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 朱崇先
- 1516字
- 2024-11-02 10:01:07
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语言和多文种的国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分别创制使用过30多种文字,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可谓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多彩,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掀起了大规模收集整理民族古籍文献和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潮,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领导机构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队伍,使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将其纳入到可持续性发展的专业化、正规化的运行轨道。总的说来,这项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奋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然而,以往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对民族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搜集收藏、修复保存等一些基础环节上,在深化整理研究方面略显不足。譬如: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索和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内容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成果出版物的规格、体例、质量等方面未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
随着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工作重点将转移到对民族古籍的评点、校注和翻译、研究上来。因此,既要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更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人才。为了配合新时期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不仅要提高现有古籍整理研究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更需要不断扩大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造就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熟练地掌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高新仪器设备的高端人才,以充实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队伍。与此同时,民族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在专业发展和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都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这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事业的发展。
鉴于我国民族古籍整理研究现状和发展需要,在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在专业发展和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此,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各民族古籍文献,并在描述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总体面貌方面突出多文种、多语种和不同地域等特点,尽可能做到30多个文种的古籍文献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体现,即便无文字民族的口传文史资料亦尽可能得到涉及,力求对我国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基本面貌,予以全面展示。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在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和归纳过程中,坚持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借鉴中国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传统文献学知识和相关学科(如:普通语言学以及词源学、文化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结合民族古籍文献的特点和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积极探索和建构本学科专业的理论体系。在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方面,本书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文献学研究论著的结构顺序,而是根据民族古籍文献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特殊需要,按照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篇章结构,以便读者逐步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民族古籍文献的基本面貌,以及整理研究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本书从开始构思到撰写,历时数载,于2009年完成初稿之后,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被批准后,严格按照专家的评审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但是有些理论问题尚属正在摸索和初步归纳总结阶段,似乎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实践中继续探索,并不断地加以提高和完善。现在姑且将其付梓,供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者和民族古籍文献爱好者,以及民族古籍文献专业的师生参考借鉴。希冀本书能够对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朱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