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
  • 李权
  • 3907字
  • 2020-07-09 16:46:22

专栏1.1 李嘉图和英国的《谷物法》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裕的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是一位证券经纪人。李嘉图14岁时便跟随父亲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在27岁时的一次乡村度假中,李嘉图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14年,迈入中年的李嘉图决定结束为自己带来巨大财富的证券交易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研究之中。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英国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粮食进口国。英法战争期间,由于拿破仑对英国实施了封锁政策,英国的粮食进口一度中断,并险些为此输掉战争。1815年战争刚刚结束,在粮食问题上高度敏感的英国便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低于每夸脱80先令时不得进口,目的是通过保护国内农业来加强粮食安全。《谷物法》实施之后英国谷价高涨,地租猛增,地主贵族成为主要受益者,而工厂企业主却难以压低工资,利润受到侵蚀。当时英国社会激烈地辩论《谷物法》的存废,李嘉图也参与其中,他的许多经济观点正是在这场辩论中形成的。

围绕着《谷物法》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从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认为英国必须对农业实施适度保护,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即我们所熟悉的人口理论的提出者。马尔萨斯认为安全比财富更重要,一个国家如果将农产品的供应寄托在外国身上,遇到战争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处境就会很危险。另一种观点主张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图。在1815年发表的“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一文中,李嘉图指出国家繁荣的保障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而《谷物法》限制了谷物的自由进口,导致谷价上涨:谷价上涨又会刺激工资上涨,缩小利润空间,进而影响国家繁荣。为了解决谷价上涨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矛盾,只有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让外国的粮食可以顺利地进入存在粮食缺口的英国以平抑谷价,才能确保利润增长和国家繁荣。

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李嘉图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的好处。李嘉图写道:如果由于更好地安排劳动力资源,使各国都生产与其位置、气候和其他自然或人为条件相适应的商品,并以之与其他国家的商品相交换,它所带来的福利增进和我们享受到的由利润率提高而得到的福利增进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自己种植谷物,不自己制造劳动者所用的衣服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而发现一个新市场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取得这些商品的供应,那么工资就会下降,利润就会随之提高。对外贸易不仅能够增加一定收入下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而且能够促进资本的积累。参见大卫·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9—105页。

李嘉图进一步指出在自由贸易的制度下,各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力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而这种对个体利益的追求能很好地和整体福利结合在一起,它一方面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增加了生产总量,使贸易双方都能得到好处。李嘉图以英国和葡萄牙为例说明了为什么国际贸易能给双方带来双赢的结果。假设英国生产1单位葡萄酒所需劳动人数为120人/年,生产1单位布匹为100人/年:而葡萄牙生产1单位葡萄酒所需劳动人数为80人/年,生产1单位布匹为90人/年。在这种情况下,葡萄牙应该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葡萄酒,英国应该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布匹,如此分工对双方都是最有利的。葡萄牙用葡萄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匹,而英国用布匹可以换到更多的葡萄酒,由此两国的福利水平都获得了提高。在这个例子中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和布匹所需劳动人数均少于英国,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两国之间不会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然而李嘉图却证明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劣势,也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它突破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围绕《谷物法》的争论持续了多年,1846年英国终于废除了《谷物法》,这场论战以李嘉图的胜利而告终。有意思的是,尽管李嘉图与马尔萨斯在诸多经济问题上都是论敌,但两人却是终生的好友。


本章提要


1.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劳动力作为唯一生产要素的静态模型。在李嘉图模型中,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在于它们在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2.李嘉图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类型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会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3.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给参加贸易的每个国家都带来贸易收益。一个国家可以自己生产某种商品,也可以生产其他商品来交换这种商品。通过贸易来获得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比自己生产这种商品更有效率,可以使全体国民获得更多的消费效用,这正是贸易收益的源泉。

4.李嘉图模型表明,一个国家是否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和它的劳动生产率高低无关,和它的工资水平高低也无关。发展中国家因为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而选择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贸易收益的损失和国民福利的下降。同样,发达国家因为害怕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优势而实施贸易保护,结果也会导致贸易收益的损失和国民福利的下降。

5.在李嘉图模型中,贸易开放会导致生产完全专业化于比较优势产业,而比较劣势产业会被淘汰。这个结论源于李嘉图模型的单一生产要素假定,不具有普遍性。可以确定的是,贸易开放会使比较优势产业得到扩张,同时使比较劣势产业得到缩减。

6.在李嘉图模型中,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是给定的,因此该模型所描述的是静态比较优势,而不涉及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李嘉图模型的单一生产要素假定使得该模型不能用来分析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由此引出的政策问题。


进一步阅读


本章讨论的李嘉图模型具有1×2×2的结构,也就是一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和两个国家。Dornbusch、Fischer和Samuelson(1977)将李嘉图模型拓展到了许多种商品的情形。在本科教材中,Krugman和Obstfeld(2003)对多种商品的李嘉图模型作了介绍(该书2008年出了第8版,现有的中文译本翻译于2003年出版的英文第6版)。李嘉图模型专注于劳动生产率在国家之间的差异,而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可以发生在多种生产要素上。例如Davis(1995)将要素生产率差异引入到多种生产要素模型中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Eaton和Kortum (2002)构建了多个国家多个商品的李嘉图模型,Alvarez和Lucas (2007)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动态的李嘉图模型。以上这些论文可供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作阅读参考。


参考文献


Alvarez, Fernando and Robert E.Lucas, Jr.(2007),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Eaton-Kortum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4 (6),1726—1768.

Davis, Donald R.(1995), “Intraindustry Trade: A Heckscher-Ohlin-Ricardo Approach,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39,201—226.

Dornbusch, Rudiger, Stanley Fischer and Paul A.Samuelson(1977),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823—839.

Eaton, Jonathan and Samuel Kortum(2002),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Econometrica,70,1741—1779.

Krugman, Paul R.and Maurice Obstfeld(2003),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6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中译本)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练习与思考


一、概念题

1.生产可能性边界

2.无差异曲线

3.贸易收益

4.贸易类型

5.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二、判断题

1.李嘉图模型表明每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2.李嘉图模型否定了绝对优势作为贸易基础的理论。

3.在李嘉图模型中,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国家之间劳动力数量的差异。

4.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那么它就不会愿意参加国际贸易。

5.比较优势理论只能应用于两个国家,而不能应用于多个国家参与贸易的情形。

三、选择题

1.李嘉图模型说明

A.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别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B.贸易最终会导致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C.贸易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2.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从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

A.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

B.能够实现出口顺差

C.比贸易伙伴国生产能力更强

D.拥有劳动生产率的优势

3.一国从封闭经济转向自由贸易时,

A.该国会出口价格相对外国较高的产品

B.该国的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的价格会下降

C.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外移

D.该国的消费者效用会增加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当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时,仍然能够通过贸易获益?

2.在李嘉图模型中,自由贸易均衡中本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和工资如何决定?

3.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综合题

1.本国拥有100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苹果和香蕉两种产品。每一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2个苹果,或生产3个香蕉。

(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注两条坐标轴并计算截距。

(b)本国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用香蕉数量来表示)?

(c)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上达到均衡时,用香蕉来表示的苹果的价格是多少?

2.本国如上题所述。外国拥有40单位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为2个苹果和10个香蕉。

(a)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标注两条坐标轴并计算截距。

(b)外国生产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用香蕉数量来表示)?

(c)如果外国居民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外国市场上的苹果价格是否会是6个香蕉?为什么?

3.假如本国和外国开展自由贸易。

(a)说明自由贸易均衡下两国的贸易类型,指出本国和外国分别出口何种产品。

(b)下面哪个数值会是自由贸易均衡下苹果的相对价格?

A.2

B.1

C.0.2

(c)根据(b)的答案,画出自由贸易时本国居民的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性边界),说明本国居民如何从贸易中获益。

(d)根据(b)的答案,画出自由贸易时外国居民的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性边界),说明外国居民如何从贸易中获益。

4.假设本国有200单位劳动力(而不是100单位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前面所假设的一半。画出此时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你对第3题的回答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