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也是“硬实力”【1】

“语言是软实力”的命题已有共识,而“语言是硬实力”的提法过去还不多见。“软实力”涉及文化和精神层面,“硬实力”则涉及经济和物质层面。本题主旨就是呼吁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在语言规划中考虑语言经济问题,在经济规划中自觉促进语言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红利。

一 语言是资源

语言是一个多棱体,从不同的角度,给它不同的光线,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景观之一:语言是问题

一百多年来,我国的语言规划主要是为了解决语言问题。语言问题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1.交际障碍的问题,这是最大的语言问题。由于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分歧,民族与国家的交际不畅通。全世界有6000种到7000种语言,世界范围的交际产生问题更多。一百多年来,我国的语言规划,主要解决的就是语言沟通问题。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演进中选择了主体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为了国际的沟通,我们学习外语,通过外语来和世界交际;当然世界人民也学习汉语和其他中华语言,通过学习中华语言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沟通。

2.语言沟通的成本问题。语言沟通是有成本的,有时候成本还很高,学习普通话,学习另外一种语言,都要付出成本。

3.语言压力。在促进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些语言强大起来,使用的空间比较大;有一些语言和方言的空间慢慢萎缩,甚至出现濒危。这可能会给说这些语言或方言的人带来文化压力。这种压力也是语言问题。

解决语言问题,仍是国家当今的重要语言文字工作,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景观之二:语言是权利

语言权利是公民的重要权利。现在,公民的维权意识在增强,维护语言权利的意识也在增强。比如说政府用什么语言发布信息,电台、电视台用什么样的语言播音,大众服务领域用什么样的语言向公众提供服务,都涉及公民的语言权利。有时候为语言权利问题会产生些小摩擦,有时候会出现大问题,比如广州亚运会筹备之时,有人提议增加点普通话播音,就在广州产生了比较大的问题。

不仅公民有语言权利,社会也有语言权利,比如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问题,就属于社会语言权利问题。当前,对语言权利的学术研究还很不够,如何维护语言权利将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

景观之三:语言是资源

语言资源的理念这些年广受关注,广为传播,成为国家制定语言政策的重要理念之一。语言资源大致包括三类:

1.自然语言资源。我国的自然语言资源分三类:第一类是汉语及其方言,也包括汉字(简体字和繁体字);第二类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第三类是外国语言文字。

外语也是我们的语言资源,这是必须强调的。外语产自外国,但绝非外我之物。外语能力是个人的重要的语言能力,也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们的国家利益已经越出了国界。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存在着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理由成为我们国家应当掌握的语言。但目前连涉及我国资源命脉的很多外国语言都没有掌握。比如中国从安哥拉进口大量的石油,但对安哥拉的语言状况并不熟悉;中印边界是重要的战略地区,青藏铁路正在向中印边界延伸,但掌握中印边界一带语言的人才少之又少;最近我国和缅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利于我们建立能源进口的新通道,但是我国没有多少人懂缅甸的语言。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外国语言文字看作国家的语言资源,充分地开发它,利用它。

2.衍生语言资源。这是指对自然语言进行研究和加工处理而形成的语言资源,包括语言知识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此类资源主要是语言知识、语言产品和语言技术。语言知识是语言资源,比如说教科书和辞典等。语言产品,比如手机、网络词典、书法艺术品等等。语言技术是很重要的语言资源。中国的高新产业能有今天的水平,得力于中国现代语言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语言技术,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网民和手机用户,不可能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走在前列。

3.公民的语言能力。要把自然语言资源和衍生语言资源用起来,关键因素就是人。必须把公民语言能力纳入语言资源的范畴中。公民的语言能力首先是自然语言能力,如果公民没有自然语言能力的话,民族语言就不可能传承,外语就不可能有人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公民的语言能力究竟是高,还是低,意见分歧。有人说现在公民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是一个文盲成堆的国家,现在文盲基本上扫除了,大家都能读书看报了,公民语言能力不是提高了吗?有人说现在公民的语言能力降低了,而且低得不像样子,学生都不会写字了。过去,学校的工友写字都像模像样,现在连资深文化单位送出的锦旗上都有错别字,把“捍”写成“撼”。看来公民语言能力是高还是低,需要有一个比较标准。从全民的范围看,应该承认1949年以来我国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文盲减少了,大家的语言水平总体上是提高了。但是精英分子的文化水平就可能不如过去了,一般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语言文字传统、必须掌握的语言能力可能就降低了。如何提高公民的语言能力,已经成为当今议论和思考的大问题。

大家知道,过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来根据形势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逐渐发展为语言工作的法制化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简称“四化”。将提高公民的语言能力列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显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当然,讨论公民的语言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认字多少、字写得美观与否、背了多少诗词古文这些层面上,还必须考虑语种能力和现代语言技术的应用能力。要研究公民应该掌握几种语言,每一种语言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还要研究公民应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现代语言技术,比如键盘输入、收发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等。

公民的语言能力加合起来,就是国家的语言能力。有人认为,“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不好理解,建议叫“国家语言实力”。我认为,“实力”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力”是对外而言的,有炫耀和示强的意味;“能力”是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不存在炫耀的意思,只是一种自我要求。因此,我觉得“国家语言实力”不如“国家语言能力”妥当。所谓国家语言能力,就是国家处理海内外各种事务时能否得到及时的、合适的语言支援。比如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那么多救援队上去了,但因语言问题而不能顺利跟当地灾民沟通。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减灾防灾,我们做了很多预案,就是没做语言沟通方面的预案。救灾队员、心理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在奔赴灾区时不能拿到一本合用的语言词典或者语言手册,把救灾迫切需要的用语用灾区方言或民族语言表示出来,比如“腿压折了”“脑袋撞破了”“感冒了”“用什么药”该怎么说,等等。除了救灾之外,还有反恐、维和等活动,都需要语言支援。这些语言支援,显然涉及公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

二 语言是经济资源

资源是可利用、有价值,能产生效益的。语言有什么使用价值,能产生什么效益?

1.语言是语言的资源。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语言,如果没有语言,语言学工作者就失业了,所以它首先是语言的资源,这在学界应是共识,不需赘述。

2.语言是文化的资源。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汉文化来说,它深深扎根在汉语汉字里。一个字、一个词往往就牵动民族之心。因为汉语汉字绝对不仅仅是符号,中华文化离开了汉语汉字,就无处扎根。那么进一步问,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不是我们的文化资源?肯定是。中华文化有很多是保存在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里,特别是口语文化。从文化的载体形式可以把文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物文化,包括建筑、服饰、雕塑以及地下出土的文物等等;第二类是文献文化,这是由浩如烟海的文献所保存的文化;第三类是依赖口语所保存的文化。我国历来重视文献文化和实物文化,比较忽视口语文化,而其实口语文化更古老、最丰富,也最不容易保存。随着方言的流逝,随着民族语言的流逝,这些文化就永远消逝了。国家语委正在建设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是要用现代语言技术保存现实的语言面貌及口语文化。

3.语言是经济的资源。语言不仅具有工具属性(交际工具)和文化属性,而且还具有经济属性。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凸现了语言的经济属性。信息化程度发展越高,越能体现语言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把语言知识及其应用,已经变为工业标准,变为语言技术产品,形成了各种专利,比如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标准,各种语言知识库,计算机字库,各种键盘输入法,各种处理语言文字的软件等等。专利能够换取红利,比如通过手机数字键盘输入中文,相关的技术专利在外国人手中,我们每消费一台具有中文输入功能的手机,就要交给国外手机厂商几美元的专利。当能够赚取“语言红利”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形成一定的规模,“语言经济”作为一个术语便应运而生。“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在孕育产生的过程中,在国际上有十年左右的历史,我国的山东大学已经建立了语言经济学的博士点,召开过语言经济学的学术会议。

语言问题的解决,语言权利的维护,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都需要成本投入,有经济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维护语言权利,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也能产出效益,其中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也有经济问题。看来,语言与经济是有关系的,“语言经济”的概念是成立的。

三 语言产业

语言的经济活动,需要语言产业的支撑。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主要操作对象,主要利用语言赚取红利的产业。

(一)语言产业的业态

2008年12月,在国家语委指导下,商务印书馆成立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2010年9月,北京市语委建立了“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根据该中心的研究,语言产业大致包括如下业态:

1.语言教育和语言测试。这是很大的语言产业,“新东方”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学外语、考托福都需要付出真金白银,语言教育、语言考试等,是最为传统的语言产业。

2.语言翻译。语言翻译是蓬勃发展的语言产业。我国语言翻译的规模巨大,在世界语言翻译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3.语言出版。哪一些出版属于语言出版,目前还较难界定,但辞书肯定是语言出版物。一本好的辞书,可以为出版社带来巨大收益。亚马逊公司宣称,从今年4月份开始,该公司电子书籍的出版已经超过了纸质图书,比例是 105100。电纸书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的出版业、特别是教材出版商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可以想象未来三五年,学生再也不需要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了,全部教材、教辅都装进一部电纸书里。做好与电纸书相关的语言文字工作,成了国家语委当前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希望同有志于做电纸书的企业,一起制定教育领域电纸书的语言文字标准。当然,卫生健康标准对使用电纸书的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不可忽视。

4.语言艺术。如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书法、相声、影视话剧、播音主持等语言艺术,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都能够形成产业。

5.语言康复。聋哑人、老年痴呆症患者、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以及唇裂、声带术后患者等,都需要语言能力康复,这方面的需求是巨大的。

6.语言创意。广告策划、商标设计是最重要的语言创意,一个好的广告主要在于文案,文案创作在广告业里占有很大比重。还有其他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创意产业,比如台湾的王心如女士,将古汉字与珠宝设计结合起来,做得非常漂亮,使原来的珠宝增值很多,伴随着珠宝传播汉字文化。

7.语言工程。计算机语言处理,离不开各种语言工程。百度、谷歌、搜狗的搜索引擎,北大方正的字库等都是语言工程,其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

8.语言会展。把语言产品、语言技术拿来做博览会,国际上早有先例,可惜我国还没有起步。我们是把很多语言产品、语言软件,放到别的博览会里去了。语言会展也是一种语言产业。

以上八个方面,还只是举例性质的。到底语言产业有多少业态,尚需深入研究。

(二)语言的经济贡献度

语言产业的产值有多少?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数据。瑞士经济学家弗朗斯瓦·格林(François Grin)最近指出,语言在瑞士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度是10%。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山地语四种语言,瑞士公民一般都能够掌握三种语言,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需要掌握四种语言。瑞士还是联合国、欧盟以及很多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有许多语言资源可以利用。瑞士经济的发展,语言在里面占了很大的比重。10%的说法可靠与否,由经济学家去判断,但是瑞士的经济发展跟它丰富的语言资源巨大有关系。

在我国,语言对经济的贡献度是多少?现在还无人计算。当然语言经济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的语言经济可能比较少。语言的特点是具有弥散性,它产生的经济效益渗透在各行各业,因此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时候没有专门计算语言的贡献。因为语言经济不好计算,需要经济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语言觉悟”达到一定高度,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才有可能建立语言经济学。

四 语言与职业

有产业就有职业,有语言产业就有语言职业。语言跟职业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一)语言职业;(二)职业中的语言;(三)语言能力与国民收入。

(一)语言职业

语言职业还是一个较为生疏的概念,其内涵其外延也都需要在研究中界定。但就感觉而言,下列人员从事的应当是语言职业:计算机速录师、翻译(笔译、口译)、语言工程师、播音员、讲解员、话务员、语言教师、辞书编撰者、书法家、语言类节目演员、配音演员、语言代码设计者(比如说盲文、聋哑手语、电报、旗语、灯语、密码等的设计者)等。语言职业当然需要别的因素介入——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别的因素介入——重要的是,语言在职业要素中占多大比重时,才能够成为语言职业,这需要经济学的界定。


(二)职业中的语言

绝大多数职业都需要语言能力,没有语言能力的介入,许多职业的职工素质就不能达标。对于语言能力,如果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需要可能少一些,那么语言能力在第三产业中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京大学李现乐的博士学位论文《语言服务和服务语言——语言经济视角下的语言应用研究》,用不少篇幅讨论语言消费问题,发现语言在一些职业中作用十分巨大。

就当前我们的感性认识来说,需要较强语言能力的职业有很多,例如:

1.导购、导游、导医等“导××”的职业。广州大学屈哨兵先生,对语言服务颇有研究,他曾经讨论过“导”字号职业的语言能力问题。

2.医生和律师,需要较强的语言能力。英国李嵬教授告诉笔者,在英国,有两个专业的学生要用较多时间学习应用语言学,一是医学院,二是法学院。医生看病、告诉病人医嘱,需要很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做律师或是法官,更是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

3.广告文案创作人、新闻发言人、教师、作家、记者、编辑、文秘、话剧演员等等,语言在他们职业生涯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4.公务员。公务员是执行公务的,公务的执行需要较好的语言能力。可以观察一下,凡是优秀的干部,语言能力一般都比较好。国家公务员考试,现在已经比较重视语言能力方面的检测。

现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也都注意考察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甚至比专业能力更管用。深圳的童山东先生,是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他多次到人才招聘市场进行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分析,发现对应聘者的语言能力要求是第一位的。

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甚至也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人才构成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这个迈进过程中,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容忽视的。

据我了解,上海市等地语委多年来一直帮助公安、司法、旅游、商务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提升普通话水平,提高语言能力。应当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语言能力需求,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各自的语言能力标准,使之成为各自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成为挑选新职工的一个入门条件。如果语委能够帮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把这项工作做好了,语言文字工作就会得到社会的支持,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也会有很大提高。语言是不是生产力?这个问题曾经引发过争论,这里我无意也不必介入这一争论。但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出这个结论:语言是硬实力。

(三)语言能力与国民收入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语言能力和收入成正相关。会两种语言的人比会一种语言的人收入要高,找工作要容易。如果再会计算机编程,就业就更有优势。

语言经济学最初就是从研究语言与收入的关系方面起步的,多年来也一直是语言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比如: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对移民的外语能力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少数族裔使用多数族裔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为其带来经济上的好处;跨国公司在劳动力属地的语言政策;发展中国家外文翻译工作的经济效益,等等。我国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广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些学者,也在关心语言能力与收入的关系、语言服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等。


五 结束语

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景观。“语言经济”提供语言规划的一个新视角。从经济学这个视角看语言规划,至少给我们三个启示:

(一)要充分认识到语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适时制订和出台振兴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的行动计划,促进语言产业各业态的健康发展。

(二)应当全面树立语言规划的经济学意识,做好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比如推广普通话,给国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果国家没有推广普通话,在印刷、广播、教育、科技等领域使用数以百计的语言和方言,那将会付出多大的成本!所以,推广普通话的经济效益,是无法用数字表示的。

(三)应当进一步树立语言资源意识。语言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要善待我们的语言资源,善待汉民族共同语,善待各民族的语言,也要善待汉语方言。要善待语言学人才和语言人才,努力提升公民的语言能力,提升国家的语言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薄守生 2008 《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第2期。

蔡 辉 2009 《语言经济学:发展与回顾》,《外语研究》第4期。

陈章太 2009 《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郭友旭 2010 《语言权利的法理》,云南大学出版社。

江桂英 2010 《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

李现乐 2010 《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经济问题》第9期。

李现乐 2011 《语言服务与服务语言——语言经济视角下的语言应用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宇明 2008 《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宇明 2010a 《中国语言规划论》,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0b 《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商务印书馆。

林 勇、宋金芳 2004 《语言经济学评述》,《经济学动态》第3期。

刘国辉、张卫国 2009 《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2009(首届)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综述》,[EB/OL].http://weiguozhang.blog.sohu.com/138597516.html,2010-04-07/2010-05-12。

刘建达 1989 《试论语言中的经济现象》,《山东外语教学》第3期。

鲁宾斯坦 2004 《经济学和语言》,钱勇、周翼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骆裴娅 2009 《经济语言学视域下的广告语言》,《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马慈君 2010 《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宁继鸣 2006 《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屈哨兵 2007 《语言服务研究论纲》,《江汉大学学报》第6期。

宋金芳、林 勇 2004 《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汪丁丁 2001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王世凯 2010 《略论我国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王振顶 2009 《汉语国际传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6期。

徐大明 2010 《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许其潮 1999 《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外国语》第4期。

杨依山 2007 《语言经济学理论框架初探》,《山东社会科学》第10期。

袁俏玲 2007 《英语语言消费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

张卫国、刘国辉、陈屹立 2007 《语言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7期。

张卫国 2008 《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 忻 2008 《语言的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原载《华中师大学报》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

全文转载


【1】 本文根据作者在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2011年年会的讲话速记稿整理。2011年5月24日,作者也曾以此为题在山东大学做过学术报告。贺宏志先生曾经为本文提供过一些数据,作者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