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在佛法框架中的地位(2) 三学之定学
《楞严经》中说:“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是学佛修道的基础。
戒亦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通俗一点说,就是不做任何的恶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并且能积极地做好事,比如帮助他人、对他人好言相待等。
定又称为禅定,心念不受外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影响就称为定。这里的“外境”指的是外在的诱惑、打击、刺激、情绪失控等种种烦恼,这些因素常会使我们生起悲、喜、贪、怨等感受。内在的“心境”是指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目前心中浮现出来的种种妄想和杂念。我们的心能够不受外境和心境的牵动而散乱,就是定。
慧即智慧,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即无漏智慧。佛教认为,我们人人都具有真如佛性,只是受了妄念的遮蔽,如果用持久的定力将妄惑扫除,回归正念,便能证得无上的智慧。
八正道即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正语、正业、正命是佛教的行为准则,为戒所分摄;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定所分摄;正见、正思维为慧所分摄。
■ 正念修定
修定的行者先要找一个目标作为修行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所缘境”,然后把心神意识专注在这个对象之上,只要一发现注意力有分散的状况,便想办法把它找回来。最后,我们的心就像被拴在柱子上的猴子安静地待在柱子旁边那样,安住于清净之境而不会再散乱了。这就是定的境界。
修行的对象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有人观想一尊佛,有人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有人则是观日月星辰、红橙黄绿等不一而足。这些对象可以是我们在心中假想出来的一个相,并不一定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身心当下的状况作为修行的对象是最好的了,把当下心念或身体的动作作为修行的对象,并与正见相应,这就是正念。这样的正念很容易成就正定。
三学与八正道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身心分离、思绪纷乱的状态,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却想着另外一件事。吃饭的时候想工作,工作的时候想下班去休闲,身心无法达到统一,这样便不是正念的状态,要在这样的状态中修定自然是很困难的。如果心中的念头与手边所做之事达到统一,正念相继,修定就会变得容易些。
需要说明的是,正念相继并不等于只有一个念头。例如我们用数息的方法修行时,至少还有三个念头存在,并且在不断地交互进行:我在数呼吸、呼吸、呼吸的数目。入定指的也就是前一个正念“呼吸”与后一个正念“呼吸的数目”念念相继,而不是说把两个念头合成一个。
■ 修行正念的成就是正定
正念修行的成就是能得正定,换句话说,正念的修行有了成就,定才能成就。如果我们没有正念,我们的心便是散乱的,思绪总是飘移不定的,那么入定是不可能的事。
真正的定是建立在缘起观念的基础上的,思维模式不离正见、正思维,身、口、意也调整得恰到好处,意念随着修行逐渐与正见相应,保持正念,那些烦忧我们心神的因素就起不了作用了。我们的心不受外境与内在心境的影响,就不会散乱,自然就容易入定。
佛教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或者说本来是“定”的,只是由于受到无明的杂念执著所扰,才会不定。有了正见,然后把身、口、意的染污除去,正念相继,我们的心自然就回归到“定”的清净状态之中。我们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产生每一个念头,都在正念之光的照耀下,不被邪见错觉所染污,我们的语言、行为和思想就不会受到伤害和影响。那么不论是在吃饭穿衣,做些每日必做之事,还是在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正念和定都会提供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 正念与戒、慧
戒亦有正念之意,戒的本质就是正念。戒并不是什么人或什么事强加于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在正念修行的基础上因内在的慧而升起的。戒不是形式主义,拘泥于形式而不理解戒的本质,修行是没有成就可言的,反而会产生更多的执著。
而慧则来自于我们对身体、感受、心灵和思想以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真实了知,慧的基础就是念念分明的正念。没有正念,就不可能产生了解万物本质的智慧。
正念与正定
正念修行的成就是能得正定,保持正念,烦忧我们的心的因素就起不了作用,自然就容易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