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思潮与社会日常生活

如前所述,社会思潮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客观背景有关,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不同认识、要求和评价。社会思潮一般都有批判性。但有的批判立足于维护现存制度和主导意识形态,是建设性、肯定性的;有的则是叛逆性、否定性的,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前者较易为统治者所认同,后者则经常遭到批判。在日常生活中,两者并存;如果两者激烈交锋、后者又占据上风的话,则有可能引发社会突发事件。

一、社会思潮影响社会生活的途径

在常态下,社会思潮对社会生活的一般影响,是通过舆论、相关政治决策和社会心理活动等渠道实现的。

(一)舆论与决策

各个领域的各种思潮,相互交织、渗透,共同创造出时代的精神氛围。当这种精神文化氛围浓厚到一定程度时,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会浸润其中。他们会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接受思潮所宣扬的观点或思维方式,把它转化为决策,形成舆论或社会心理倾向。

(二)社会心理活动

有人认为社会思潮就是社会心理,甚至把社会思潮等同于社情民意。如果真的是这样,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就会大大地简单化了。

在社会意识的构成中,社会思潮是介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方面,社会心理尤其是社会潜意识要借助社会思潮为突破口才能发泄甚至喷发出来。在这个由“隐”到“显”的过程中,社会心理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从而剧烈地冲击现存的意识形态,并为意识形态的变革和完善提供思想材料。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也需借助社会思潮传播进而熔铸、沉淀到社会心理特别是社会潜意识中,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信念,形成心理定式来支配人们的行动。但是,这只能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有联系,社会思潮并不等于是社会心理。

二、社会思潮与社会“热点”及突发事件

社会思潮在其传播、运行过程中,往往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冲击。它的影响,不仅在理智的层面,而且在感情的层面。它能引起极强烈甚至狂热的情绪,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浪潮。由于社会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给人们带来变动中特有的不稳定感。与此同时,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现实生活的改变,往往使人们产生心理不平衡。在普遍的迷惘、失落、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大众的情绪很容易失控。在一些偶然因素的触发下,很容易超越大众的心理承受力而酿成严重的“突发事件”。如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的“国会纵火案”,苏联由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引起的1991年“八月政变”,1980年之后在世界各地由于民族主义思潮引起的国际纷争(如中东、前南斯拉夫的克、塞、穆族冲突,俄罗斯的车臣问题),世界性的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引起的各种新右翼暴乱,等等。对于这些具体案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突发事件的爆发有一个由微而著的过程,是矛盾潜在到矛盾展开、激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结果。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前,都会出现一些征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摸索出一些规律。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预测形势的发展。

三、信息时代新媒体对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播媒介来实现。传统的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等,现在出现了新媒体传播。

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等。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新媒体的概念极具弹性,并且时代性比较强,随着科技发展,其外延会继续扩展。

社会思潮离不开传播,只有将思想理论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给广大普通群众,经过讨论、辨别逐渐内化到群众心中,才能形成思潮。在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的运用使社会思潮传播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互联网、手机以及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推广和使用必将推动社会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一)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内容的改变

前文已经提到,学术界“生产”出社会思潮的核心内容,然后经一般知识界的再创造和包装,提供给社会大众。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原始的思想观点必须经过补充、丰富和发展才能被普通大众接受和运用,但是这些核心内容基本不发生变化。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一般知识界是思潮核心思想的“加工者”和“传播者”,普通大众只是社会思潮的被动接收者和接受者。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新媒体赋予了普通大众真正参与社会思潮“再创造”的权利,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社会思潮的“加工者”。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社会思潮通过新媒体传播,普通大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可以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个人的观点,与他人交流看法。对于大众所认可的社会思潮,大家会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来佐证;而不认可、不接受的思潮,普通大众也可以提出反驳的理由。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所表现出的匿名性的特征,也为普通大众丰富、补充思潮的内容提供了可能,因为在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是不是有权威,每个人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因此,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的即时性,对于社会思潮也一样,社会思潮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及时、迅速的补充、丰富和调整。新媒体既向思潮传播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思潮内容的更新、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一个真正的社会思潮必须在内容上始终展现“时代特征”,才能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

社会思潮传播内容除了要展现“时代特征”,紧跟社会潮流趋势之外,还应该走向大众化、“平民化”、通俗化。当然这里所说的“平民化”、通俗化不是将社会思潮内容庸俗化、低俗化,而是在保持该思潮核心思想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思潮的表现方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潮的核心思想展现到社会大众面前。这样首先可以保持社会思潮的大众性,而不是高高在上,让普通大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次,社会思潮内容的“平民化”和通俗化有利于被社会大众所掌握,便于普通群众参与到思潮的讨论中来,发表个人的观点、意见。在吸收、借鉴普通群众的建议和看法的过程中,社会思潮不断完善,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新媒体在丰富社会思潮内容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通大众的参与水平不一,可能导致内容传播的“失真”,即出现不能代表社会思潮核心内容的现象。此外虽然新媒体表现出的匿名性特征有利于大家以平等的身份交流,但由于参与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可能不利于思潮的深入探讨,而仅仅局限于观点、立场的无意义争论。

(二)新媒体对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改变

数字化、多媒体化和宽带化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在信息传播中的表现就是信息的即时性,反映到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时,表现为思潮传播的多样性、快速性和精确性。正是由于新媒体具备这些传播特性,社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各种思潮的信息,我们甚至可以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将会“零时差”地接收各种思潮的内容和观点。只要社会思潮出现新的动态、新的内容,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信息,并且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见解反馈回去。

新媒体出现之前,人们一般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专业杂志、报纸等途径获取社会思潮的信息,成本较高,但是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使获取社会思潮信息的成本迅速降低。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国内外相关思潮的最新动态,并且可以使用互联网或者手机进行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流。随着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社会思潮的传播接近“零成本”,这也是新媒体运用对社会思潮传播方式的重大影响。

经历过大众传播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之后,未来传播开始转向分众化、小众化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向分众化、小众化方向的发展。社会思潮传播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规律,社会大众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中心,思潮的传播方式既要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每个思潮又需要进行分众化培养、小众化传播,形成思潮各自的核心拥护者。社会思潮既需要面向社会大众宣传,又需要小众化培养,这是社会思潮传播所要面临的双重挑战。

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社会思潮传播改变传统的以思潮传播者为中心的格局,转向思潮传播者和接受者并重的新局面。社会大众作为思潮的接受者成为参与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传统大众传播单线性传播模式的需求日趋强烈。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方式的转变,因此,社会思潮传播可以通过新媒体为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普通大众可以使用“点餐式”的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相关思潮的信息。人性化传播是新媒体出现之后社会思潮传播方式的又一重要变革。

新媒体“零时差”、“零成本”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社会思潮的即时传播和免费共享,而小众化培养和人性化的传播方式则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变革性的意义。

(三)新媒体对社会思潮传播效果的影响

新媒体的使用改变了社会思潮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传统媒体在传播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空间、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潮传播的速度、广度受到限制。而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了传统媒体的几十万倍,信息传播量更是无法计算,社会思潮的观点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几秒钟之内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如前所述,新媒体将实现“零时差”和“零成本”的传播,使社会思潮的传播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传播,其信息覆盖面可想而知。新媒体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讨论的空间和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有利于大家明辨是非。因此,新媒体的交互性可以使社会思潮在讨论中深化。

以普通大众需求为中心的人性化的传播方式在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同时,社会思潮所传播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这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得到过验证,即人们更愿意接受自己喜欢的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因此,使用更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传播社会思潮,其效果也就更加理想。

我们判断社会思潮传播的效果自然要从人们接受社会思潮的范围和程度来考察。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社会大众接收到社会思潮的各种信息,更强调社会大众从一个单纯的接收者变成真正从内心信服该思潮的接受者。事实上,新媒体的使用对于人们接受社会思潮存在着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社会思潮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接收到思潮信息的人数迅速增加,只要该思潮贴近群众生活,能够满足人们的思想需求,并且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该思潮必然会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新媒体所展现出的信息的即时性、新颖性能够使思潮传播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使社会大众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各种思潮的核心思想。

当然,在看到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达到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正是由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大众无所适从,无法辨别各种思潮核心内容的区别,使得思潮无法深入人心。同时,这种海量信息带来的可能是信息质量水平高低不一,如果人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不能正确区分优劣,那么势必会误入歧途,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新媒体的运用需要改变引导策略

在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使用新媒体,使社会思潮传播的内容大众化、“平民化”,传播的方式更加人性化,并且出现了“零时差”、“零成本”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此同时,针对社会思潮传播的监管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需求,符合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新要求。

新媒体的使用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和传播,新的思潮不断涌现,旧的思潮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多样性成为当今社会思潮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对思潮进行监管时应该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进行冷静观察、辩证分析,进而妥善应对。也就是说,对于新出现的社会思潮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该认真分析其核心思想内容,从中寻找该思潮的合理因素,加以借鉴,对于其中的错误导向,要明确指出,加以批驳,让广大群众对思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旧思潮中出现的新的内容,也需要认真鉴别,认清内容的真实含义,如果其内容是对社会现实的准确描述、客观分析,可以加以引导,反之,则应该坚决批判。

新媒体需要成为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阵地和社会思潮探讨的平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城市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OL].人民日报.(2008-06-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7408514.html.当前,需要进一步提高媒体传播主流思想舆论的能力,在坚持主导价值观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引导新媒体发展的机制,发挥新媒体在宣传主流思想舆论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在社会思潮的大众宣传过程中应该采用引导为主,辅以控制的科学监管方式。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出现的社会思潮要科学分析、理性判断,从中汲取有益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方式,以发展自身为目的,通过辨别、吸收、借鉴来实现社会思潮的引领。面临新时代社会思潮传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普通大众的自我辨别能力,提高其分析判断水平,树立鉴别防范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