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悖论中前行:物理学史话
- 汪振东
- 2806字
- 2020-06-25 21:34:03
第五回 近代物理学的开端
第谷是天才观测家,但数学是他的短板,这一堆堆的数据,算是逢其时而不得其主;开普勒的视力不是很好,却是一位数学高手,二人冥冥中注定的相逢势必要为天文学和物理学翻开新的篇章。
无论是哥白尼的学说还是第谷的天体模型都停留在假想阶段,或者说它们都只是一种数学方法,不能称为理论——理论必须建立在实际数据基础之上。就目前来说,它们都与观测有细微出入,上回提到的第谷模型中火星的观测误差便是一例。这说明要么第谷的观测数据错误,要么他假想中的圆形轨道出了问题。一个是个人肉眼观察的数据,一个是亘古未变的、未曾被任何人怀疑过的学说,但开普勒偏偏相信前者,因为他深信他的老师不会出现任何差池。
如果我们不打算将开普勒神化的话,那么有理由相信开普勒也曾经历一段迷茫无助的时期,就像船到江心没有桨一样。火星,火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也许开普勒想飞到火星上一探究竟,可是身无飞翼,最好还是先从地球算起吧。可是我们又怎么站在地球上确定地球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呢?开普勒运用了简单的几何原理:在一个平面内有两个固定的点,如果要确定第三个点,只需计算第三个点与两个固定点的角度就可以了(见图5-1)。所以,开普勒需要两个固定的点。
图5-1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太阳,既然肯定日心说,那么可视太阳静止不动,所以第一个点很容易确定下来。不幸的是我们只有一个太阳,要知道当时人们的视界还没有超越太阳系,即便超越了太阳系,也无法确定系外星体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所以观测不能好高骛远。开普勒是聪明绝顶的,他意外地选择了火星。
火星?又是火星,火星不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天体吗?淘气是相对于地球而言的,而相对于太阳,火星则要规矩得多——它用 687天(一个火星年)转个来回。其实,开普勒对此已经了如指掌了。在一个火星年内总有一天太阳、地球、火星在一条直线上,称为“火星冲日”。火星冲日可以简单理解为太阳、火星和地球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太阳和火星位于地球的两侧。每当火星冲日现象出现时,太阳下山,火星升起;太阳升起,火星下山。所以,有整个晚上的时间来观测火星。
开普勒以某个火星冲日开始计算,等过一个火星年时,再计算地球的新位置,这样就可以计算地球的相对位置了。只是这样计算需要很多年的数据(平均1.8个地球年计算一次),好在第谷已经为开普勒扫清了障碍。
在图5-2中,计算出∠E1SM和∠SE1M的值,则可确定E1的相对位置。同理,也可以求出En的相对位置,如此便可得出地球的轨道。如法炮制,便可计算出火星的轨道。
图5-2
道理很简单,过程很复杂,结果让人意外。无论是火星绕日还是地球绕日,它们的轨道都是椭圆而非正圆。公元1609年,开普勒得出他的第一个结论: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圆周运动,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两个焦点中的一个上。这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椭圆定律。
这样看来,行星运动轨道不仅不是正圆形,速度也不是匀速的。继日心说之后,这再一次让人对上帝感到失望,因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圆作为一个完美形态已经深深地烙在人们心里了。
估计开普勒也颇为失望,他继续计算,试图进一步找出行星的运动规律,开始也可能是为了寻找匀角速度的证据。此后不久,开普勒通过计算得出第二条定律: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和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见图5-3)。这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图5-3
开普勒能轻松地用几何方法计算出图中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只是不知道他能否计算出笃信地心说的人们心里的阴影面积。不过开普勒对此十分开心,因为面积相等稍稍能够让人们对上帝的完美留一点信心。
理论是空前的,也足以让开普勒本人扬名立万,可惜学术上的成功并没解决开普勒生活上的困境。第谷死后,开普勒虽然被他在生前推荐为德国的皇家数学家,但是工资几乎只是第谷的一半,而且皇帝鲁道夫二世还是时不时地拖欠。尽管如此,开普勒从未终止过科学研究,同时他也写了很多占星术之类的书。这不是因为开普勒闲得无聊,而是因为科学家也要吃饭。开普勒本人也形容占星术“就像子女,如果不为天文学母亲挣一口面包,那母亲就要挨饿了”。只是这饱一餐饥一餐的日子就没好过。
两年后(1611年),开普勒的日子更加难熬。当时皇帝鲁道夫二世被其弟弟逼迫退位,开普勒结束了皇家数学家的生涯,前往奥地利的一所大学任教。开普勒的生活、地位都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张空如白条的工资单。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第二年,开普勒的夫人去世了,他又娶了一位贫家女子。两任妻子共生了12个孩子,但很多都夭折了。161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开普勒离开奥地利,辗转前往意大利的一所大学任教。战争总是让尊师重教成为一句空话。
在艰难世道中,开普勒依然伏案工作,研究不同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当时欧洲人爱喝红酒,红酒生意非常好做,酒商们一直都为无法直接测量一个木桶装了多少红酒而苦恼。开普勒又一次发挥他的数学特长,巧妙地用一个带刻度的尺子从木桶中间的小孔插进去,轻松计算出木桶的容积。
木桶也是椭圆形(木桶两端是平的,中间是椭圆形),不知道这样的测量是否给了开普勒灵感和启发,他竟然在天文学上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将其用公式表达出来。后人常把这个公式视为近代物理学的开端。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T)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R的立方成比例:
1619年出版的《宇宙谐和论》描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谐和定律。谐和,和谐,是谁让宇宙这么和谐呢?此时开普勒正好看到英国的宫廷御医吉尔伯特写的《论磁》一书,他发现磁力与这种星体间的作用力有几分相似,都不需要接触就可以产生效果,所以他认为太阳发出的某种“磁力”驱使行星绕其转动,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动力学上解释天体运动,也为后来人指明了一个方向:有问题好好思考,别动不动就把责任推到上帝头上。
开普勒如蝴蝶穿花般地解决了天体的问题,但对生活的问题依旧无能为力。由于为老师第谷申辩(当时有人称第谷学说为异端学说),开普勒得罪了教会。教会将他的书列为禁书,而且还有组织地对他本人和他的住所进行攻击,扬言要处决他。幸好,开普勒再次被任命为德国的皇家数学家,得以躲过此劫,然而他终究躲不过没有薪水的劫难。金钱就像是一位躲着他的老朋友。1630年11月初,在数月没有与“老朋友”碰面的情况下,开普勒打算亲自上门拜望。不幸的是,他还没有见到这位“老朋友”便抱病不起。11月15日,开普勒在一家客栈里去世,身上仅剩7分尼(德国货币,相当于现在的几块钱)。开普勒被葬在德国的一所教堂里,可惜在一场战争过后,他的墓碑都找不到了。
墓碑虽然找不到了,但开普勒依然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开普勒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是骄傲的、光辉灿烂的。他说道:“我沉湎在神圣的狂喜之中。我的书已经完稿,它不被我的同时代人读到就会被我的子孙后代读到,然而这些都是无所谓的事。它也许需要足足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正如上帝等了6000年(据说是从诺亚方舟时期开始算起的)才有一个人理解他的作品。”
实际上,远不需要那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