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语言学刊(2015年第1期)
- 南开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化学院
- 942字
- 2024-12-21 02:05:44
五 声调听感范畴边界的不同表现
5.1 稳态边界与动态边界
在进行以上分析的同时,我们发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上声这三组的听感分界与阴平-阳平、阴平-去声这两组的听感分界有一些不同的特征:阴平-阳平、阴平-去声组的听感边界在前字组与后字组基本一致,动程很小,边界位置较为稳定,我们称之为稳态边界;而上声调与其他声调之间的听觉感知分界在前字组和后字组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声调在前字组的听感范畴较后字组大20%至46%,由于其听感分界在前后字不同位置上动程较大我们称之为动态边界。
当位于前字位置时,无论与阴平、阳平或去声进行比较,上声调的听感范畴都是较占优势的,占调域的65%至78%;而位于后字位置时,上声调的听感范畴会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我们认为,动态边界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上声处于不同位置时会出现不同的变体,当位于边界位置时,上声除本调外,还存在着调值为214或213的曲折调的音位变体。因此,在后字位置的上声调本调的感知范围会有所缩小。
反向结合声学与听觉感知推论:低平调的标记性制约条件更强,当有后字参照音高时,上声调的低的特征容易被听者感知,因此上声调在前字位置的感知范畴占优势;而位于后字时,上声调处于边界位置,缺少了后字参照的帮助,低的特征难以被感知,于是处于边界位置的上声出现了“中音区尾音”,即音高由低点略升,“以对偶关系支撑上声低音特征”,即以尾音的高来为自身的低做参照(沈炯,1999:364),也就是说上声的214或213的曲折调实际是边界调的表现,是上声位于边界位置的变体。
5.2 调型区分与调阶区分
进一步对各调类组的分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阴平-上声前后字组之间的边界动程为46%,不但远远大于阴平-阳平组(4%)及阴平-去声组(8%),同时也大于阳平-上声组(38%)与去声-上声组(20%),其动态特征最为明显。
从区分类型上看,阴平-上声之间的区分与其他各组的区分有所不同:阴平-上声体现的是高平调与低平调在调阶上的分界,而其他各组均为两个调类在调型上的分界。由此可见,与调型区分相比,调阶区分边界的动态性更强。
综上所述,不同声调之间的范畴边界具有两种状态:稳态和动态。上声调与其他调类之间的范畴边界其动态性较强,这与上声调边界位置上的音位变体有关。此外,调型区分与调阶区分的范畴边界表现也存在差异,调阶区分的范畴边界比调型区分动态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