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者  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子三千年前的吟唱,余音延宕久久不息。那些历经大浪淘沙而留下的,都会在历史的沉淀中历久弥新:同时,当我们与之久别重逢时,又能从中感受到“温故知新”。这就是150年前沃尔特·白芝浩留给我们的《伦巴第街》这一经典经济学著作的价值。

沃尔特·白芝浩(1826—1877),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861年成为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的主编,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学人》历史上最伟大的主编。他在早年阅读了大量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早期的英国诗歌,创立和编辑了《全国评论》(National Review)和《双周评论》(Fortnightly Review),这些经历和积淀使他形成了简洁清晰、逻辑顺畅且机智风趣的文风。作为评论文章的作者。他一生的著述编为五本文集,分别是《英国宪制》(The English Constitution,1867)、《物理与政治》(Physics and Politics,1875)、《伦巴第街》(Lombard Street,1873)、《文学研究》(Literary Studies,1879)和《经济研究》(Economic Studies,1880)。其中,前三本为其生前出版。

我们所翻译的是1873年的《伦巴第街》初版。这本书由11篇评论文章所组成,是作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关于英国银行体系诸多重要思想的凝结。该著作主要论述了伦巴第街的产生、英国货币市场的运行模式、英国银行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英格兰银行、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和票据经纪商)以及单一银行储备体系的利弊等。以英格兰银行的货币发行、治理机制和准备金管理等为主线,作者在书中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一,关于英国货币市场及单一银行储备形成的分析。英国贸易的长足发展产生了对资金的巨大需求,而资金只有集中起来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伦巴第街就成了这一资金的蓄水池,逐渐形成了基于借贷资金的货币市场。为什么是伦巴第街呢?其关键就在于可流通银行券的发行。伦巴第街各银行所发行银行券的顺利流通为银行积累了信用。信用的积累反过来又促进了银行券的流通,从而在全国形成庞大的银行券发行体系——这一体系为存款银行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最终,公众的储蓄或者说全国的储蓄都聚集在伦巴第街的各家银行,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可贷资金市场。但在政府的参与下,英格兰银行享有了银行券发行的特权,成为唯一一家可以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这为英格兰银行信用和存款的积累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加之其他优势及其良好经营,英格兰银行成为伦巴第街最具实力的银行。其他银行纷纷围绕于此,将自己的存款准备金都存放在英格兰银行,不经意间,英国的单一银行储备体系由此形成。

第二,关于中央银行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当时,英格兰银行虽然名义上并非英国的中央银行,但从其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已是中央银行。在书中,作者对英格兰银行或者说中央银行运行机制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诸多论述,主要有:一、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最后贷款人。在英国,其他银行机构如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票据经纪商等都把准备金存入英格兰银行,它实际上是最后准备金的持有者。在恐慌时期,这些机构都要依靠英格兰银行的准备金才能渡过难关,因此英格兰银行应该全力救助这些机构,为它们提供贷款。二、中央银行永远持有大规模的准备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恐慌时期,为需要贷款的人提供贷款就能够抑制恐慌蔓延,维持信用体系不致崩溃,而如果准备金不足,那么其微小变动都会引发或加剧恐慌。三、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要保持专业性和独立性。作者为此提出了要任命一位与行长地位平等的“常务副行长”、行长要全力投入英格兰银行的业务而禁止投身于其他公司以及英格兰的银行家不应被完全排除在英格兰银行董事会之外等建议。

第三,关于银行体系中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析。英国的银行体系主要由英格兰银行、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和票据经纪商等组成。作者用了三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后面三者,然而作者的重点却并非赞赏其成功,而是针砭其弊病。对于股份制银行,它存在两大弊病:一是自身应持有大量的准备金却没有这样做,在恐慌时期,这将为其带来严重后果;二是其治理机制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对于私人银行,作者认为,外部环境已经不适于其发展,内部体制也已弊病重重,它最终会消亡,幸存者也将转变成股份制银行的形式。对于票据经纪商:一方面,由于它要为资金支付利息因而不能持有大量未用资金,所以票据经纪商无法自己持有准备金;另一方面,在恐慌时期,由于其存款大多是其他银行的准备金,所以在它需要准备金的时候却要被取走资金,从而使其陷入无法偿债的困境。

这些理论和观点虽然提出于一百多年前,然而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大有裨益。作者用他一贯的通俗易懂、逻辑清晰又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写就了这本著作。同时,他又是一个针砭时弊的实用主义者;他提出的关于英格兰银行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持有的准备金数额等具体建议让我们感到,他果然是英格兰的一位“常务财政大臣”啊!我想,这也是白芝浩的特点以及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即“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现实”虽已走远,然而那些基本原理却亘古不变。每一本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首先要明白,“旧瓶装新酒”是否依然能留下酒的芳醇,因而我们要学会如何以这本“历史书”为蓝本,去描摹和分析我们当今时代的货币市场体系;然后我们要知道,关于银行体系的一些基本原理是通用的,不管银行模式如何变迁,货币市场运行方式如何更迭,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那些地基仍旧屹立不倒。它们对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今天的经济问题依然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翻译此书的目的,希望诸位读者能用历史中的点点光辉照亮前路。

作为《经济学人》史上最伟大的主编,著者白芝浩的生命历程只有短短的五十一载春秋,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巧合,倘若没有在1857年结识《经济学人》的创立人和拥有者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并在次年成为他的女婿的话,也许我们就不会见到这本经典著作了。

如果我们把经济学比作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那么《伦巴第街》就犹如洞庭湖上的一片木叶,在诞生之时就泛起了湖面的涟漪,而这涟漪却似正弦曲线一般存在,在历史与时间的水波中余音渺渺,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芳容和魅力。

这部书是由我和我的研究生韩浩同学共同翻译完成。韩浩同学不仅做了大部分章节的初稿翻译工作,还不辞辛苦多次帮助我校对译稿,我的感谢之情无以言表!感谢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银行研究专家刘丽巍教授和金融史研究专家禹中华副教授对本书翻译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我的研究生陈晨、包书婷、国徽、巩庆敏、张晗等同学对本书进行了多次校对!商务印书馆的李彬编辑是我多年的挚友,他工作严谨扎实,多次与我们讨论书稿翻译的细节问题,为本书的翻译完成和顺利出版做出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也深表谢意!


译者       

东北财经大学师道斋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