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儒家经学

第一节 两汉经学的缘起

一、儒家经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六部书便由原来只属于一家的经典,被抬高到统治和支配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主宰地位上来了。

儒家六经,本来只称作“六艺”,意思是六个方面的专门学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后来,《乐》这部书失传,所以汉朝立于学官只有“五经”。

至汉末魏晋之际,加入《论语》、《孝经》,变成“七经”。以后,《春秋》和《礼》各一分为三,前者衍为《左传》、《公羊传》、《梁传》,后者衍为《周礼》、《仪礼》、《礼记》;变成“十一经”。

汉武帝刘彻像

唐代在“十一经”之外又加上《尔雅》,变成“十二经”。

到了宋代,又将《孟子》列为经书,成为“十三经”。

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由来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拆毁孔子家的房子,在孔子旧宅的地基上扩展宫室。当拆墙壁时,发现墙的夹壁内藏有许多竹简。它们是《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一共有几十篇之多。跟当时经书的通行本比较,《尚书》和《礼》中的好些篇目是通行本里所没有的,文句也多有出入。从抄录的字体看,通行本用的是汉代流行的隶书,而新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时的大篆和籀文等字体书写的。当时人就把那些古本经书叫做“古文经”,把当时的通行本叫做“今文经”。

认古文经书为经书正宗的学者,形成了古文经学派,刘向的儿子刘歆是这个学派的开创者。他请求朝廷把古文的《尚书》、《礼经》、《左传》等书一起立于学官,但遭到原先已占据学术要位的今文经学派的排斥。

在古文经尚未发现之时,汉儒们以为他们手中那种用隶书抄录的经书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版本。其实,今文经书是从秦代活下来的儒生依据自己的记忆对原先“六艺”的复制。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一些儒生逃到山泽岩壁之间隐居起来。他们捧着残余的经书,口耳相传。汉朝建立之后,他们用隶书重新抄录成书,并且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其中一部书的专家,形成了一批以名师挂名的儒学流派。董仲舒就是赵国专治《春秋》的一名专家。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仅是所持经书版本不同,而且还对经书内容的解释不同,治学方法也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孔子角色的认定不同

今文经派认为孔子是政治家,古文经派认为孔子是史学家;跟今文经派奉崇孔子不同,古文经派奉崇周公;今文经派认为“六经”为孔子所作,古文经派认为“六经”为古代史料。

2.对“六经”的排序不同

今文经派的排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经派则取《易》、《书》、《诗》、《礼》、《乐》、《春秋》的排序。

3.互持对版本的排异观

今文经派斥责古文经为伪作。当年孔子后裔、武帝时的谏大夫孔安国献上一批古文《尚书》的文章,但今文经派怀疑是否真的如声称的那样出自孔宅旧墙。即使古文的《书》和《礼》真的出自孔宅旧墙,但“五经”中另外几部古文版却是各地民间呈献,难保不掺假。古文经派则斥责今文经书是经历过秦火的残留篇章,口耳相传难免有所遗漏,今文经书很难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4.治学方法不同

今文经派认为孔子另有一批解释经书的“纬书”(其实是西汉人假托孔子之名所作),并在纬书中寻找“孔子的微言”。“微言”就是隐语,含有重大意义却不易察觉的话。古文经派斥责纬书为诬妄,致力于名物、训诂方面的研究。

四、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兴衰

1.今文经治学法的发端

武帝即位第六年,就采用董仲舒的上书,设长安太学,置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那时经书只有后来才称“今文”的那一种版本,还没有受到古文经书的挑战。董仲舒曾三次应对武帝的策问,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儒学进行发挥,把儒学改造成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神学理论体系,其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的成分,成就他的一家之言。这种侧重于义理论证的治学目标和治学方法,实际上开创了今文经学派的治学风格和治学态度。

2.古文经书的挑战

董仲舒石像(河北省枣强县)

汉成帝时,刘向奉命将各地收集到的旧书加以整理校订,其子刘歆在协助父亲校勘时,发现一部用古文抄录的《春秋左氏传》,觉得左丘明对《春秋》的解释较为公平、正确,想必是左氏见过孔子,所以得其真谛。刘向死后,汉哀帝命刘歆接替父职,刘歆就建议朝廷把《春秋左氏传》,连同同为古文经的《逸礼》、《毛诗》、《古文尚书》等列于学官。而治《春秋》出身的董仲舒所依据的文本是《春秋公羊传》,后来《春秋梁传》也在今文经学派中兴旺起来。公羊高和梁赤都是战国时人,二传成书均大大晚于《左传》。然而,因为今文经学派把持着当时最高学术机构的要位,刘歆的建议遭到博士们的反对。刘歆据理力争,非但得不到响应,反而招致朝廷要员的怒斥和指控,吓得他只得作罢,丢下京师的官职,到外地做郡守去了。古文经学碰了壁,学术领域是今文经学派的一统天下。

哀帝死,平帝继位,王莽打起“复古改制”的旗号,阴谋篡权。时任大司马的王莽把刘歆从外地召回朝中,授予掌管学术的重要职务。于是刘歆便大力发扬古文经学,在古文经书中为王莽改制、篡权寻找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古文经学占领学术要位,在王莽的支持下,刘歆给每一古文经立以学官,每经的博士及博士所带弟子的名额都有所扩大。古文经学终于确立了它的官方学术地位。

3.今文经学统合古文经学

王莽闹剧在一场混战中收场之后,政权落入刘秀手中。刘秀建立东汉后,废古文经,举今文经;要求今文博士讲授谶纬。所谓纬书是古文经派不予承认的东西,而所谓谶,是今文经派引申“河出图,洛出书”的神话传说,用从一至十的10个数目组成神奇的图样。据信奉者说,数的命定性对自然和人事都起作用,河图洛书可预测未来的政治。谶纬之学把儒学引向方士、术数一类迷信的道路上去了。由于谶纬的书里埋着“刘秀当天子”一语,所以今文经学深得光武帝刘秀赞赏。

“河图”与“洛书”

但古文经学废而不绝,学者继续在民间注疏,讲授,师徒传承,颇有影响。为了整合今古文两个学派的学说,并给儒学解释国家纲纪、礼仪法制、社会伦理以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召开白虎观经学辩论会,“讲议五经异同”,意在弥合今古文经学的异同。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亲自裁决五经经义。会议的讨论结果由班固等人执笔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的理论框架还是今文经学的,两派经学在名义上取得初步的统一。

4.古文经学统合今文经学

靠御前会议和官方文件把从董仲舒以来的今文经学观点加以标准化,也就封杀了这一学问的发展空间;谶纬之学又把今文经学引向堕落。相反,古文经派校勘经书,疏通句读,解释名物、典章制度的治学事业正方兴未艾。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学术成就步步辉煌,又出人才,又出成果。其中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其后的郑玄更堪称为一代经学大师。他把所有的经书注了个遍,包括古文经书和今文经书,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郑玄广采众说,以古文经学为基础,整合今文经学,其灿烂的学术成就使两汉争辩已久的今古文学派之争基本告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