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互联网+下的健康医疗产业革命
- 许利群
- 1611字
- 2020-06-26 03:21:42
致谢
从2015年3月开始本书的提纲酝酿到2016年3月全部初稿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历时一年多,在十分繁忙的研发工作、国内外参会交流和其他义务社会服务承诺之外,我的剩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在这个事无巨细的项目中:梳理过去5年多带领研究院技术团队在这个领域的思考、规划和辛勤耕耘,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读大量国内外最新发展的相关动态报告、专业书籍、学术论文;逐字逐句地写作和再三斟酌修改、甚至返工等。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我的团队和同事们的大力协助和热心支持,这本书的完成可能还是遥遥无期。
首先,我要十分感谢中国移动研究院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研究中心现在以及过去的同事们,本书的很多思想和素材都来自于这几年我们共同参与的多个重大研究和应用课题的成果,感谢大家一同走过的岁月、始终如一的努力、勤奋学习、敢于进取和富有成效的创造性工作。以下同事参与了部分内容初稿的撰写或提供了原始研究报告,对他们前期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在此一并深表致谢。按章节出现的先后:吴娜(第1、9章);寿文卉(第2~5章,8、10、11章);张卓然(第4、5章);王义(第4章);常耀斌、郭义华、程龙龙、于路(第6章);张志鹏、姚振杰、常耀斌、程龙龙、李文海(第7章);此外,姚振杰、吴寒潇、高飞、徐青青、李娜、王博等为本书的相关章节提供了部分研究报告素材。李连源、信伦等也为本书讨论的相关工作做出了贡献。需要说明的是,对本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和问题,我将一概负责。
我还要衷心感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尤其是集团公司李正茂副总裁,集团技术部总经理兼研究院院长王晓云,研究院前任院长黄晓庆,党委书记张永平等,对我在2010年加入中国移动以来所直接给予的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使我和我的团队在这个新兴业务领域不断收获,为集团公司开拓、探索健康医疗这一新的数字业务和跨界应用合作。其他需要感谢的领导和同事们还包括: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黄宇红、魏晨光等。
特别感谢的是相关医学和临床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教授们,通过与他们的密切合作和深度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新的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模式以及临床医学及实践方面的知识、见解和思考,获益匪浅。他们包括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心外科教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睡眠医学专家、空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前副院长高和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眼科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何氏医学院、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教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影像和介入专家赵世华教授;脊椎外科专家、湘雅医院副院长胡建中教授;慈铭健康体检集团董事长胡波;Prof. Gari Clifford of Emory University & Georgia Tech;Prof. David Clifton of Oxford University;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林青主任;昆山杜克大学阎丽静教授等。
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尽职尽责的项目经理,这本书的写作也不例外。我要感谢我的研究助理寿文卉,她的勤勉、好学、善于组织协调及快速响应的品质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
同样需要真诚感谢的是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兼《电信技术》杂志总编梁海滨,正是在早先的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中,他及时提出了请我撰写一本关于这个题材书籍的设想。自那以后,自始至终,他都对完成的每一章节从专业出版和发行的角度及时提出建设性的评论和修改建议,对本书的质量提高和可读性增强有很大帮助,与此同时,他还不时“骚扰”提醒我每章内容应该完成的时限,“害得”我总要加班加点,一再提升写作本书的优先权。很显然,如果没有梁总编的执着和坚持,这本书现在也仍然在难产之中。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妻子若红和一双儿女健雄、健英,感谢他们对我远离家庭回国工作的支持,他们的理解、付出和忍耐,在过去一年离多聚少的日子里,我也经常为了这本书的写作没能花更多时间陪伴他们,因而深感歉意。但愿这本书的出版能给他们带来些许慰藉。
许利群
2016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