厉害,他挣扎着爬起来,怒视老头一眼,忍着疼痛,扶正梯子,又爬了上去。
老头见了有些过意不去,走上前劝慰说:“小李子,以前你一劲儿地读呀、写呀,我不劝阻你,因为你谷子地里长高粱——想出人头地。可是这两天干的都是粗活,也不多给工资,整天累得半死,你却拼命干,你说说,究竟要图个什么?”
“为敬重荀老先生。”李斯被纠缠不过,便简简便便地答了一句。
“哈——哈——”老头听了大笑不止,“你前年由衙门老书办推荐进办公房来,我瞧着你就别扭。既然想谋个好前程,何不拿出个千儿八百的,设法巴结郡守。就凭你整日读读写写也能高升么?呸,白日做梦!今天居然要去攀附荀老先生,真是痴心妄想!人要认命,当官的自有官相,瞧你瘦得皮包骨头,一副苦命相,也想当官?你看县尊大老爷,大字不识一斗,可是伸出根小姆指也比你腰杆粗!”
“哼,县尊算什么!”李斯低头听着,只觉得十分刺耳,他俯看老头反驳说:“昏头昏脑,毫无才干,就知道混日子,永无出头之日!将来我李斯练就了本事,瞅准了机会,撞上了好运,境遇一变,哼,至少应当封侯拜相,名垂千古哩!”
“嘿,看不出你这样狂妄!真是‘癞蛤蟆打呵欠——好大的口气’。”老头说着摇摇头,以为这小子真是疯了。
这里正说着话,围墙外走进一群人,老远有人吆喝:“浑虫们,卖力干,明儿一早荀先生就到了!”老头见是郡守醉醺醺地来巡查了,吓得拎起一只木桶匆匆往水井边去了。
3.恩爱夫妻
把上蔡城的一切清扫干净已很晚了,此时四边无声,一切都被掩盖于深重的夜色之中。天幕低垂,虽然还有些阴沉,但在遥远的西北的天际,已经能依稀辨出星斗的光影了。
李斯站着默立半晌,头脑中一片空白,他觉得自己需要休息了,需要补充恢复一下体力和脑力,他有更多更大的事情去做。
夜色的阴凉慢慢地渗透他的鞋底,使李斯觉得就像光脚站在冰面之上。他猛地警醒,进而便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涌上心头,一副姣好娇媚的面容清晰的浮现在他的眼前。是啊,自己近来一直忙碌,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妻子了。想到这里,他抬腿急奔家里而去。
小径弯曲,他来到一处房屋面前,屋内灯光闪动,窗棂上印着一个娇俏的女子的身影,一动也不动,好像正陷于沉思之中。
这女人叫玉娘,原是上蔡城内青楼艺馆中的艺伎,色艺双绝,在上蔡城内颇有名气。有一次玉娘被一个恶棍骚扰殴打,李斯碰巧见到,就将她救下带回家中。后来,玉娘知恩图报,以身相许,作了李斯的妻子。二人倒也情投意合,而玉娘也是一心侍奉李斯,再无二心,不几年就生下了两个儿子。
4.痛苦离别
李斯在上蔡做小吏已经九年了,他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没有升迁的机会。眼看着儿子们的成长,而自己却一事无成,李斯十分痛苦。记得有一天,他带着儿子,臂执苍鹰,手牵黄狗,走出上蔡东门,跨过洪河,来到县城郊外林区打猎散心。
这片林地依山傍水,沿河两岸野草萋萋,山坡上树木茂盛,野兔、麋鹿、水鸟很多。很快,李斯的第二个儿子便发现草丛中有野兔在觅食,他拉了拉李斯的衣襟,用手示意目标。李斯弯弓搭箭,嗖地一声,正中野兔后腿。受伤的野兔拼命狂奔,李斯放出老鹰,一下子把猎物抓住了。
小儿子们飞快地跑到老鹰前,捉住了受伤的野兔,他们又蹦又跳,十分高兴。李斯望着儿子们那高兴劲,不禁思绪万千:捕捉野兔要眼疾手快,把握时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现在正是各国重用人才之际,我怎么能在此虚掷年华、挥霍青春呢?像这样厮守着妻儿怎么能有出息呢?李斯暗自决定离开上蔡,远走他乡,谋求发展。
今天,机会终于来了,荀老夫子是天下名流,上至各国君王,下至各国权臣,无不对他高看一等,并且都与他保持着极好的个人关系。如果自己能作荀老夫子的弟子,这无疑是登上当时政治舞台的最有效的通行证!
想到这里,李斯对妻子说:“娘子,明天荀老先生要路过这里去兰陵,我想跟他去求学,实现我胸中的抱负!”
玉娘一听愣住了,她犹豫了半天,这才开口问他道:“夫君,明天你真的要走吗?”
见妻子眼中泪光闪烁,李斯极不情愿地冲着玉娘点了点头。
看到李斯点头,玉娘眼中的泪水猛然间便滑落在白皙晶莹的脸颊上。
“夫君,你可以不走吗?”她的身体轻轻抖动着,几乎是在祈求李斯了。
看着她那楚楚可怜的样子,想起她对自己的一腔真挚柔情,李斯也忧郁起来,他又何尝不想留在这么一个可人身边,他也是有情有欲的男人啊!但转而他便知道自己不能那样去做,自己的理想不可能中途放弃。他狠狠心,猛地摇了摇头。
5.成功拜师
第二天清晨,上蔡几乎倾城出动。太阳刚刚爬过屋脊,李斯就挤到路旁张望,直到上午九点来钟才把荀况的车骑盼到。
“哟,瞧见了,头辆车上坐的老者就是他!哈,我瞧见荀老先生喽!”
“嗨,他的容貌多么谦和。越有学问,越是如此。小子们,学着点哇。”
“不容易呀,头发胡子都白了,还要旅途辛劳,立帐授徒……”
“老先生旁边的年轻人是谁?年纪轻轻就四方游学,真乃后生可畏呵!”……
人们的七嘴八舌更把李斯的心火撩拨得熊熊烈烈,他发疯似的左推右搡,尽量保持住自己占的有利地势。终于车辆驶近了,人们所说的一切,他都目睹了。此刻他的激情达到顶点,他什么也不望、也不想,径直突破府兵的警戒线,一窜便窜到头辆马车前,摊开双手便去拦车。
车一停,李斯便挣脱拉扯他的府兵,对着端坐于车上的荀况深深地拜下去,高声恳求:“大师,收我为徒吧!成为大师之徒是我最大的愿望,为此我朝思暮想,几乎发疯了。”
荀况遇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了,并不觉得惊奇,只是看着跪拜在道上的年青人:短衣褐衫,赤足麻履,眉清目秀;面容黄瘦——苦熬奋斗的印记,眼圈乌黑——失眠努力的明证。他被这位青年的坚定面容、恳切态度、执着要求所感动,暗暗叹惜:平民求学多么艰难呀!然后,荀况和颜悦色地说:“后生站起来,先讲讲你的来历。”
府兵见此情景,也不再阻拦。李斯受此鼓舞,容颜焕发出一股勃勃英气,大声说道:“晚生名叫李斯,本地人,上蔡小吏。曾有幸拜读大师《劝学》、《修身》诸篇力作,心中佩服不已,今生今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亲耳聆听大师的教诲。我已准备好路费,打算不久就去拜访大师。没想到大师竟光临上蔡,真是天意啊!晚生在此恳求大师收我为徒。”
“先生,难……难得他一……一片至诚,就收……收下他吧。”说话的是荀况最器重的门生——韩国公子韩非。他长得十分白皙、纤弱,犹如女子一般,又是天生的口吃,因而格外的腼腆。这一切与他脍炙人口、锋利严密的文章极不谐调。
李斯一见荀况身旁秀美公子发话支持自己,更增添了许多信心,极诚挚地立誓:“大师,收下我吧!李斯父母双亡,情愿以师为父,终身伺候大师,求学修身,矢志不渝!”
荀况见李斯眼噙泪花,一片赤诚,他已是有些动心。再加上李斯聪颖的脸相、机智沉着的言谈、不卑不亢的举止,荀况料定他是个可造就的人物,终于肯收他为徒。
李斯原准备一求再求,甚至要跪拦车道,以死明志,可是万没想到自己没费多大功夫居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当时李斯的欢喜自不必说,他把一股坚决追求的硬气化为满心的感激,一头扑倒尘埃之中,对着自己心上的偶像——大师荀况,叩拜不止。
6.别师入秦
光荫荏冉,李斯、韩非伴随荀况在兰陵研究学问、专心著述,不觉三年已过。
这一日,用罢早饭,李斯、韩非要往城郊讲堂听老师讲学,两人结伴沿车道往城郊走去,但见道旁杏花素白,桑椹殷红,与绿叶相衬,分外醒目。远处农夫新垦出一大片黑油润湿的田土,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泥香。
“先生年岁大了,身体吃不消,否则带我们出去大干一番有多好哇!”李斯感叹着,他早有不满足困守兰陵的念想。
“成……成就事业,谈……谈何容易。既要有机遇,又要有当权者意……意气相投,倾力为助,否则学识渊博如……如孔孟,也只能遍……遍游天下而郁郁终生。”韩非苦读经史,研究形势,见识超群,他一开口李斯就自觉受益匪浅。此刻他细细品味韩兄之言,半晌方说:“那么荀先生呢?”
“先生么?机……机遇未得。”
“春申君不是先生的知己吗?”李斯心存疑惑。
“黄歇也,也配算当权者么?他……他不过是一个人臣,事事由人主约束。先生困……困守兰陵,宏图难展。”
“喔……”李斯闻说,心里一惊,瞥了韩非一眼,暗想:别看师兄外表长得像女人一般,不料竟有如此尖锐的目光、深远的念想。
不知不觉间,城郊讲堂已在眼前。
讲堂上,师徒之间纵论天下,李斯乘兴而言:“如今大国争雄,游说者立功成名的不少。现在秦王想要统一天下,正是我们立功的黄金时代。人生的耻辱莫过于卑贱,一世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有些人自甘于卑贱贫困,毫无作为,反而讥讽别人贪荣求利。这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没有本事去谋求富贵。我不想这样。”
荀况听了马上明白李斯心意,自然极力赞成:“你们青年有为,立志高远,为师很高兴,环顾天下,只有秦国可成大业。十年前我曾考察秦地,那里法治严明,民风淳朴,地势险峻而兵强马壮,不愧为泱泱大国,真是实行我的学说最理想之地!”
韩非也兴奋地说:“天下大势,分……分久必合,七大国中盛……盛衰已明,强秦只差……差一位雄主掌驭了。”
“我以为庄襄王子楚正是此人。他饱经忧患岂无凌云之志?”李斯越想主意越稳。
荀况把一切都看清楚了,自己为了著述竟把两个才华出众的治世良才留在身边,长年过着单调、枯燥的书斋生活,真是浪费了。这儿的精神生活是丰富、充实的,但对于胸怀大志的少年来说未免难为他们了。如今他拿新的眼光来打量自己的高足,发现他俩是多么年青、俊秀,充满生气!
荀况再也坐不住了,颤巍巍地起身,拉着他俩走出书房,遥指一脉远山,意味深长地说:“人生犹如登山,锲而不舍者方能凌绝顶领略无限风光。你俩都去吧,到秦国去。”
听到先生这么说,韩、李二人当然欢喜,只是两人都走,先生未免孤寂。沉默半晌,韩非笑道:“好了,我陪伴老师著述,让师弟李斯到秦国成就一番事业吧!”
李斯听了,正中下怀,当下应诺。第二天他便揣上荀况先生的荐书,离别兰陵,往秦国去了。
二、秦宫进言,丞相门客再攀高枝
走进巍峨高耸、金碧辉煌的咸阳王宫,李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这不就是他昼思夜想的地方吗?现在居然真的走进了这梦幻般的所在。王宫那恢弘的气势、奢华的排场、森严的警卫都没有引起他更多的注意,他只感到自己在飘然上升,升到了权力金字塔的峰端!李斯突然认定,此地才是作大文章的佳处!
1.仕途受阻
公元前247年5月,李斯扛着简单的行李,风尘仆仆走上了西行入秦的道路。一路上,他看到到处是被战火毁坏的城墙、残破的房屋、流浪逃亡的人群。入秦境之后,形势就大不相同了:关隘雄峻,庄稼茁壮,村寨鸡鸣犬吠,人民安居乐业……
许多新鲜事物令李斯目不暇接,无数壮丽景色令他心旷神怡。所有这一切对于李斯来说,似乎都是好征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过了渭水之后,便来到了咸阳城。李斯很快在市中心找到了一家适合的旅店居住,他准备稍事休息,调养了精神后,寻找机会面见秦王。几个月来的艰苦跋涉,把李斯累得筋疲力尽,初到咸阳的喜悦,又使他焦灼的心情得以平静,躺在旅舍的卧榻上,李斯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直到第二天上午红日高升的时候,李斯才被咸阳市上热闹鼎沸的人声惊醒。起初,他以为这只是街上的叫卖之声,仔细一听,似乎不是。推窗一望,只见街头百姓全都穿着素缟,武士们骑着素车白马,在咸阳市上缓缓而行。
凭着直觉经验,李斯判定,秦国一定出了大丧事。但他心里暗中祈祷:千万不能是秦王驾崩。他甚至想绝对不可能是秦王驾崩,当时的秦王才三十多岁,正是大展鸿图的时候,怎么会有不测呢?或许是秦王太后驾崩吧!只要不是秦王,管他是谁,李斯并不在乎!
李斯穿好衣服,走出门来。从秦人的言谈中,李斯意识到死去的不是别人,正是年轻力壮的秦庄襄王。接着他又打听到,庄襄王死后,王位由年仅13岁的秦王嬴政继承。
听到这些消息,李斯不禁肝肠寸断,如丧考妣,依靠这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孩子怎能成就统一伟业呢?仿佛有一盆冰凉的冷水劈头盖脸浇到他头上,初入秦时那炽热的功名欲火,一霎那间涤荡得冷冷清清了。
2.投奔相府
正在李斯为秦宫中发生的事而发呆的时候,几辆华贵的马车载着几个高级官僚从咸阳街道上呼啸而过,车轮后卷起的黄沙迷糊了李斯的视线,同时,也把他的思维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作为一个饱学之士,他不能容忍目前的困境,他不能离开朝思暮想的秦国,他必须留下来等待时机,寻找新的机遇。
天无绝人之路,机遇很快便找到了。原来,嬴政即位后,以吕不韦为相,总揽内政外交大权,号称仲父。
这时,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齐国孟尝君都招揽游士,各有门客数千人,一时名噪诸侯,威振东方,号称“战国四公子”。为显示相府威势,吕不韦也下令广招游士,要与四公子一比高低。李斯在咸阳得知相府募客,决定前往投奔。
李斯来到吕不韦的府门前,吕府总管接待了李斯。这位总管一看,眼前的后生长得俊秀,楚人服饰,衣冠虽旧,却也齐整;再细细打量来者:高身量,五官端正,眉宇间英气逼人。
看到这里总管心内已有了三分欢喜,于是发问道:“儒生自荆楚来吗?吕相在楚并无至友深交呀?”
“我的老师荀况先生曾有幸在临淄、邯郸与吕丞相结识,所以……”
“呵,呵,荀况大师!好!”总管一听荀况二字肃然起敬。他想,眼下恩相广招贤才,自己也曾听说荀况在楚不甚得志,莫非荀况有意入秦么?如果荀况肯来,那么恩相必定万分高兴。我也沾了荐贤之功,哈……天赐一桩美事啊!
总管想到这里,马上领着李斯进了吕府,李斯则推推肩头的包袱,紧随着总管脚步跟上去。
第二天,吕不韦亲自接见了李斯,得知荀况并没有来咸阳效力之意,不过是推荐了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来,于是满心高兴顿时冷了下来。只是碍着荀况的面子,吕不韦令总管将李斯留下做了一名宾客。
李斯初入秦都,便有了个好处所,虽不是完全满意,却也对吕丞相心怀感激。
3.脱颖而出
登基为王之后,嬴政虽然感觉到前呼后拥的人多了起来,但他心中却并不感到快乐。他不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而且还要经常接受母亲赵姬和吕不韦的教诲及训诫。
赵姬的话他还听得进去,因为他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而对于吕不韦的话,他则总是置若罔闻,从来不放在心上。而且,他总认为吕不韦是故意与自己过不去,成心不让自己有好日子过。
吕不韦也看出了嬴政对自己的不满,心里窝着一口难以明言的怨气。为了将来控制年青的秦王,吕不韦想出一个安插耳目的主意。可是推荐到嬴政身旁的人往往十天半月就被寻着碴儿给赶了出来。
因此,吕不韦很是烦恼,一再叮嘱总管在数千门客中认真挑出几个人物来,不能再误事了。总管明白此事的份量,格外留心观察,果然不久见到一个拔尖的人儿,此人就是楚人李斯。
这一日总管叫上李斯,带他同往书房拜见丞相吕不韦。吕不韦见到总管领人到了,急忙招呼进来。
两人叩拜完了,李斯抢先说:“晚辈入秦两年来,亲眼看到丞相呕心沥血的扶助幼主,屡渡难关,使我们秦国政治清平,国泰民安。秦国有丞相来掌权,何愁天下不一统!小生非常敬慕丞相,请再受小生一拜!”说完把头叩得山响。
李斯几句可心话儿把心烦意乱的吕不韦说得气顺,暂时抛开种种棘手的事情,笑着缓缓说道:“李生果然是少年英俊,才华过人。总管常常提起李生,只因政事太多,几次约见,几次拖延,实在抱歉。依先生之才,至少可荐为大夫……不过,目前权且委屈你做一阵子王宫侍卫,如何?”
“做王宫侍卫?”李斯暗吃一惊,他万没料到自己一个楚地平民即将进入王宫。能进咸阳王宫任职,不正是他向往多年的心愿么?这么好的机会,多少人求也求不到啊!李斯感到无比的幸福、满足,顿时,他入秦二年来的愁怨化为乌有,只觉得一条金光灿灿的大道在脚下延伸,而引路人正是眼前踞坐于豹皮座上的吕丞相。
“李郎,还不赶快谢恩!丞相对你格外垂青哩!”总管见李斯发傻,急得连声喊醒他。李斯此刻心间热浪奔涌,恨不得掏心抖肺,在吕恩相面前表明自己一片忠心。
吕不韦知道火候已到,便叮咛李斯以后须将国君起居饮食、读书待客种种细节详情牢记于心,三日一报。李斯当然答应下来。
4.初说幼主
第二天,李斯从丞相府出来,坐上轻车,揣着一颗勃勃雄心前往壮观无比的咸阳宫。
走进巍峨高耸、金碧辉煌的咸阳王宫,李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这不就是他昼思夜想的地方吗?现在居然真的走进了这梦幻般的所在。王宫那恢弘的气势、奢华的排场、森严的警卫都没有引起他更多的注意,他只感到自己在飘然上升,升到了权力金字塔的峰端!李斯突然认定,此地才是作大文章的佳处!
一阵震耳的欢笑声,把李斯从幻想中惊醒,他这才注意到已经来到内苑大殿,急忙跪倒。嬴政高踞王座,用冰冷的目光将李斯上下扫视一番,问道:“你是吕丞相推荐来的侍卫李斯吗?”
“小臣正是,愿为大王竭诚效命!”李斯心里忽忽不安。
“竭诚效命?哈,哈,吕丞相对寡人真可谓‘关怀备至’啊!”李斯从嬴政沙哑、低沉的嗓音里可以听出含笑的怨愤,“你难道不知寡人这里差事难当吗?劝你还是早点回去吧,不要自讨没趣!”
李斯何等精明,早听出了嬴政对吕不韦的不满,此刻他忽然想起那一次韩非讲的话:要择一得力的“当权人物”意气相投。在这短短的瞬间他认定,眼前的少年君主正是自己最理想的“当权人物”了。至于昨日在丞相府里对吕不韦感激涕零、发誓效忠的事,似乎极其久远了。
不过,嬴政的话语实在刺心,李斯恼怒的想:大丈夫处世,生须光明,死当磊落,岂可让人蔑视轻侮!于是他对秦王厉声道:“谁料英名盖世的孝公后代竟然这么轻视贤才!”
众人愕然相顾,秦王铁青着一张脸说:“你依仗何人的势力,胆敢当面诽谤寡人?既然你自认为是贤才,那我问你,对于并吞六国、成就天下一统的大业有什么看法?”
李斯刚才逞一时痛快,口出祸言,心里好生懊悔,正考虑着补救之法。这时听见嬴政发问,李斯思考一番后,便成竹在胸地说道:
“大王,我早就想给您说说我的心里话。您知道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机会,而成大功业的人,却能利用别人的失误或空子制造机会,并下狠心消灭他。先君秦穆公虽然称霸,但终究没能并吞东方各国,那是因为当时诸侯还多,特别是周室没有完全衰落,因而五霸一个接一个起来,还都得尊重周室。”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地位低落,已非常衰弱,诸侯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也只剩下六个大国。秦国凭借有利的形势控制诸侯,已有六代之久,现在诸侯服从秦国,就像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啊!如果疏忽怠慢而失去这个机会,等到各国再强盛起来并结成合纵联盟,即使有黄帝那么大的本领,也对它们毫无办法了。”
秦王政听罢李斯这番话,击掌叫好,因为他从登基之日起便想着一统天下,成就霸业,于是他又向李斯询问统一六国的方略。
李斯指出,对六国不能只是硬攻,而要善于运用谋略。如能恩威并用,软硬兼施,这样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他建议秦王派出谋士间谍,去游说诸侯。让他们随身多带珠宝金玉,贿赂各国的权臣名士。对这些人,可以收买的,就用重金收买,让他们为秦国工作,去蒙蔽其君主,陷害其忠良,离间其君臣关系,阻止其国与别国联合反秦。金钱收买不了的,就派刺客去把他杀掉。这样,就会使六国内部越来越乱。最后,秦国再派出良将劲旅,以摧枯拉朽之势,扫平六国。
李斯一番话辞锋锐利,而且句句切中问题要害,深深打动了嬴政的心。但嬴政觉得,现在却还不是重用信任李斯的时候,因为自己还不知道李斯的心意所属。于是,嬴政任命李斯为长史(丞相府中的总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让他参赞军国大事,又赐给他一座宅院。
李斯以为凭借自己的一番高论一定会打动嬴政,封自己一个高官,谁知嬴政却反应很冷淡,心里有些失望,但他又一想,长史就长史吧,反正能跟随在大王身边,自己做得好,早晚会获得升职的机会,总比窝在吕不韦手下作个门客闲人好。
5.投其所好
回到王宫,嬴政叫来贴身太监赵高,让他暗中去打听一下李斯的情况。这个赵高本是赵国旧贵族的后代,后来他全家成了秦王朝的奴婢,赵高本人也做了宦官。
两天之后,嬴政正坐在屋中闲看书简,赵高悄悄地走了进来,将李斯的身世、来到秦国的经过叙述了一遍。
听完赵高叙述李斯的情况之后,嬴政连连点头,心中对赵高的精明干练颇为认可。而且,更让他高兴的是李斯的功名利禄之心原来如此之盛,那么他终将会为己所用,因为只有自己才能赐与他更高的功名利禄,别人谁也不行。现在想来,李斯也许只把权熏势重的吕不韦当作了自己晋身高位的桥梁。
“大王,奴才还查到关于李斯的一件事情,虽然他这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辩才、机智以至佐政之能都非常人所及,但他却有一个让人难以启齿的癖好——专好年轻美貌的女子。他还大言不惭地说,食色,性也。”
赵高说完,瞅着嬴政,而嬴政也神情古怪地瞅着他。静默了一会儿,而后二人都爆发出爽快响亮的笑声。
过了一会,嬴政对赵高说:“今天晚上,你陪本王见一下李斯。”
“去见李斯?”赵高有些疑惑地问道。
“对,去见李斯。本王只有你一个人作助手,似显孤单,总不能什么工作都让你去为本王做吧!再者,吕不韦手下宾客众多,交游朝中大臣无数,我们要一一收揽笼络,慢慢地搞垮吕不韦的势力,就需要李斯这样的人。因为他曾经做过吕不韦的宾客,对吕不韦的情形也比较了解,更方便我们知道吕不韦的底细。”
“大王英明睿智,奴才佩服之至!奴才认为,既然他专喜欢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我们就送他个人情,给他一个美人享用,再许他以高官,他一定会对大王死心塌地的。”
“嗯,你说得很好,不枉本王提拔你一场。好了,你去准备吧。”
6.君臣相得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夜幕低垂,西天的一片霞光圣洁地落在咸阳城内,使人们仿佛沐浴在一片神光之中。
掌灯时分,嬴政和赵高带着一名叫灵芸的宫女来到了李斯府。灵芸生得唇红齿白,身体婀娜,俨然一派成熟少女的馨香气质。
看到嬴政来到,李斯连忙跪下说:“不知大王圣驾光临,微臣有失远迎,万请大王恕罪。”
嬴政拉起李斯,对他说:“爱卿,本王初次到来,别无他物所赠,我这个侍女就赠给你吧!”
说着,他将身后的灵芸拉到了李斯的面前。李斯闻听,遂于灯下打量面前佳人,只觉面前少女眼若春波荡漾,粉颊若三月桃花,身材玲珑婀娜,确实是一难得的尤物。
李斯见后喜不自胜,连忙又拜倒在嬴政面前叩谢。嬴政扶他起来坐下,而灵芸也起身袅袅婷婷地坐在李斯身边。玉人在旁,李斯竟然有些心猿意马起来。
“李卿,你来咸阳就只是为了求一间敝屋藏身,求几石粟以饱腹吗?”嬴政目光直视着李斯问道。
听到嬴政一问,李斯心里在飞快地盘算着嬴政话里的意思。的确,他来咸阳的目的可不是来求取一间屋以蔽体、几石粟来饱腹的。要是那样的话,他在楚国就可以得到这些了。他要寻找的是一位英明神武、胸怀天下的君主,去辅佐他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而他也可以借此封万户侯,成为一名权倾朝野的重臣。那么,跟前的嬴政是他所企慕渴盼的明君圣主吗?
“大王,微臣才疏学浅,能得长史之位已觉是上天恩赐了,怎敢再有奢望?”
嬴政知道李斯没有说心里话,他思忖片刻,站起身来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本王就告辞了,你要的衣食无忧,本王一定会满足你的。灵芸,你替本王好好地照顾李爱卿,我先回去了。”
说完,秦王嬴政毅然站起身,叫上赵高便往外走。
李斯目送二人外出的身影,心中却在犹豫着是否该叫住他们。难道自己要一辈子这样无所作为地老死于秦国吗,自己当初不远万里来秦国的雄心壮志又有什么用呢?嬴政趁夜来见自己恐怕并非只是来给自己送一个美丽可人的灵芸的吧?他犹豫了一下,忽然间便下定了决心。
“大王,请您留步,微臣还有话要说!”
嬴政闻言停住脚步,心里暗喜——李斯忍不住了。他慢慢转过身来,李斯已经奔到他的面前,一下子跪倒在地,恳切的说道:“大王,微臣罪该万死,不该欺骗大王,万乞大王饶恕臣的罪过,臣定当为大王尽效死力,图谋统一天下!”
“你不再一辈子作个长史以慰平生了?”
“有大王如此之勇毅圣明,只怕微臣想一辈子作长史都不行了。”
而后,君臣都哈哈大笑起来。
三、尽心辅主,李长史上书谏逐客
李斯认为,此时他的政治地位并不高,不过是丞相的属官。与秦王的关系虽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也谈不上非常密切,他知道秦王政还在观察他。而秦王政与太后、嫪毐集团则是处于敌对立场上,如果自己帮助秦王铲除这个恶霸,那一定会得到秦王的信任。
1.纵情探秘
嬴政成功地拉拢了李斯,心中感到十分快慰,经常利用李斯侍候于自己身边的便利,与其密议时局与朝政。
这一天,李斯与嬴政商议完朝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院中一片漆黑,李斯走到小屋的门口,轻轻敲门。
“谁呀?这么晚啦!”屋中倏然亮了灯光,传出灵芸娇滴滴的声音。
“我呀,你快开门吧!”
“哎呀,是李郎啊,你稍等一下,我马上就给你开门。”
只听屋中传来一阵趿鞋下地的声音,一会儿功夫,那声音便飘到了门前。门“吱呀”一声开了,一股女人身上特有的香气从门缝中荡漾出来。
李斯抬脚迈进屋中,灵芸那一张俏皮妩媚的脸正笑吟吟地对着他。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们分开了刚才缠绵的交融与共有,灵芸好像一只驯顺的小猫似的伏在李斯的胸前,心里却仍旧回味着刚才幸福的时刻。
“怎么样,做女人的感觉好吗?”李斯抚摸着灵芸的一头长发,轻声问道。
“好,做女人的滋味真是太好了,尤其是做李郎你的女人更好,灵芸愿意一辈子都跟随着你,就是再苦再累,就是去风餐露宿,我也心甘情愿!”
“不,灵芸,我不会让你受苦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地位,没有名气,但有朝一日我会出人头地,让你成为最幸福的女人。”此时李斯像忽然想什么似的说:“灵芸,你以前侍奉过太后和秦王,一定知道一些宫廷秘事,正好今晚无事,你给我讲讲吧。”
灵芸听了面色一变,连忙说道:“李郎,快闭住嘴!什么事不好问,偏提这个?”因见李斯不乐,又解释说:“我俩快乐就行了,休管他人闲事。宫中之事如油漆的马桶一般,表面上看着光鲜,其实里面污浊不堪。”
李斯一听更加好奇,又央求道:“说与我听听没关系的,就当是耍乐一般。”
“李郎呵,你这冤孽,真会缠磨人!也罢,就告诉你吧,不过你知道了千万不许传……”
“灵芸,心肝宝贝!你还信不过我?我恨不能掏出心肠来让你瞧瞧哩!倘若我李斯泄露此事,宁遭电击雷劈,重刑丧生!”李斯双手扳着灵芸的弱肩,脸对着脸儿,盯着她的明眸立誓。灵芸听他誓发得邪门,急忙掩住李斯之口,说出一件天大的秘密。
2.宫闱隐私
原来,当时的秦国太后赵姬在邯郸时是吕不韦的相好,来到秦国后,为了避人耳目,太后与吕不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秦庄襄王子楚死后,年纪仅三十余岁的赵姬成了寡妇,她本是送旧迎新的歌女,怎禁得深宫寂寞,孤帐沉沉?空守了好几个月,有些忍耐不住,很快与吕不韦勾搭上,两个人重温旧情。
二人为了方便,也为掩人耳目,逐渐将甘泉宫之中的太监、宫女都悄悄换了一下,换成了自己的亲信之人,即使还有几个旧人,也都被他们以重金收买了。
秦王嬴政虽小,但非常聪明,多少也看出这两人的行为不端。吕不韦已越来越感到危险,一旦事发,自己连家人性命难保,于是想找个替身,溜之大吉。
后来,吕不韦探听到市面上有个叫嫪毐的人,由于阳具(阴茎)长得粗壮而有名,有些性淫的妇女都争抢与他乱搞。当时他因犯淫乱罪,被官府囚禁,吕不韦赦免他,收留为舍人。
秦国流行一种民间习俗,在秋收完了之后,行乐三天,凡有各色技能的人,不论美丑与好坏,只要能博得观众欢笑,都可尽情表演。吕不韦也让嫪毐一试。吕不韦令人做个小车轮子,在这个日子里,让嫪毐用阳具穿过车轮轴心,挑起旋转轮动。嫪毐觉得很自豪,不知羞耻,使得观众掩口大笑。
吕不韦将此事说给太后听,太后边听边乐,流露出想得到嫪毐的意思。但自己不便私自出宫,男人又禁止进宫,如何能成其美事呢?于是,吕不韦出了一计:以嫪毐犯罪为由,处以宫刑(割除生殖器官),再贿通行刑的人,以假阉割的方法瞒过人们的耳目,然后以宦官的身份收纳于宫中。
嫪毐经过假宫刑,拔去胡须,进宫掺杂在宦官之中,一般人辨认不出来。他常以侍奉太后为名,同太后来来往往,太后经常留他一起过夜。嫪毐以这个本事极大地满足了太后的淫欲,从此嫪毐代替了吕不韦。吕不韦摆脱了太后,松了一口气。
太后与嫪毐私通,不久怀了身孕,在宫中住不下去了。她假装生病,再行贿于仆人,仆人声称宫中有鬼神作祟,太后需到宫殿以西200里的地方避邪。
那时秦王不知真情,也不了解嫪毐已代替了吕不韦,他认为这样也好,断绝吕不韦与太后的来往。他说:“雍地(陕西凤翔)西去离咸阳200里,宫殿都还完好,太后适合到那里居住。”于是太后迁居雍城,嫪毐驾着车子跟随过去。
此后更加方便,太后与嫪毐两个人如同两口子一起生活。在两年之中,生了两个男孩,暗中养育起来。之后,太后向秦王说,嫪毐侍奉国母有功,应予以加封,秦王允准,封嫪毐为长信侯,把山阳(太原)之地赐给嫪毐。
嫪毐有了地位,为壮大自己的门庭,收纳宾客千余人,蓄养家僮数千,依仗太后,结交朝中官员,他的权势后来超过了吕不韦。
3.铲除吕、嫪
李斯听完灵芸的讲述,惊愕不已。灵芸见他木鸡一般的表情,自以为李郎白璧无瑕,心地纯洁,从未见过此等肮脏丑事。其实李斯心中别提多高兴了,他听到这些消息真是如获至宝。
李斯认为,此时他的政治地位并不高,不过是丞相的属官。与秦王的关系虽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也谈不上非常密切,他知道秦王政还在观察他。而秦王政与太后、嫪毐集团则是处于敌对立场上,如果自己帮助秦王铲除这个恶霸,那一定会得到秦王的信任。
为了加速太后、嫪毐集团的灭亡,李斯与其他一些围绕在秦王身边的人,不断地把太后、嫪毐的活动传给宫中的秦王政,以此增加秦王政除掉太后、嫪毐集团的决心。
于是,李斯又把这样的消息传到了宫中,传到了秦王政的耳朵里:嫪毐和一些王公贵臣赌博,然后酗酒,彼此大打出手,嫪毐瞪眼大叫:“我乃是当今秦王的养父,你们这些贱东西胆敢与我对抗!”和他打仗的人听到此话后全都吓跑了。
可想而知,年轻的秦王听到这样的消息后,该会怎样!他的怒火有如喷薄欲出的火山岩浆,在胸中澎湃涌动。但是,这位年轻的君王在屈辱中已经炼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远大的目标,他已经能够不动声色地忍受一切侮辱,一点点积聚力量,耐心地等待时机。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已经22岁了,举行冠礼大典一事再也不能拖延了。当时,无论是吕不韦,还是太后、嫪毐,都觉得自己的势力足以应付今后局势的变化了,他们认定即使秦王亲政之后,他们也会控制住这位君王。
对太后、嫪毐来说,更想借行冠礼之机,酝酿一次更大的政治阴谋。秦王的冠礼大典必须在祖庙中举行,秦国的祖庙全在秦的旧都雍城,这正是太后、嫪毐集团的大本营。只等秦王及满朝文武一到,他们准备借举行冠礼大典之机,将其一网打尽,借此除掉秦王及吕氏集团,然后让自己与太后生的孩子即位称王,实现独霸秦国政治的梦想。
这年四月,秦王与满朝文武从咸阳出发,来到雍城,在祖庙中举行了隆重的冠礼大典。
典礼很晚方才结束,秦王政与随从回到祈年宫。就在这时,李斯将一件十分重要的情报传到秦王这里:长信侯嫪毐将要发动叛乱,攻打祈年宫!
秦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并不惊讶,他清楚这一天迟早要来的,这是对他到手的权力的最好考验。
嫪毐在阴谋败露之后,他决定先发制人。为此,他伪造了秦王的御玺,并且拿到了太后的凤印,以秦王和太后的名义,调动了地方部队和自己数千门客,气势汹汹地杀进祈年宫。秦王政早已有了准备,双方在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一场血战,终于秦王政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嫪毐等首恶分子终于全被擒获、杀死。
然后,秦王政命令把太后迁出雍城,幽禁在冷宫中;把太后与嫪毐所生的二个孩子装在麻袋中,一顿乱棍打死。
在追查嫪毐反叛案的过程中,秦王政授意李斯和司法部门加紧追察嫪毐的来历,调查的结果证实嫪毐出自吕不韦门下,是吕不韦为了满足太后的淫欲,特意送给太后的假宦官。这条重要的证据为秦王政决心除掉吕不韦找到了借口!
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7年),也就是平定嫪毐叛乱的第二年,秦王政下令免掉吕不韦的相国职务,令他和家人一起迁往蜀郡。不久,吕不韦便服毒自杀了。
4.受牵被逐
李斯用尽心思辅助秦王,力除吕、嫪集团,自以为建了不世之功。不久,秦王果然提升李斯为客卿,又赐给他一座新府,座落于咸阳南郊幽静处。此馆原属吕不韦,房舍精美,内有佳丽无数。出身寒微的李斯,如今平步青云,踌躇满志,又得此等恩赐,怎能不目醉神迷?
正当李斯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春风得意时,秦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外国人的运动,是韩国派间谍帮秦国修渠引起的,险些断送了李斯的前程。
韩国是秦的近邻,因为国小势弱,最受秦国欺负。为了减轻秦国的军事压力,韩国就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关中修建一条三百多里长的大水渠,凿山开道,引泾水灌溉田地。韩国的本意是想使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疲劳不堪,腾不出手来再向东征伐。当时秦国并不知道韩国的用心,听了水工郑国的话,认为这是增强关中经济实力的好主意,就接受了。
在工程进行中,郑国的间谍身份被识破,一时舆论哗然。特别是那些本来排外情绪很强的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力劝秦王排外,把在秦国服务的外国人统统驱逐出境,以便保障秦国的安全。
年轻的秦王政在大清洗之后又遇到“韩国间谍案”,真是让他感到应接不暇。在眼前国内外这种复杂的斗争中,他感到到处都是敌人,到处都是隐患。吕氏集团也好,嫪毐集团也好,其成员都是些外国说客,这些年秦国政坛上的狂风恶浪不都是他们掀起的吗?看来还是本国人可靠。因此,他由对吕、嫪两大集团的仇恨转而为对一切外来人的仇恨,于是他下令逐客!
不幸的是,李斯也被列入被逐者的名单!
李斯还在家中准备着再上朝的奏折,赵高却来向他宣布逐客之令了。赵高已被嬴政命为中车府令,前来接管李斯的所有职务。
李斯晕了。他实在没有想到主上会在这个大好的时机发布出这样的一条诏令,这不是自毁长城吗?再说,自己出了秦国又能上哪个国家去呢?东方六国不但势弱,而且不知自奋,待在他们那里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李大人,现在大王根本听不进我说的话,我知道你能言善辩,而且最能切中利害,希望你能劝劝大王。要是你们都走了,那大王的东进计划可就不知道要被搁置多少年。”赵高也焦急地对李斯说道。
“赵大人请稍候,待我细细斟酌之后再行商讨。”
李斯坐在椅子上想了半天,忽然对赵高说道:“你在此静候,我赶紧先拟一份奏折,你进宫之后呈给大王,我认为大王阅后肯定会撤回逐客之令的。”
当下,李斯取过一册竹简,沉吟片刻,立即捉刀为笔,伏在竹简之上急急地书写起来。书写奏议完毕,李斯点点几笔又将“谏逐客书”四个字写在了竹简之首。
赵高将竹简卷起收好,而后对李斯说道:“大人,有此书在,大王阅后一定会幡然悔悟,你就在这里静候佳音吧!”
李斯点头,送赵高出府,注目良久,这才返身回到屋中,但是却坐如针毡,翘首等待赵高的好消息。
5.谏止逐客
赵高腋下挟着李斯一气呵成的《谏逐客书》,兴冲冲地赶回咸阳宫。嬴政见后连忙问他道:“赵高,李斯听到逐客令之后反应如何?”
“大王,李斯不但倍感震惊,而且也颇为失望。”
“其实,本王也对他的才干颇为爱惜,也希望他能常伴本王左右。无奈他是楚国人,不能为我大秦所用啊!也罢,念其人情,本王就准其携带财物出境,以免出去之后孤苦伶仃,无所依托。”
赵高听出嬴政话语之中对李斯颇有怜惜不舍之意,连忙趁机说道:“大王,李斯说他临行前有一忠言进谏大王,请大王龙目御览。”
嬴政接过竹简,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看了下去。
书中回顾历史,提到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都曾重用关东六国甚至西戎的贤能之士,使秦国日益富强。因此,对客卿不能一概排斥,驱逐客卿只会削弱自己,有益诸侯,太危脸了。这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反复论证,晓之以利害,有理有据,气势充沛,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王政读着李斯的奏疏,觉得这当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叩响着他的心扉。此时,竟以为李斯正站在他面前,那么熟悉的面孔,那么熟悉的声音……
忽然,他猛一回身,大声说:“赵高,李斯走了吗?”
“启奏大王,李斯还在家里呢!”
“那好,赶紧去给本王备车,本王要亲自去见李斯!”
李斯正在府中等待,眼见总没有赵高的消息,他已经开始极为失望且痛苦地让自己的家人收拾东西了。而且他还让总管告诉那些仆人妻妾,就说他李斯要被逐出境回到荆楚之地,愿意跟随的就跟着,不愿意跟随的,可以取银走人。结果当下便有几名仆人妻妾取了钱财,连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了,反倒是灵芸坚持要和他一起去楚国。
众人正乱作一团,一名家人匆匆忙忙地跑进来,急惶惶地对李斯说道:“老爷,外面有个人想要见你。”
“谁啊,你告诉他,我这就要走了,让他有事去楚国找我吧!”李斯极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道。
“怎么,连我都不想见了吗?难道你不想陪我一起挥师东并六国了吗?”
一阵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李斯愣了一下,但一时之间却又想不起来了。在他的冥思苦想之中,嬴政笑着出现在门口。
“大王,不知大王亲驾而来,李斯未曾远迎,请大王恕臣怠慢之罪!”李斯连忙跪倒在地上。
嬴政弯腰将李斯搀扶起来,拉着他的手,极为恳切地说道:“李卿,若不是看到你的《谏逐客书》,本王差一点就失去天下了!本王愿立即收回逐客之令,诏告天下之士,只要有真实才学,只要能为我所用,无论尊卑国属,都是我大秦的座上佳宾!”
四、嫉贤妒能,李廷尉设计害韩非
李斯听了韩非的话,暗骂道:好家伙,果然是来者不善啊!其实,从心里讲,他觉得他自己的才能还比不上韩非。与自己相比,韩非看问题更透彻,更清晰,而且他于君主之道好像比自己更有研究。如果他来到秦国,而且受到大王的赏识,那自己还会有好日子吗?
1.秦王求才
逐客令取消之后,咸阳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一时人才济济,十分红火。由于许多人是去而复来的,又有些人得到了升迁,置酒庆贺的也不少。秦王政也于咸阳宫置酒,宴请归来之臣。
席间,秦王又重提逐客之事,说:“最近两天我明白过来了,郑国也算不上是奸细了,而是忠心耿耿为秦国搞建设水利的人,天下哪有不出力气就得好处的事?这条水沟修通了,可以灌溉三四百万亩土地,不但能够富其境内之民,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东并六国而统一天下。”
说完,秦王命侍卫将郑国从牢里带到宫里来,对他说:“郑国,若此渠修成,本王命其为郑国渠,让秦国后世子孙都记住你的功业!”
“郑国多谢大王恩典。”
说完,郑国又给秦王嬴政磕了一个头,起身要走,却有一物从其身上跌落下来,嬴政连忙将他叫住。
郑国回身拾起,对嬴政说道:“大王,此乃小人从韩入秦之时带来的一卷帛书,乃吾国公子韩非所著,小人留之也是无用,或许大王有些用处,小人就将它赠与大王吧!”
说着,郑国将那卷帛书递给嬴政,这才转身而去。李斯一听郑国提及韩非的名字,也连忙凑了过来。
嬴政接过那卷帛书,很随意地翻开,书题清晰的写着《韩非子》,第一篇为《五蠹》,第二篇为《孤愤》,第三篇为《说难》。嬴政不看则已,一看便顿时被其雄辩及语言之犀利痛快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了三篇文章,而后又反过来重读一遍,细细品味,只觉其论点精到,气势宏大磅礴,读后荡气回肠。
嬴政禁不住感慨道:“简直太棒了,本王若能与此文之作者见上一面,促膝深谈一番,本王将死亦无憾也!”
李斯想借提及韩非来炫耀一下自己的卓越不凡与才智超群,就对嬴政说:“大王何必如此慨叹,此书的作者与微臣是同窗学友,我们共同师从于荀卿学习治世之道,当年我们二人也是才智学问不分伯仲。”
“那么他现在哪里呢?”
李斯推却不过,只得说:“四年前春申君黄歇被李园杀死,恩师荀况辞官离楚游学四方,不久因病去世,韩非办完丧事,已于去年回韩国了。”
“韩王安卑怯而无大志,此等人才居于其境之内,就好比是瑰宝跌入污泥!要想办法把他弄到咸阳来。”秦王说。
“办法虽有一个,只是有点难度……”
“李客卿,如果你能招韩非入秦,寡人便升你为廷尉。”秦王爱韩非心切,不假思索脱口许诺。
李斯闻言暗想:廷尉乃秦国最高司法官,九卿之中最有实权,此等良机怎能坐失。于是李斯说出一条妙计——利用韩安王懦弱怯秦的心理,一面兵压韩境,一面扬言出兵目的不过是秦王欲会一会韩非而已,以逼使韩王遣韩非入秦。秦王觉得此计可行,立即下诏调兵遣将。
2.韩非使秦
韩安王自公元前238年登位以来,度过了六个春秋。他接手的是个残破不堪的烂摊子,而他本人又素无大志,只求苟且偷生,因而国家积弱不振。另外,这两年春旱夏涝,灾民众多,赈灾无米,兵源奇缺。如此一来,韩安王更加害怕上朝,正巧韩非回到韩国,韩安王对他封官加爵之后,就把棘手的政事一股脑儿推托给韩非,任其处理。
韩非受命不久,韩安王就接到情报说秦王重兵压境,大有一举而下阳翟(韩国都城)之势。一时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谏奏如雪片飞来,无非是劝安王派遣韩非入秦。韩安王心里不想放韩非走,却又别无他法。拖了几日,最终还是放韩非为使了事。
秦王政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奉旨设帐郊迎三十里。
韩非回国本就是迫于形势,出于无奈,后来又掌握朝政,时间虽不长,但却屡遭非难,十分别扭。再加上他办事认真,宁折不弯,反落下一身埋怨。如今得以到秦国来,能够远离是非之地,与师弟李斯聚首,韩非自然兴奋不已,一下车就拉着李斯的手诉叙衷肠。
“李……李斯兄弟,还……还记得兰陵的学宫么?还记得那年分手的情景么?你说的‘情同手足,永不相违’的话,至今还萦绕耳畔呢!”
李斯见师兄这么高兴,长途跋涉的辛苦从他脸上一点也看不出来,不禁也受到感染,于是动情地答道:“师兄,我们耳鬓厮磨的往事,同窗共读的生活,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兄弟,你……你干得好出色。恩……恩师每每提及你,总是颇为自……自豪。”韩非见李斯身着卿袍,知道李斯比自己想象的混得更好,真诚地为李斯高兴。未了又添一句道:“此次使秦,我……我愿在兄弟麾下,为宣扬恩师学术,贡献绵薄之力。”
李斯听了韩非的话,暗骂道:好家伙,果然是来者不善啊!其实,从心里讲,他觉得他自己的才能还比不上韩非。与自己相比,韩非看问题更透彻,更清晰,而且他于君主之道好像比自己更有研究。如果他来到秦国,而且受到大王的赏识,那自己还会有好日子吗?
李斯口里支支吾吾不做正面回答,只一味殷勤道:“师兄旅途劳累,今日天晚了,早些休息,明日早朝我带你面君。”接着两人互敬三盏,然后挽手登车。
李斯一直把韩非送至国宾馆,安顿完毕。临别之际,李斯忽然神秘地凑近韩非耳旁叮嘱:“秦法苛严,我现在虽然身为执法,决不敢循私。师兄若想谋取官职,贵在立功……”
“兄……兄弟你想差了,我入秦并无非分之想……”
“喔”——李斯听了自然高兴,既而一想:只要韩非在世一日,秦王必然想他一天,自己哪里能蔽遮得住!于是嘿嘿一笑,打断韩非之言,说道:“以师兄的才干,在秦国做个丞相也不为过,只要明日劝说国君不信鬼神,就是立下了盖世奇功。”
“这……”韩非听得茫然。
李斯急忙细语解释:“师兄刚到,有所不知。秦王样样都好,只是迷信鬼神,往往耽误大事。多少臣下苦谏无效,如师兄一举成功……”
“喔!”韩非听完想到:以秦王之贤,凭已之才,要论证鬼神虚妄并非难事,当即连连点头。李斯见韩非入了圈套,暗暗高兴。
3.陷害同窗
嬴政知道韩非已到秦国,欣喜异常。匆匆结束早朝之后,马上召见韩非,准备与他促膝倾谈,然后委以重任。不料事情偏偏不如人意。在秦王心目中,韩非文章锋利如刃、思维严密似网,他应是个气宇轩昂的男儿,言谈必然口若悬河,举止应当落落大方。可是眼前的韩非穿戴考究,极其华丽;生得纤弱秀气,唇红肤白;未曾张口,满脸羞红;听其言谈,结结巴巴。
嬴政自幼饱经沧桑,他最瞧不起那些未阅世事的贵族骄儿。当即嬴政大失所望,只是强忍住不快,勉强地与韩非周旋。
韩非太聪明了,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他已经感觉到:秦王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很差。这样一来原先想好的开场白被搅乱了,口吃得越发厉害,仓促之间只好大谈起鬼神来。
秦王听了味同嚼蜡,浑身难受,暗想:《韩非子》著述精萃的法治、君威、权术等,为何只字不提,偏偏来讲什么鬼神?《说难》中他讲得头头是道,那许许多多忌讳、原则今日竟被他抛之九霄了!如此一来,韩非在嬴政心目中的地位又下降了许多。
韩非好容易把要讲的话说完,已是冷汗淋淋。他没想到,秦王比他更辛苦。好容易等到韩非住口,秦王连稍稍客气的寒暄也没有,立即传旨送客。
李斯已在客馆等候韩非,他一见到师兄闷闷不乐的模样,便知他触了霉头。又细细询问一番,果然不出所料。既然秦王不提委命之事,那么李斯便可以放心大做手脚了。
此刻韩非自知上午办了件蠢事,不该初次见面便尽拣些令人倒胃口的话去讲,他凝神思索,决心从乱麻中理出个头绪来。李斯见韩非冥思默想,知道师兄有意摆脱窘困。而以韩非之智,此等小挫算不得什么。万一韩非把自己所作所为识透了,难保自身不落得个庞涓的下场,于是狠心咬牙使出一条毒计。
秦国上卿姚贾曾伴李斯出行各国,平日言谈间,李斯探知姚贾曾为韩非家中舍人,他们之间有些仇怨,此时李斯正好拿这段往事派用场。只见李斯愁眉紧锁,装出十分关切、焦急的样子,摇头叹息道:“韩兄韩兄,秦王一直仰慕韩兄大才,所以千里求贤,想对你委以重任,无奈小人难缠,中途生变!”
此时韩非反思入秦的作为,思路刚刚转到李斯身上,不料李斯一番叹惜把他的思绪转移了。韩非询问道:“兄弟知道我的为人,从不与人相争,怎会有对头在咸阳!”
李斯嘿嘿一笑,嘴上反问道:“姚贾这家伙,韩兄可认识?”
“姚贾?莫非是做过我的门客,盗……盗过我的皮裘、玉佩的姚……姚二?当初若不是旁人力劝,我……我会下令依家法将他处死!此人现在何处?”韩非闻言失色,把多年前的旧事一下子记起来了。
“嗨,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姚二,如今叫姚贾,官拜秦国上卿,秦王对他几乎言听计从!”
“难道是他坏我的事么?”韩非惊问。
“正是”,李斯道,“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兄是送上门的肉,他岂能放过你。”
“哼,这……这笔账,我不算也就……就罢了,他还敢计……计较。”韩非此时又急又气,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李斯见状暗喜,他装扮出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只在一旁安慰韩非,其实要借势添油加火。
韩非强压住愤怒,暗想:真是冤家路窄,既然有这么个对头在秦,难怪自己要栽跟头!不过自己品格高洁,何况有李斯做帮衬,对付一个劣性难改的姚贾也还不难。于是,韩非请求李斯再安排自己见一次秦王。
“师兄放心,别的大忙愚弟帮不上,面君之事就包在我身上了。只要师兄在大王跟前把姚贾的陷害之事讲清楚,自然会没事的。”李斯答应得十分干脆,韩非见了竟然十分感动。
李斯见韩非落进自己的圈套,才算放了心,随后匆匆作别。下午他又亲往宫舍通知焦虑不安的韩非,秦王答应当晚在寝宫再会见韩非一次。
4.韩非屈死
好容易盼到夜幕降临,李斯如约引韩非入宫拜见秦王,而此刻姚贾已被李斯安排在重帏之后偷听。
那一晚韩非变得异常雄辩,口吃也不十分明显了。他历数姚贾之来历、劣迹,然后再讲君上如何用人的道理,他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无奈嬴政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他根本无须过问臣下过去如何——偷鸡摸狗的窃贼也罢,穷乡僻壤的小吏也罢,只要能贯彻自己的意旨就行。他需要的是工具,而非玉洁冰清的圣贤!
听了韩非的指责,姚贾气得咬牙切齿,怒发冲冠。
次日秦王传姚贾觐见,询问以前的事。姚贾早有准备,一边辩解,一边抨击韩非居心叵测。由于宫中上下都得到姚贾好处,朝中众官也妒忌韩非名声赫赫,同时发难,众口一词,皆齐声谴责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一定会为韩谋利而不会为秦所用”!
面对举朝谴责,满宫非难,嬴政召来延尉李斯征求他如何处置其师兄的意见。
李斯故意犹豫了一阵才说:“他作为我的同学,我应该向大王为他求情,请大王用他。但可惜他是韩国的公子,总不肯为大王谋划去消灭自己的国家,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一定要重用他,也要等韩国亡后,他也才好意思出力哩!”
秦王觉得李斯说的也对,就说:“既然这样,我叫他回国去,等把韩国平了我再用他。”
李斯说:“大王哪能放虎归山,叫他回国呢?韩国没有消灭,他就会到六国去鼓动抗秦,又成为我们的敌人。不如通过刑法,把他扣留下来,要用时再把他放出来,不是更稳妥吗?”
秦王觉得也对,就下令把韩非扣押起来。
李斯、姚贾害怕夜长梦多,万一秦王翻然悔悟,放出韩非,岂不可怕!于是李斯收买了狱吏,让他强制韩非喝下李斯送来的毒药,死掉了!
几天以后,秦王果然反悔,准备释放韩非,可是韩非早已死于狱中。
韩非被杀后,李斯便放手实行起他灭亡六国的计划。他建议,由自己出使韩国,邀请韩王访秦,待韩王一到,就把他扣压,然后收买韩国的文臣武将,则韩国可灭。随后命大将陈兵东部边境,则齐国恐惧,臣服秦国。如此一来,赵国必定惶恐,楚国也将惊慌不安,不敢轻举妄动。这样,魏国孤立无援,唾手可得。灭魏后再蚕食其余诸侯。秦王闻言大喜,遂命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到了韩国,韩王知道去了秦国就难以回来了,不但拒不见李斯,还想杀了他。李斯见状,上书韩王说,杀了我李斯,韩国不会强盛,却断绝了与秦的关系,秦王必兴兵来伐。韩王害怕,放了李斯。李斯的锦囊妙计失败了,灰溜溜地逃回了秦国。
骗韩王入秦之计虽未成功,但并没有动摇李斯灭韩的决心,他决定以武力伐韩。公元前231年,李斯派军收韩国重镇南阳,第二年,又遣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而归。同年,在韩故地设置颖川郡。这样,在历史上存在了近二百年之久的韩国便宣告灭亡了,秦国的统一方略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后十多年,秦王采用李斯的计策,以排山倒海、席卷天下之势,先后灭掉了赵、魏、楚、燕、齐其余五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
5.衣锦还乡
天下统一后,李斯特请秦王让他衣锦还乡。因为战国时代游客的功名利禄之心都很重,即便在异国他乡获得声名,一定要回家来炫耀一番。李斯觉得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后,也有充分理由在乡亲面前扬眉吐气,炫耀一番。
当李斯带着大量珍宝,骑着高头大马,在大批武士簇拥下回到家乡时,妻子玉娘和长子李由早已在此等候。
玉娘满眼爱意地看着李斯。十多年不见,李斯的脸色比以前强了许多,瘦削的脸颊也有了红润,不过体态却较以前添了些笨重和臃肿。
“玉娘,这么多年真是委屈你了。”
李斯怜爱地看着玉娘,抚摸着她那依旧白暂嫩滑的脸颊,不知不觉之中眼睛也湿润起来。玉娘轻轻地叫了一声,而后娇躯整个地投入到李斯张开的臂膀胸怀之中。久已积蓄在她的心里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在这一刹那间,全都如同打开了闸门的泉水一般,尽情地宣泄出来。
李斯紧紧地搂着玉娘,感受着她身上的女人的馨香,一任玉娘的泪水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玉娘才慢慢地从李斯的怀里抬起头来,她嗓音暗哑地说道:“夫君,我们回家吧。”
第二天,李斯带着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到他熟悉的林地去猎野兔。孩子们惊异地发现,年已半百的父亲,仿佛发起了少年之狂,一个劲地在森林里奔驰跳跃,一会儿弯弓搭箭,一会儿撒鹰放犬。两个时辰以后,父子三人各自清点战利品,竟以李斯捕获最多。
傍晚时分,斜阳浅照,静静的洪河水波光粼粼。李斯带着孩子埋锅造饭,做了一顿美美的野炊。这一顿,李斯吃得香甜可口,孩子们都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十多年前那次捕猎没精打采,吃得也不香,而这次却如此兴致勃勃,谈笑风声。
尔后几天,李斯又乘着马车到上蔡县城各处转了几圈,也顺便拜访了过去的邻里和朋友,所到之处都不大受欢迎,他觉得自己虽然富贵腾达了,可是却失去了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明白,反正是觉得空前的孤独和与人格格不入。总之,这次衣锦还乡后,他感到与自己预期效果相差很大,除了与儿辈们的捕猎和野炊有些味道以外,他没有发现更多的乐趣。不久,李斯便带着妻儿子女回到了咸阳。
五、天下初定,李斯出策巩固帝业
这次调整方针的建议受阻后,李斯贪禄保位、不思进取的劣根性便彻底地暴露出来了,他开始一味地顺从始皇,一味地歌颂始皇,并转而支持北伐,策划南征,主修阿房宫。事实上,就其当时的地位而言,他已位极人臣了,即便有功也不可能再图发展,只要能得皇帝欢心,他便可持禄固宠,何乐而不为呢?
1.议定帝号
公元前221年4月的一天,嬴政招集文武百官,会聚咸阳宫,设酒庆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一时间,宫廷里觥筹交错,万岁之声呼得山摇地动,烛光高照,笙歌欢奏,群姬起舞,可是这动人心弦的热闹场面却感动不了李斯,他坐在席位上陷入了新一轮的沉思。
的确,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战,秦完成了扫除割据的任务,可是如何巩固这空前的成果呢?
李斯正在沉思的时候,忽然听到秦王说:“寡人以微小之躯,兴兵诛乱,依赖祖先神灵保佑,诸侯国王都俯首就范,终于得以安定天下。如果寡人称号不改变,不能体现巨大的成功,也无法使声名传于后世,请诸君商议寡人的新称号!”
嬴政的话音刚落,李斯立即从文臣之列中走了出来,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落在别人的后边。李斯向秦王上奏说:“启禀陛下,臣等认为过去五帝统治的地方仅仅千里,现在大王兴举义兵,平定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五帝也没法办到。古代曾有‘天皇、地皇、泰皇’,而以泰皇最尊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称泰皇,发布命令称‘制’或者‘诏’,陛下自称为‘朕’。”
秦王基本同意了李斯的上奏,说:“李廷尉说得不错,古代确有三皇,且泰皇最贵,但如卿所言,上古还有五帝,且功劳都不如寡人大,寡人一统天下,功过三皇,德盖五帝,当称‘皇帝’。其他就按廷尉的意思办。”
2.力驳分封
天下初定之后,因为百废待举,每天奏章大批大批地送至宫廷。秦始皇事必躬亲,日理万机,有时竟通宵达旦地批阅奏章,把自己的子弟忘在了一边。诸公子见大臣都得了封赏,而父皇迟迟不封自己,很是焦急。但迫于秦始皇的威严,他们不敢探问,于是便商定要丞相王绾出面奏请父皇。
一日早朝,丞相王绾出班奏道:“陛下功高盖世,但诸侯刚刚平定,燕、齐、楚、吴等地距离遥远,如果不任命藩王统治这些地方,恐怕会出事。诸位公子都已长大,请陛下分立为王,镇守四方,拱卫朝廷。”
秦始皇一听要立诸子为王,感到很意外,便命令群臣商议,各抒己见。有的大臣认为分封是长治久安之策,也有的对王绾阿谀奉承、随声附和,都同声赞道:“丞相所奏甚是。”
正在这时,朝班中走出一位大臣。秦始皇一看,是廷尉李斯。只见他端笏正襟奏道:
“臣考察历史,发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功臣很多,当初的时候,侯王们都能忠孝王室,听令天子。可是到了后代,血族疏远、亲情淡化,于是反目为仇,相互攻击,周天子无法控制这种局面。如今赖陛下的神威,海内一统,应全部作为郡县,由朝廷直接管理。群公子和功臣,可以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就是了。这样,他们能够满足,皇帝也好管制,这才是国家安宁的根本办法。”
始皇听了十分赞赏,说:“天下争战不休,就是因为有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再立诸侯国,就等于重新兴兵,想求安宁休息,怎么可能呢?还是廷尉说得对!”
于是,始皇罢免了王绾的丞相之位,任命李斯为丞相,使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
当上丞相以后,李斯进一步辅佐始皇策划、制定了一系列诏命和法令。
为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东山再起,令全国险要地方,凡城堡、关塞及原来六国构筑的堤防等,统统毁灭,使欲反叛者无险可据,无塞可依,难于作乱;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置郡守、丞尉、监御史,由中央统一管理。
为防止百姓反叛,令民间原有的和缴获六国的大量武器全部上交,不准私留。当时的兵器多为铜所铸,地方的郡守县令把从民间收缴上来的兵器都运到咸阳。始皇命人熔毁兵器,铸成十二个大铜人,陈设在咸阳宫门外,用以象征自己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为防止豪富大户聚众造反,令各地的豪门大户迅速迁居国都咸阳。这样,既使他们远离家园,失去世代居住和统治所奠定的威望的基础,又便于朝廷就近监督他们的言行,使其不能相互勾结、暴乱。
另外,秦国统一前各侯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货币和度量衡单位,为了便于统治,李斯规定今后统一实行秦国的法度、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废除六国原来的文字,统一使用秦国的“小篆”。
然后,李斯随同皇帝巡行天下,宣扬皇帝的神威,并在山水形胜之处刻石颂扬秦皇功德。
3.倡焚诗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对刚建立的秦政权的巩固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各个阶层中思想还极不统一,对秦国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这场决定雌雄的斗争终于爆发了。这年冬季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里举行盛大宴会,七十多个博士(掌管书籍和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上前祝酒。
博士仆射(博士中的首长)周青臣称颂始皇说:“从前奏国方圆不到千里,全赖陛下神明,平定了海内,统一了天下。陛下把原来各诸侯国的领地作为郡县,天下人人安乐,不再有战争的祸患,丰功伟业,可以流传万世。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啊!”始皇听罢,笑逐颜开,喜不自胜。
但就在始皇喜滋滋、飘飘然的兴头上,博士淳于越却上前进谏说:“臣听说殷、周两朝统治了一千多年,都封子弟和功臣作为朝廷的辅翼,如今陛下享有天下,而子弟却无一人被封,一旦朝廷发生变故,靠谁来相救呢?做事不效法古代而能统治长久的,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个忠臣!”
此时,李斯己达到人臣之极致,实现了青年时代的人生理想。郡县制本是由他提出来的,现在8年过去了,竟有人跳出来唱反调,算老账,分明有将矛头指向他的意思,为了身家利益,也为了国家前途,李斯感到有必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澄清是非,统一认识,于是他毅然走出文臣班列,说:
“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制度也不相因袭,但却都能做到天下大治,这完全是时势变化发展的结果。如今陛下创立千秋大业,建树万世之功,这当然也不是那一班愚儒所能够理解的。淳于越说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
如今天下太平,法令统一,老百姓就应该好好地种田做工,读书人也应该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现在就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总觉得现在的制度没有古代的好。他们这些人到处造谣惑众,利用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现行的国家制度。这种情况不禁止,陛下的威信就会一天天下降,乱党的声望就会一天天提高。因此,臣下建议,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外,应该把列国的史书,还有私人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等等统统烧掉!”
秦始皇按照李斯这一建议,颁布了焚书的命令。各郡县的官吏接到焚书的命令,马上派遣了许多士兵,去挨门挨户地收缴、搜查书籍。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全国各地到处都点燃了焚书的烈火。秦国史书以外的好多历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其他许多珍贵的古籍,就这样全都变成了灰烬。作为这一事件的主谋者李斯,永远也逃不脱其历史罪责!
4.联姻皇室
国家的空前统一,权力机构的有效运转,大规模的土木兴建,对外战争的空前胜利,凡此种种无不给人增添喜悦,本来好大喜功的秦始皇更是被空前巨大的胜利所陶醉。可是这表面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挡住谋略家李斯敏锐的视线,他发现了隐藏在帝国背后的空前危机。所以他常常惊恐不安,有意调整方针,并在对北伐匈奴的御前会议上慷慨陈辞,主张罢兵养民,充实国力,暂缓对外战争,没想到此议遭到秦始皇的当头棒喝。
这次调整方针的建议受阻后,李斯贪禄保位、不思进取的劣根性便彻底地暴露出来了,他开始一味地顺从始皇,一味地歌颂始皇,并转而支持北伐,策划南征,主修阿房宫。事实上,就其当时的地位而言,他已位极人臣了,即便有功也不可能再图发展,只要能得皇帝欢心,他便可持禄固宠,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李斯毕竟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平庸之才,他不愿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之舟迎着暴风雨向暗礁上瞎撞。这样在保官与保国这个大问题上他的思想便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为此他常常彻夜不眠,伤透脑筋,经过仔细的设想,他终于有了自认为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一天,朝会完毕,百官告退后,李斯悄声对始皇说:“陛下洪福齐天,子女满堂,现在个个都长大成人,可是他们却没有尺土寸地,心里未免对陛下有怨言,陛下应对诸子女多加疼爱,以安其心。”
始皇说:“朕政务缠身,无心关怀子女,确实不太合适,幸亏丞相提醒。依丞相之见,该如何调整父子关系?”
李斯说:“诸位皇子都已到了婚配的年纪,陛下江山要传之万世,就应当尽早安排皇子婚事。这样既可显示父子亲情,又可使后世有人。”
李斯此言无非要秦皇子娶李氏女为妻,以沾上皇亲国戚之名。秦始皇听了,略作思考后,说:“婚姻历来讲究门当户对,丞相劳苦功高,子弟不俗,才干绝伦,那就以丞相之女配寡人之皇子,寡人之公主配丞相之子,如何?”
此语正中李斯下怀,他赶快拜倒在地,称道:“愚臣不才,能与陛下联姻,实在三生有幸!”
不久,李斯的几个儿子分别娶了始皇的公主,李斯的女儿也都出嫁始皇公子。此举使李斯把家与国的矛盾化解了,通过这种联姻,秦国实质上也是他家的一部分。接着李斯又安排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负责秦都东大门的防守。
有了与皇室的关系,又有了在外负责军政的地方大员,李斯算是地位稳于泰山了。
5.见盛观衰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斯越要巩固自己的位置,他的地位就越显得不稳固。一天,李斯在相府书房悠闲地读着《韩非子》,忽然一个被李斯安插在始皇身边的亲信太监,急急来到相府,悄声告诉李斯说:“皇帝陛下这几天很不高兴!”
听说皇帝心情不好,李斯知道此事可能与他有关,忙问道:“皇帝富有天下,权倾宇内,为所欲为,怎会不高兴呢?”
太监说:“皇帝的权力欲是没有止境的,陛下每天都坚持批改各地奏章120斤才休息,你难道不知道吗?”
李斯何尝不知道此事,不过他不明白这与自己究竟有何关系。这时,太监分析说:“权力是讲究独尊的,众人分掌权力则权力丧失威严。你身为丞相,为百官之长,最为皇帝所忌,而你又不注意检点行为,往往车骑很多,形同二皇帝。陛下有一次看到相君的庞大车队后,很不愉快。小人是相君的亲信旧臣,特来告诉相君,此后应该小心行事。”
李斯听罢,不禁毛骨悚然,想不到始皇对他这样竭尽全力、忠于秦朝的开国元勋也怀有戒备之心。此后,李斯外出总是撤减车骑,态度十分谦恭老实。
不料,始皇看到丞相突然改变形象,知道有人向丞相密报了消息,于是严加责问,无人招供,始皇一怒之下,把随从太监全部处以极刑。
李斯没有了耳目,更难透视始皇心思,在权力的危机面前,他魂不守舍,一日比一日消瘦。
一天,李斯长子、三川郡太守李由因事回咸阳,顺便拜访了父亲。李斯设宴款待归省的儿子,百官前来道贺,门廷车骑以千数,热闹非凡,好不气派。
筵席散后,百官告退,李斯父子俩拉起了家常。李由感慨地说:“我家本是上蔡平民,虽然有些钱财,可是总是受人欺凌,难有扬眉之机。现在竟置身朝堂,无比显荣,这都是父亲的英明睿智。”
李由在感激父亲的口吻中,透露出骄傲和得意。没料到李由的赞誉之语却引来李斯的一声长叹,说:“哎!为父听老师荀卿说过,任何事物都要防止太繁华、太成功、太顺利。我李斯只不过是上蔡百姓,皇上不因我无才无德,提拔我到丞相之位,如今朝廷众臣没有一个不在我之下的,可以说是富贵到极点了。可是,万事万物都是盛极而衰,我不知如何是好啊!”
李斯的这番长叹,道出了君臣关系的紧张,同时也道出了对秦王朝盛极而衰的忧虑,其中有个人前途命运方面的,也有国家安危方面的。
事实证明,李斯的这番感慨是颇有预见性的,即将爆发的一场政治旋涡很快地把他卷入了万丈深渊,使他的人生和他亲手缔造的帝国发生了不可想象的转折。
六、助纣为虐,大秦丞相血溅咸阳
这番赤裸裸的最后通牒,直接触及到了李斯的个人和家族命运,准确地击中了李斯致命弱点。李斯本人年事已高,个人安危算不了什么,但赵高说到祸及子孙的话,就不能不叫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之担忧了。
1.始皇归天
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要去东南一带巡游,陪同的大臣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等。他的少子胡亥年已弱冠,也想跟从父亲出游,便说道:“父皇,儿臣久居深官,想与父亲一起出游,开阔眼界,请父皇允准。”
“好。”秦始皇见胡亥一片诚心,笑眯眯地答应了。
庞大的车队又一次浩浩荡荡地开出函谷关,深秋的季节金风阵阵,咸阳通往东方的驰道上尘土飞扬。李斯坐在副车上,透过弥漫的尘埃,只见远处落木萧萧,寒鸦乱舞,这一切与始皇威严的车队仪仗极不相称,李斯总觉得有些不对头。
秦始皇此行从十月出发,沿途游山玩水,尽览名胜,直至第二年夏天才开始返回。行至平原律(今山东平原县南),秦始皇忽觉腹中阵阵疼痛,头上豆大的汗珠滚了下来。不一会儿,就昏迷了过去。
侍从大臣慌做一团,急忙找来太医。太医诊脉后,已知凶多吉少,但他深知秦始皇一生追求长生不老,最忌“死”字。太医恐怕触犯忌讳,只开了一个药方,一言不发。不料连用数副,竟毫不见效。
丞相李斯眼见得始皇病情日渐加重,又无良方,只得命令御官快马加鞭,希望早日返回京师。好不容易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始皇病体更重,幸好此地有以前赵国的行宫,只得暂且住下。
此时始皇也知道自己不行了,便召李斯、赵高来到近前。李斯、赵高屏声敛气,侍立两旁,静静地等待始皇下诏。
秦始皇有气无力地说:“下诏给扶苏,令他速回咸阳主持丧事。”
“遵旨!”
李斯、赵高不敢怠慢,依言草就诏书。始皇未及过日,便已长逝。一代雄主,就此了结,时年五十岁。
秦始皇死时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御前宦官在身边,其余随从官员都不知道。李斯认为皇上在外逝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为防止宫中发生变乱,便严格封锁消息,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暖又能通风的车内。百官仍像往常一样呈告事务、进献食物,由宦官假托接皇帝命令批办处理有关文告。
此时,赵高顿生奸心,他深知公子扶苏与自己不合,而年少的胡亥和他很合得来。出于个人利害和不可告人的罪恶用心,他成功劝说胡亥,篡夺皇位。
终于胡亥同意夺取皇位,赵高的心情轻松多了。但胡亥还有些担心,他问:“现在父皇还没有发丧,丧礼也没有举办,怎么好去向丞相提及此事呢?”
赵高接口说道:“公子不必担扰,丞相之事由老臣负责。”说罢,便急冲冲地去找李斯。
2.李斯屈从
李斯此时正处在焦虑中,他在考虑如果扶苏当了皇帝将会如何。扶苏具有儒家思想,常替百姓和知识分子说好话,因此先帝不太喜欢他。但他是嫡长子,现在又有先帝遗诏,将来的帝位恐怕非他莫属。如果这样,秦国传统的法家路线就要变成儒家路线,那他这个按法家思想办事的丞相不就成了个政治废物!
再说公子扶苏还有大将蒙恬兄弟做他的坚强后盾,三十余万大军手中在握,到时扶苏若想清除他们这些追随先帝的老臣简直易如反掌,将来自己能有什么作为呢?人在此时往往是越想越不着边际,越想越没有出路。
正当此时,赵高突然来找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先帝已去世,在弥留之际赐长子扶苏一封诏书,命令他会葬之后,继承皇位。现在这封诏书,我还没发出去,谁也不知道此事。如今立谁为太子就在我和你的一句话了,你看这事怎么办?”
李斯听完赵高这番单刀直入的话,大惊失色,立刻很严厉地指责赵高说:“你怎么可以口出这种亡国之言?这不是臣子应该议论的事情!”
赵高很镇定自若,并不惊慌,仍旧不动声色地对李斯说:“我只想问问你,你估计一下你的能力与蒙恬哪个更强?功劳哪个更大?哪个更有谋略?哪个更受扶苏的信任?”
赵高这一步紧似一步的逼问,句句刺到李斯的要害之处,李斯这个素以沉着冷静见称的人物,居然变得手足失措,有点失态了。
李斯惶然而怯惧地说:“这几个方面我都赶不上蒙恬,但你为什么这么穷追不舍地逼我呢?”
赵高叹了口气,说:“我赵高只不过是一个宦官仆役,幸而能够粗知些刑狱文书,在秦宫中管事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中,从来没有见到功臣和退位的丞相,有封地和爵位传及到二世的,最终都是被诛杀而死。照这个规律来看,丞相恐怕是凶多吉少。”
说到这里,赵高顿了顿,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接着说:“皇帝有二十余子,其长子刚毅勇武,即位后,一定用其旧臣蒙恬为相,到那时君侯想怀通侯(最高一级爵位)之印,荣归故里,就没有机会了。相反,皇帝少子胡亥,我已经教习多年,从未见过他有过错误行为。他为人仁慈笃厚,口才虽不甚好,但头脑灵活,君侯拥立他为帝,那么丞相之位则非君莫属!”
然而,李斯仍不为所动,严辞正告赵高说:“你赶快从这里滚回去,我奉皇上之诏,听上天之命,个人前途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赵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说:“君侯向来办事果断神明,应该知道安可转危、危可化安的道理。如今君侯竟置安危于不顾,怎算得上果断神明呢?”
李斯仍绷着脸,但语调有所缓和,颇为动情地说:“我李斯不过是上蔡乡间的平民,蒙圣上提拔作了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地位和优厚俸禄,我怎能辜负他呢!作为臣子应该忠于职守,请您不要再说了,免得我成为先帝的罪人。”
赵高说:“圣人都懂得因时变化,不守常规定则,方今天下都在胡亥和你我三人之手,君又何必死守忠臣之节呢?”
李斯沉默不语。
赵高看出了李斯的矛盾心理,进一步威胁说:“只要您与胡亥公子同心协力,就可以永保富贵;与我互相应和,这事就可以天衣无缝,不会出现什么差错。您要是听我的计策,不仅你可以长久享有侯爵的地位、俸禄,还可以传给子孙万代。现在你舍弃这个好计策不肯听从,那么连你的子孙都不免遭殃,我实在替你担心害怕呀!这里面的祸福,你要掂量掂量呀!”
这番赤裸裸的最后通牒,直接触及到了李斯的个人和家族命运,准确地击中了李斯致命弱点。李斯本人年事已高,个人安危算不了什么,但赵高说到祸及子孙的话,就不能不叫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为之担忧了。蓦地,少年时代所见的厕中鼠与仓中鼠的形象又回荡在他脑海。
空气顿时像是凝固了,时间也似乎停止了前进,只有窗外的蝉声在酷热的阳光底下拼命地叫唤。突然,李斯仰天长叹,眼中噙着一颗浑浊的老泪,无奈地听从了赵高的意思。
3.大开杀戒
于是,李斯便与赵高合谋,伪造始皇给丞相的诏书,嘱他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他们伪造了遗诏命扶苏和蒙恬自杀,军队由副将王离接管。他们在诏书的封口处盖上了皇帝的玺印,并派亲信送往上郡给扶苏、蒙恬。
扶苏拆开诏书一看,就哭着跑到里屋要自杀,蒙恬劝他请示一下再说,而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忠厚,当即自杀。蒙恬不愿死,使者把他交给狱吏,囚禁到阳周(陕西子长县西北),不久也被害死。使者回来做了汇报,胡亥、李斯和赵高大喜。
车驾回到咸阳,他们才给始皇发丧。太子胡亥继位,做了二世皇帝,李斯继任丞相,赵高担任郎中令,负责侍奉二世,掌握了实权。
胡亥是始皇二十多个儿子中的第18个儿子,对他而言,17个兄长都是其帝位的严重威胁。沙丘之谋虽然天衣无缝,但胡亥总是作贼心虚,登上帝位以后,总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
一天,胡亥对赵高说:“人的生命十分短促,不过几十年而已。朕现在君临天下,只想在有生之年尽情享乐,稳坐天下。爱卿足智多谋,有什么办法吗?”
赵高一眼看穿了二世的心思,说:“陛下所言极是,贵为皇帝就应该如此。不过,沙丘的密谋,群公子和大臣们都有怀疑,群公子是您的兄长,大臣们又是先帝所任用的,现在陛下刚登位,这些人不服气,恐怕会出来叛乱。况且蒙恬虽然死了,而蒙毅还在外面带兵。我整天战战兢兢,惟恐出事,像这样,陛下怎么能纵情享乐呢?”
二世害怕了,急忙说:“这可该怎么办?”
赵高说:“依我看,只有用严刑峻法惩治有罪的人,诛灭不服的大臣,同时疏远兄弟姊妹,免掉先帝任用的旧臣。这些人清除后,再培植一批亲信,安插到关键部门让他们从内心感激陛下。这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恣意享受了!”
二世听从赵高的计策,便下令修订法律,加重刑罚。群臣和公子们有罪,就交给赵高审讯惩处。不长时间,就杀了蒙毅等许多旧臣,十二个公子在咸阳街头斩首,十个公主在杜县(陕西西安市南)被车裂,连坐被杀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4.劝行督责
法令和刑罚一天比一天严酷,群臣人人自危,百姓个个恐惧,想反叛的人很多。二世又修建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赋税越来越多,劳役没完没了。于是陈胜、吴广便在大泽乡(安徽宿县东南)揭竿起义,东方的豪杰也纷纷起来反抗秦朝,自立为侯王。陈胜的军队一直打到鸿门(陕西临潼县东),才被击退。
当时,李斯的儿子李由作三川郡守,而起义军向西进攻,来去都经过三川地区,李由无法抵抗。等到章邯击破并赶走起义军,朝廷便接连派人到三川郡去调查,并责问李斯身为丞相,怎么能让盗赋猖狂到如此地步。李斯十分恐惧,又贪恋爵位俸禄,不如知何是好。
一天,李斯带着幼子和随员一同到咸阳郊外散步,以消除多日的苦闷。这是一个深秋的季节。李斯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极目远眺,咸阳城里宫阙成群,错落有致,阿房宫里袅袅的香烟与落日的余辉相映成趣;回首近处熟透的水果,鲜红可爱,身边的幼子茁壮成长。仰望苍天,几朵金色的云朵悠闲飘忽,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往南展翅飞翔。
李斯望着那领头的大雁,思索着当今动荡的局势,不禁喟然长叹,回首对随员和幼子说:“当今皇上就是这领头大雁,我们正是其侧翼飞行的小雁,大雁飞向哪里,我们也随之飞到哪里。一旦我们与领头之雁失去联络,便会成为孤鸿哀雁。”
李斯早就意识到皇帝对臣僚的绝对权威,他借大雁群飞时领头雁与小雁之关系,形象地向其幼子和随员道出了自己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以及他目前的难堪处境。显然,要保住爵禄和荣誉,李斯绝不能失二世的欢心。
从郊外回家后,李斯的心灵全面扭曲了,他决意迎合胡亥。深夜,他掌灯提笔,专门给胡亥写了一封奏章。这道有名的奏章,历史上称为《劝行督责书》。它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就是严刑酷法加独断专行,以便控制臣民,达到君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终极目标。
二世看了李斯的奏章后,心花怒放,十分欣赏,他觉得李斯对他是忠心耿耿,未怀二心的。
5.赵李矛盾
郎中令赵高,身居要职,把持着朝政大权,常因大臣不听从自己,滥杀无辜。他唯恐大臣入朝奏事,揭他老底,便生一计,使大臣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他对二世说:“陛下年轻,又刚即位,未必对什么事情都熟悉,如果坐在朝廷上听群臣奏事,偶尔有赏罚不当的地方,就会把短处暴露给大臣。不如深居宫中,等大臣们的报告转达上来后,再考虑研究处理办法。”
二世采纳了这个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整天住在深宫,在歌舞声中打发时光。朝中政事,由赵高一人专断。
李斯对此很不满意,说了几句闲话。赵高知道后,就想个了恶毒的计策。
一天,赵高来找李斯说:“现在函谷关以东盗贼蜂起,而皇上还要加紧征发劳力修建阿房宫,搜集狗马之类无用的玩物。我想劝谏,可是地位低贱,不够资格。您是丞相,怎么不出面劝谏呢?”
李斯说:“是啊,我早就想劝谏了,但现在皇上不坐朝,住在深宫之中,我想说的话不好由别人传达,想要进见,又实在没机会呀!”
赵高装出一副认真而神秘的样子说:“您如果真要进谏,那我瞅皇上空闲的时候通知您。”
于是,赵高便看准二世正和美女们欢宴取乐的时候,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速来奏事。”
李斯立即来到宫门要求进见。二世正玩到兴头上,听说丞相求见,非常生气,说:“我平常闲着的时候,丞相从不见来,我今日正与众女玩乐,丞相却偏偏跑来奏事,这不是瞧不起我,故意让我难堪吗?”于是拒不接见。
接着,二世向赵高谈起此事,赵高装得十分惊讶,并乘机挑唆说:“这可太危险了!沙丘的密谋,有丞相参与,现在陛下立为皇帝,而丞相的地位没见提高,看他的意思可能是想割地为王哩!另外丞相在外面,权力比陛下还大啊!”赵高又说李斯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与楚地的盗贼陈胜等有文书往来。
二世信从赵高的话,便立即派人再去调查核实李斯的儿子李由与盗贼勾结的情况。
不久,李斯便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知道是赵高有意害他,于是怒不可遏。当时二世去甘泉(陕西淳化县西)观看摔跤和滑稽表演,李斯不能求见,就上了一封奏书弹劾赵高。
二世看了这封奏书,不仅不以为然,反而对李斯更加恼恨。他派人把李斯召来,指着书信当面训斥说:“您这是干什么!赵高从前是个宦官,但他廉洁向善,忠诚不贰,才得到今天的地位,您却怀疑并诽谤他,这是为什么?况且我年轻丧父,缺乏管理国家的能力,不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您的年纪又老,我不依靠赵高,又依靠谁呢?”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斯只得抗颜争辩说:“不对!赵高是个卑贱的小人,浅薄无知,贪得无厌,地位权势仅次于皇上,仍不满足,所以我说他是个危险人物,绝不是无端怀疑和诽谤。”
二世早已被赵高的谗言和假象所迷惑,根本不听这一套。他竟害怕李斯杀掉他,就把这些话悄悄告诉了赵高。赵高显得非常委曲,哭丧着脸对二世说:“丞相的眼中钉只有我赵高一人,我要被他害死,他就真会谋权篡国了!”说完,然后又把一些捕风捉影的罪状栽到李斯身上,竭力煽起秦二世的仇恨。
胡亥害怕李斯把赵高杀了,自己没了依靠,就糊里糊涂地下命令说:“那就把李斯交给郎中令处治吧!”
赵高得到胡亥的许可,就以通敌谋反为罪名,把李斯关进了监狱。
6.腰斩咸阳
李斯坐牢以后,赵高天天派人去拷打李斯,逼迫他承认通敌谋反是事实。李斯实在忍受不了疼痛,就招了供。
后来,李斯又给胡亥写了一封信,表白自己的功劳和忠诚,要求胡亥查明事实,给自己平反昭雪。但是,这封信没有送到胡亥那儿,反倒落在了赵高的手里。赵高把这封信扔到一边,还挖苦李斯说:“你现在是囚犯,哪能给皇帝上书呢?”
事后,赵高恐怕李斯再给胡亥上书,万一有机会把实情说给胡亥,自己的阴谋就落了空,便找来几个心腹装扮成胡亥派来的使者,让他们轮换着到监狱里去拷打李斯。只要李斯不承认通敌谋反,就加劲拷打。这样反复试验了几次,李斯吓得再也不敢说实话了。后来,到胡亥派人来审查定案的时候,李斯仍然认为是赵高派来的人,就照供不讳,承认通敌谋反是事实。胡亥听了很高兴,夸奖赵高说:“若没有郎中令,寡人几乎上了李斯的当!”
不久,赵高派去调查李由的人也回来了。他告诉赵高,李由在同刘邦、项羽做战的时候阵亡了。李由一死,无人对证,赵高就随便捏造了几条罪状,去向胡亥报告。胡亥马上下令,把李斯和他全家人一律处死。
李斯走出监狱,被拉到大街上,回头看了看他的二儿子,拉着他的手,痛哭流涕地说:“我现在想和你再牵着咱们家的那只大黄狗,一块儿到上蔡东门外去打野兔儿,还能办到吗?”他说完这句话,就被押到刑场上,被刽子手们腰斩了。
李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的才能算不上差,但人格十分低下。他是功臣,更是典型的政客和卑鄙的市侩。他从一个乡下平民而成为秦帝国的丞相,确实不很容易,但他不是坚守正道,而是阿顺暴君、附从奸邪,害友求宠,残民以逞,一再地出卖灵魂,屡行不义。他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说来,都是以利己为宗旨,都是为了做粮仓中的老鼠。他经常玩弄权术,但结果却被别人的权术所玩弄;他开历史的玩笑,历史也对他开了个绝妙而残酷的玩笑,实在是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