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络寻脉络扁鹊与《脉经》

在中医里,经络最常用的应用之一就是切脉,下面就介绍脉诊的产生和发展,由此也可以明了经络的作用。

名医扁鹊

在中医里,大夫经常通过把脉来治病,这里的“脉”就是经络,而提到脉诊,就不得不提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

相传,扁鹊生活在战国时代,本来姓秦名越人,但由于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扁鹊曾云游各国,不但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可谓名扬天下。他无所不通,曾在邯郸为妇女看妇科病;在洛阳专治老年病;在秦国又做了儿科大夫,但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震。后来因为为秦武王治病,秦医太令心怀妒忌而将其杀害。

相传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

切脉神医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听见人们议论太子死了。他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迅速作出判断,认为太子可能害了尸厥症,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要求给太子治病。他仔细观察太子的脸色,又摸了太子的脉搏,然后让弟子针刺太子的“百会穴”及其他相关穴道,并且给他热敷,大约过了几个时辰,太子终于清醒过来。通过此事,可以看到扁鹊在切脉方面造诣很深。

据《史记》记载,扁鹊最初诊脉时无固定部位,凡有浅表动脉部位,都可诊循,以后才改为以寸口切脉为主。他发明的寸口实际上是人体经脉汇合之处,五脏六腑之气皆汇于此,所以五脏六腑气血的变化均可从寸口反映出来。切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由他发明的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诊之首

扁鹊其人

①扁鹊即砭石

日本学者森田三郎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译注》中说,扁鹊就是砭石的假托。按照这种说法,假托为砭石的扁鹊应比黄帝更为古老。

②扁鹊是鸟人

出土于山东微山县两城山的东汉画像石及济南大观园画像石上,其半鸟半人的神物手中拿着砭石正在为人治病的场面,说明其精通络脉医术。刘澄中教授通过考证认为,他就是上古时期的扁鹊,即岐伯。

③扁鹊是神医

扁鹊是黄帝时代的神医,以后各代皆将良医誉称为扁鹊,秦越人亦因此而被称为扁鹊。

④扁鹊是秦越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扁鹊是秦越人。

⑤扁鹊是指学他国医术的人

扁鹊是学印度医术的中原人或“乌有先生”。

黄帝 岐伯(扁鹊)

十二经脉与三部

在脉诊法中,相传扁鹊发明了三部九候诊法,下面就说明十二经脉分属寸、关、尺三部的诊脉之法。

脉学专家

扁鹊之后,晋代又出了一位脉学专家王叔和,他生活在三国到西晋的乱世,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名声也就越来越大,后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在魏国少府,他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叔和在医学方面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整理因兵火散失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身为太医的王叔和十分推崇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该书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二是著述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脉经》是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而写成,此书不但吸收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而且结合了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脉经》中的创新

在《脉经》这部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表现出其对于脉学的深厚造诣。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的特点、病症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此外,王叔和将前人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需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这一重大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将诊法简单化了,但实际上,这是在对于医理深刻地推演之后才有可能做到的一种创新,丰厚的医学知识和大量的临证经验才是革新的根本,而且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来屡试不爽,实实在在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重大成功是大胆识与大学问的结晶。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可一成不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以上对扁鹊和《脉经》的介绍,说明了经络在中医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是中医从业者需要掌握的内容。

十二经脉流注图

寸口,也称脉口、气口。是人体十二经脉之气总汇合处,是手太阴肺经经脉的搏动处。

脉气运行图

王叔和六部脏腑配属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