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节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

一、艺术创作

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家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品的构思者和创造者,艺术家应该具有专门的艺术技巧、良好的天赋和勤奋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

(一) 艺术创作主体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任何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艺术家对生活间接或直接的体验是诱发艺术家创作的灵感。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艺术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审美理想、审美愿望等融会其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和文化修养,这既要求艺术家先天的禀赋又要求艺术家后天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包括艺术家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因为它不仅涉及美学、哲学、伦理学,还广泛地涉及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艺术家要学习古今中外的艺术经验,学习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还要学习文化史、哲学史等知识。只有在掌握了艺术创作规律,提高审美感受力和表现力后,才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二) 艺术的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艺术表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一个转变过程。

(1) 艺术表象的形成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伴随着强烈情绪的事物,经过观察、思考,演化为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家在日常的生活观察过程中,会形成一些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会运用自己的听觉、触觉去感知艺术形象。一旦灵感来了,就会把平时的积累全部都汇聚到一起。这种对生活素材和生活体验的积累能够激发出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

(2) 艺术意象的形成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它是指艺术家在选择、加工、组合、融合自己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想象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创造想象是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形象。同样情感也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只有注入情感才能够创造出感人的画面,否则画面只是枯燥的。

(3) 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艺术形象的产生,需要运用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体,并且运用技巧将艺术家的构思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形象的产生需要大量的介质来承载,如:大理石、画纸、画布、多媒体、音响等。在艺术形象产生的过程中,艺术技巧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艺术技巧的实践过程中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情感等多种因素。融会艺术家独有的想法,把艺术形象传达到媒介上。

艺术表象的探索、艺术意象的形成、艺术形象产生的过程,是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过程。通过这一复杂的过程,完成艺术创作,将艺术作品传达给观众。

二、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

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艺术形象,通过载体传达给观者的一个实践活动;艺术批评则是对艺术品进行说明、评价、权衡。艺术批评必须是建立在艺术创作之上的,没有艺术作品的产生,艺术批评没有任何价值。相反,艺术形象产生之后,如果没有艺术批评的注入,那么艺术作品就是废物一堆,你无法断定它是美的还是丑的。所以艺术批评同艺术创作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批评的评断,艺术批评需要艺术创作来提供新的作品去欣赏。

但是艺术创作并不等同于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是对艺术作品生命的延续。艺术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时期,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如唐朝喜好胖,明清喜好瘦。这样人们很难用同一个角度去阐释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品的创作者不在了,而艺术品却流传了下来,这样艺术品不断的延续,艺术的阐释也不断延续。如青铜器的铭文,在古时候的存在意义肯定与现在的存在意义不同,因为现代人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这是在历史的延续中,逐渐创造和再创作的结果。所以如果没有艺术的接受者,那么这些铭文就会一文不值,也不会有人去研究和传播。在艺术批评的创作过程中,审美经验进入了一个连续变更的过程。艺术批评、艺术接受进入了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艺术接受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批评也无法完成艺术的再创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批评者的共同产品。创造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批评者在把握艺术家给出的艺术意象后,将艺术作品加以升华。由于批评者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把握有一定的局限性。艺术批评不一定都要产生新的艺术作品才称得上是创造。批评本身产生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为创造,是批评者与艺术家产生共鸣的结果。正所谓“空故纳万境”,批评者要有虚静的情怀,才能够在艺术欣赏中得到自己的“创造”。批评者通过艺术品的外在符号形式,进入艺术家的内在意象,再重构意象。由于批评者思想、立场等造成的审美经验的不同,在进行艺术意象的重构中,可能填补原来艺术家创作的不足,甚至领悟到更为广阔的东西。法国美学家盖尔·杜夫海纳曾经在评梵·高的画(图2.2)时说过一段话。“梵·高画的椅子并不是向我叙述椅子的故事,而是把梵·高的世界交付我:在这个世界中,激情即是色彩,色彩即是激情,因为一切事物对一种不可能得到的公正都感到有难以忍受的需要。审美对象意味着——只有在有意味的条件下它才是美的——世界对主体性的某种关系,世界的一个维度;它不是向我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对我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世界。”[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6.

图2.2 卧室 梵·高

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之间是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欣赏和创造是相通的,艺术批评是对艺术创作的一个反馈。这样艺术批评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参照,艺术家就会根据艺术批评反馈的信息,了解公众的需求、喜好,并且发现艺术创作中的不足,吸取艺术家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犯下的错误,取得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