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自性皆空 空性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 什么是空性
空性是佛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但人们对“空性”所指的意义产生许多误解。有人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就像空的杯子里面没有茶也没有水;也有人认为空性就像是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举目眺望,思绪放松而生的辽阔感;还有人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或某种隐藏的次元,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这些都是对空性的误解。
佛教所说的空性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论山河大地,花鸟鱼虫,一切众生,都是缘生缘灭、没有自性、没有实我的存在。它是佛教探讨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的本体论和宇宙观。一切法依“空”而存在而运动,佛经中常举虚空为喻,虚空与物质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虚空而独存的物质。“空”的含义就是缘起无自性。离开缘起,离开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宇宙万物无法独存。
■ 五蕴皆空
任何一种有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当决定它存在的条件没有时,于是就为空。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才谈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心经》中所讲的“五蕴皆空”也是这个道理。
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五蕴的意思就是五种不同的聚合。我们对世间万物的色相和外形的认知、面对困境或顺境时苦乐喜忧的感受、各种事物在心中形成的概念或影像、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和觉知等都是因缘聚合而生的。
如果把我们的心灵能放入另一个人的身体里面去,透过他来看外界的事物。我们面对的虽然还是原先所觉知的那个世界,但感受却变得不一样了。同样的,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看待生命与外境的方式也是不断在改变的。都是因为因缘发生了变化,故而认识也有别。
空性
佛教所说的空性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没有自性、没有实我的存在。
如果能把我们的心灵放入另一个人的身体里面去,透过他来看外界的事物。我们面对的虽然还是原先所觉知的那个世界,但感受却变得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