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辞书的重大影响

辞书是特殊的读物。一般读物供人系统阅读,但辞书主要功能是“备查”。要发挥备查功能,就不仅要有备查内容,还要提供对内容的检索;内容系统和检索系统,构成辞书的两个基础系统。供人系统阅读的一般读物,重视内容系统,检索则较为简略,多是通过目录发挥检索作用,顶多再在书后附上术语索引、人名索引之类,这显然与辞书有别。

一部辞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围绕着处理检索系统和内容系统逐步展开的。过去,书斋(包括图书馆、教室、办公室)是信息的主要扩散源,纸质辞书置于书斋,便基本可以满足文化精英的查阅需求。但是当人类进入因特网时代之后,辞书的查阅需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同时信息技术也为辞书的发展提供了划时代的机遇。研究信息技术对辞书带来的和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是促进辞书事业发展的必备之课。

本文探讨信息技术对辞书检索和辞书内容这两个基本系统所发生的影响,展望因特网对辞书发展的意义,以唤起辞书界对信息技术的高度关注,促进辞书业的信息化步伐。


一 信息技术带来极大的检索便利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辞书形态发生根本改变,赋予辞书前所未有的检索功能,从而可使辞书常在手头,辞书检索近乎随心所欲。

(一)辞书常在手头

信息技术对辞书发展最为直观的影响,是能够使辞书常在手头,不必时时回到书斋里去查阅。信息技术与辞书结合,产生了电子辞书这种新的辞书样式。电子辞书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光盘辞书、袖珍电子辞书(即微型芯片电子辞书,俗称“掌上电子词典”)和网络辞书(Online Dictionary)等具有多种类别的电子辞书家族。电子辞书家族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比纸质辞书携带方便。光盘辞书和袖珍电子辞书,比纸质辞书体积小,重量轻,携带起来异常方便。电子辞书还可以用软件或硬件的方式嵌加到其他电器中,随时待用。网络辞书,根本就不需要携带,只要上网即可查询。特别是手机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因特网的重要终端,因特网具有了移动性和随身性,人们可以把电子辞书装进手机,也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查询网络辞书。信息技术可以做到“辞书常在手头”。

(二)检索随心所欲

信息技术可为电子辞书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就检索方式来说,可以通过键盘、手写、触屏、语音等进行检索;就检索使用的语言单位来说,可以利用字、词语、句子等不同级次的语言单位进行检索;就检索项目的多寡来说,可以进行单一检索和复合检索;就检索精度来说,可以进行精确检索和模糊检索。理论上讲,电子辞书可以用人们能够想到的任何方式进行检索。

纸质辞书的检索技术,自古至今也在不断发展,但怎么发展都是有限的。拼音文字的纸质辞书,多用字母顺序进行检索。汉语的纸质辞书,现在常见的有音序检索和字形检索,字形检索可以通过部首、笔画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其他编码方式(如四角号码)进行。这些检索方式与电子辞书的检索方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不同的人由于接受教育的不同,使用辞书的经历不同,常常形成不同的辞书检索习惯。电子辞书已有的和可能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彩的检索方式,可以适应不同人的检索习惯,可以满足不同的检索需求,可以提高检索的效率和精准度,使检索达到“随心所欲”。

辞书常在手头,检索随心所欲,这是辞书检索的理想状态,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这一理想。

二 辞书就是人类的知识库

仔细推敲起来,辞书编纂者的工作就是把握民族语感【1】、梳理人类知识。民族语感细腻微妙,人类知识博大精深,以卡片为主要工作手段的辞书编纂者,纵是有历史的丰厚积累和个人的丰富经验,有编纂团队相互之间巧妙的分工合作,但要把民族语感准确地物化进辞书,把人类的知识科学地编织进辞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这些方面切实有效地帮助编纂者,有望使辞书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一)三大法宝

信息技术可以为辞书编纂者提供“三大法宝”。法宝之一是功能强大的知识库。编纂者借助知识库可以大大提高梳理人类知识的能力,编辑能量能够得到超常发挥,从而使辞书的条目更丰富,条目和义项的排列更合理,释义更精准。

法宝之二是足以体现民族语感的语料库。编纂者借助语料库可以更好地把握民族语感,从而保障条目及条目的义项更为理想,释义语言和例句选择更为贴切。

法宝之三是系列的“助编软件”。编纂者在这套软件的帮助下,可以使辞书的编写体例更加规范一致,编纂更快捷,修订更方便。

信息技术为编纂者提供的这三大法宝,可以显著提高辞书的内容质量。

(二)多媒体的功力

传统辞书基本上是单媒体的,即使在文字中加上一些插图、照片,那也是辅助性质的,静态的。信息技术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辞书内容。多媒体的最大贡献,是使辞书的不同内容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方式。用文字表现最适宜的就用文字;描摹声音的,如天籁之声、禽兽鸟虫的鸣叫、语音、音乐等等,可以用音频;描写事物、事件的可以用图示、照片、摄像等视频。多媒体使辞书由静态变为动态,使辞书更加逼真生动,同时也减少了只用文字释义的笨拙。

多媒体不仅使辞书的“释义”“举例”获得了超文本的巨大进展,而且由于使辞书具有可读、可听、可视的功能,也就拓宽了辞书的使用空间,扩大了使用辞书的人群。人们在从事其他活动时,比如开车、做饭的时候,也有可能使用辞书;盲人、聋人、手指病残者,也有可能利用健康人的辞书,比如盲人和手指病残者可以通过声音检索辞书,聋人和手指病残者可以通过视频或文字查阅辞书。

(三)及时更新

辞书的内容有些可以长时不变,有些则需要及时更新,比如新产生的词语、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出现的新事物、新事态、新观念等等,辞书就需要及时反映。纸质辞书更新周期漫长,更新成本昂贵,信息技术则为辞书更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首先是辞书编纂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及时把握各种新情况。不断更新的功能强大的知识库,能够帮助辞书编纂者不断更新知识,及时了解各种新事物、新事态和新观念,择其善者而入典;不断更新的各种语料库,能够帮助辞书编纂者及时捕捉各种新的语言现象,选其妥者而入书。

辞书编纂者及时把握各种新情况,辞书内容的及时更新便具有了可能性。而信息技术可以使辞书的改版升级变得十分便捷,更新成本远低于纸质辞书。特别是网络辞书,其更新操作就是用新文本替换旧文本,用户更新的成本就是信息下载的成本,更为低廉。信息技术使辞书的及时更新具有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辞书内容陈旧的问题可望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得到根本解决。

(四)超级集成

由于信息技术为电子辞书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辞书的容量基本上成为不需考虑的因素,现代辞书可以将所有的工具书汇聚起来,实现超级集成。例如微软公司的Bookshelf(2000年版),整合了《美国传统词典》(第3版)、《微软出版社计算机与互联网词典》《原创罗杰英语词汇和短语分类词典》《Encarta案头百科全书》《哥伦比亚引语词典》《世界地图集》《Encarta 2000新世界年鉴》《Encarta 2000世界时间长廊》《Encarta 文体及其应用手册》等多媒体的工具书,而且还有“网络连接”,这显然已经是座微型图书馆了。【2】

微软公司的Bookshelf是信息时代辞书的雏形。理论上说,信息技术可以将人类的所有文献积聚起来。辞书的大整合大集成,理论上说就会变成人类的大知识库。如此一来,辞书的功能就会发生革命性变化,不再仅仅是“备查”,而且也会具有阅读学习功能,具有“知识发掘”功能,从而与知识的获取与创造发生了直接关系。在超级集成的条件下,辞书不再仅是贮存已有的知识,还能够创造新知识。

三 因特网与辞书的发展

因特网是人类20世纪最为重要的发明,它把人类的知识和智慧网络起来,带来信息快捷而高度的积聚,带来人类知识的快速检索应用,推进人类整体智慧的加速度提升。因特网给予辞书的影响,不仅仅是把辞书放在网上,不仅仅是建立辞书网站,不仅仅是使辞书的使用和更新更为方便,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一)网络互动

因特网对辞书发展最具意义的影响,首先应该是“网络互动”。常见的网络互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征求网民意见

辞书编纂者(或是网络内容提供商),出于完善辞书的目的,将编写好的辞书或是词条放在网上,边供网民参考试用,边征求意见。网民可以对辞书或词条进行简要评价,或是提出各种具体建议,也可以进行补充、修正。

2. 组织网民编典

辞书编纂者(或是网络内容提供商),在网络上提出编写意向,让网民提供词条、释义、句例等等。然后对收集到的网络成果整理完善,形成辞书。

3. 网上援答

网民遇到疑难问题,便到网上求援。网民的求援常能得到其他网民(包括相关专家)的及时回应。这种援答结果还常“链条式滚动”,得到不断补充。这样援答项目常存网上,就变成了网络共享的集体成果。

传统辞书的编写过程中,编纂者也常在一定范围内听取意见,或是回答读者来信,进行编者与读者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属于“学术民主”“读者服务”的范畴,能够增加辞书与读者的联系,但不会影响辞书的固有属性,不涉及编者和读者的身份。

网络互动则不然。它打破了传统辞书的知识运动的单向性,读者(网民)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辞书编纂的参与者,甚至是词典条目的提出者。编者由知识的输出者也兼而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接受网民的评价建议,接受网民对内容的补充修改,甚至是接受网民提供的条目和条目解释。

这种知识运动方向的变化,可能带来编者和读者身份的变化。在第一种互动中,如果网民对辞书补充、修正的内容达到较大比例,辞书或词条的知识产权就可能发生变化,不应为辞书编纂者(或是网络内容提供商)所独有。其他两种互动方式产生的成果,分不出编者和读者,应该看作网民共创的网络公共产品,为网民共用和共有。在这种公共产品形成的过程中,当然需要辞书编纂者对网络成果及时整理,增加其知识的信度,实现其表述上的规范性。这也许会成为辞书编纂者未来的主要工作。

网络互动的意义,还在于读者(网民)的疑难有望得到及时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靠专家,不仅靠已有的文献成果,而且还可以利用没有表现为文献的网民智慧。及时解决疑难正是辞书的社会功能,也是辞书之所以存在的理据。

(二)因特网的魅力

网络互动只是因特网的辞书功效之一,因特网的魅力还在于它本身就是个巨量知识库。因特网不仅拥有巨量信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增添,无限累积。理论上说,凡是人类拥有的知识,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寻找得到;凡是常人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利用因特网来解答。这也正是辞书的梦想。因特网存在的问题,是信息繁多芜杂,信息质量不如精心编纂的辞书。怎样有效利用因特网的信息,是未来辞书学家必须思考的事情。

有效利用因特网的信息,首要问题是妥善处理因特网资源的知识产权。其次,是辞书编纂者如何利用因特网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粹化,去其芜杂,增加信度。其三,是如何将整理粹化的成果,方便地提供给读者(网民)。这些问题如果得到了充分思考和有效解决,辞书(也许将来不用这个名称)便会永远与因特网同步成长。

四 结语

辞书的发展,一直是要解决“何人查、查什么、何地查、何时查、以何种方式查”等问题,理想的辞书应当达到这样的水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回答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查询的任何问题。网络辞书,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与利用,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这一辞书理想。

从《尔雅》和《说文解字》的问世算起,中国辞书已经走了两千多年的路程。【3】在信息时代到来的时期,在辞书面临天翻地覆变化的时期,辞书学界应先知春江水温,尽快逾越传统的编纂、出版阶段,不仅为纸质辞书换上电子服装,而且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语料库,开发助编软件;要研究网络运行特点,预测辞书发展方向,唯陈务去,唯新务兴,为中国的辞书事业乃至人类的辞书事业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程 荣 1997 《词典工作的科学化期待理想的计算机软件》,《辞书研究》第5期。

胡奇光、方环海 2004 《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昌宁、李涓子 2002 《语料库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金丽萍 2001 《试析电子版百科全书能否取代印刷版百科全书》,《辞书研究》第3期。

李宇明 2006 《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语文研究》第3期(百期纪念专刊)。

林申清 1997 《电子辞书的功能开发与利用》,《辞书研究》第5期。

刘奇惕 2005 《汉语网络工具书的现状与前景》,《辞书研究》第4期。

罗 怡 2000 《21世纪的微型图书馆——微软Bookshelf 2000年版评介》,《辞书研究》第6期。

马功兰 2001 《电子辞书散论》,《辞书研究》第4期。

麦志强 1994 《多媒体技术与辞书编纂》,《双语词典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钱厚生 2002 《语料库建设与词典编纂》,《辞书研究》第1期。

孙 辉、叶 敢 1999 《关于建立网络化英汉语料库系统的设想》,《辞书研究》第2期。

王馥芳、罗敏莉 2004 《语料库词典学的兴起与发展》,《辞书研究》第5期。

王 惠、李康年 2004 《大型词典编纂的计算机辅助开发与管理系统》,《辞书研究》第2期。

王世伟 1996 《论现代信息技术对工具书的影响》,《辞书研究》第3期。

王小海 2001 《语料库对词典编纂的影响》,《辞书研究》第4期。

王永桦、尹祝玲 1998 《电子版英文百科全书的检索系统》,《辞书研究》第2期。

王渝丽 1998 《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的建立》,《辞书研究》第5期。

解建和 1997 《语料库与双语词典》,《辞书研究》第5期。

俞 剑 1996 《新词典新观念——关于网络词典的思考》,《辞书研究》第6期。

源可乐 2004 《词典的突破——谈谈光盘词典的特殊检索功能》,《辞书研究》第1期。

乐嘉民、亢世勇主编 2009 《辞书编纂现代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曾泰元 2005 《语料库与汉英词典编纂》,《辞书研究》第1期。

张国强 2001 《关于工具书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辞书研究》第3期。

章宜华、黄建华 1996 《电子词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辞书研究》第6期。

章宜华 2004 《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锦文 2001 《英语在线词典特点浅探》,《辞书研究》第5期。

张铁文 2004 《词典编纂的利器——互联网》,《辞书研究》第1期。

原载章宜华主编《学习词典与二语教学研究》(第一届词典学与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1】 双语辞典和多语辞典,还要把握两种或多种民族语言的语感。

【2】 见罗怡(2000)。

【3】 胡奇光、方环海(2004)认为,《尔雅》初稿成于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前言》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