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改良派报刊浏览

这一时期,各地改良派人士在国内较早创办的报纸有:上海的《选报》、《外交报》,广州的《羊城日报》,天津的《大公报》等。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由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刊,得到天主教支持,以敢言著称,销量可观。方守六、刘孟扬、王瀛孙、黄与之、郭定森、樊子熔等先后任主笔。该报创刊第五天即发表《论归政之利》,公开要求慈禧撤帘归政。该报大力鼓吹立宪,并积极倡导改良社会风俗,如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女学,主张改革婚嫁和过年风俗,倡导体育运动等;也时为穷人鸣不平,揭露达官贵族之罪恶;或以科学知识为武器,批判各种迷信邪说,如用地理学批判风水说,用人脑解剖学批判相面术,用人口概率学批判算命术,用天文学批判占卜和星相说。1904年9月25日,《答客问剪发易服事》一文指出:“中国政府办事每不能见机于早,必俟迭遭惩创而后始肯为之。今日之火车、轮船、电线等类,固当年所视为奇技淫巧而不肯仿办者,今则视为不可少之物矣;今日之学堂,固戊戌八月间下诏停禁者,今则视为不可缓之要图矣。盖利源不失,不思挽利权;国势不危,不思强国力;盖不至山穷水尽,不知回首改途;凡事皆然,几成定例。据此一观,则今日苟不肯为剪发易服之举,不过数年,亦必有所刺激,有所感动,而不得不决然为之也。”可谓点到了中国文化故步自封的痛处,然而效果甚微。直隶总督袁世凯曾下令不许《大公报》在租界外发行,这反而提高了该报在读者中的声誉,销量大增,遂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在上海、济南、青岛、盛京、南昌等国内外40个城市设有代派处。

英华(1867—1926),字敛之,号安蹇,满洲正红旗人。他幼年家贫,旋入军籍,自学成才,22岁皈依天主教。他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后赴云南蒙自法国领事馆任文案,为西方文明所惊慑,又目睹八国联军暴行,悲愤交集。他向往西方自由主义的新闻制度,及其对社会改良的重大作用,认为中国若要强盛,不能再行愚民;中国若要维新,在于办学与办报。他在天津创刊《大公报》,自任社长、撰述和编辑,统揽经营大权。他撰写和发表了数十篇著名社评,如《原报》、《说报》、《某报发刊祝词》、《论阅读之益》、《论新闻纸之势力》、《说国家思想》、《论新闻纸与民智通塞有密切之关系》、《拟仿英国泰晤士日报例各省遍设官报局以开风气说》等。其言论文章有利于开民智、促维新、立宪政、强国家,不赞成暴力革命。1912年2月,他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宗教与慈善事业。袁世凯专权时,他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以示抗议。他晚年以一个爱国的天主教徒的身份从事文化教育事业。1925年,罗马教廷深为其精神所感动,授权他在中国建立公教大学,即辅仁大学,由他出任校长。他一生将中国士大夫精神与西方宗教文化融合,从而使自己寻求信仰皈依与改良社会的梦想达成一致。

《选报》,1901年11月由蒋智由、赵祖德创办于上海,为旬刊,以选载中外各报的消息和言论为主,同时也发表自撰的“论说”。该报对清政府的腐败政治与奴才外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如第20期《延陵君家书》“编者按”云:“今者中国朝廷,与外人战,无一不败。乃恃其杀戮穷困无依、铤而走险之百姓,以为取信外人、长保其富贵之券。呜呼,中国人自称为圣贤之乡、礼义之邦,吾直敢发愤道之曰:中国之官吏,虎狼也;中国之百姓,犬马也;中国之朝廷,待外人则为犬马而待百姓则为虎狼者也。”如此猛烈抨击中国政府与社会的言论,在当时国内其他报刊上极为少见。

《外交报》,1902年1月由张元济在上海创刊,为旬刊,初由“普通学书室”发行,第29期后改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该报经常对清政府的外交提出批评,主张“文明排外”,要革除外交上的痼疾,就必须改革政治,变专制为立宪政体。其最大特色是每期以一半篇幅译载外国报刊上的材料,有英、美、日、俄、法、德等国四十余种报刊,以英国最多,可称我国最早的以译报文字为主的研究国际问题的专业报刊。该报能及时提供有关的国际情报信息,使国人了解世界动态和列强对华政策,从对外交的蒙昧无知中有所清醒。商务印书馆又于1904年3月创办《东方杂志》,内容广泛,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主张维新立宪,也强调保存国粹,光复国学。该杂志一直出版到1948年12月,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杂志。

《羊城日报》,1903年2月在广州创刊,主办人为钟宰荃、莫伯伊、罗少翱。该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经常报道康、梁的活动,也竭力抨击贪官污吏,博得“敢言”的名声。该报获得了广州七十二行总商会的支持,成为当地绅、商界的喉舌。该报消息比较灵通,颇能吸引读者,在广州各报中销量第一,是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维新派报纸。

《时报》,1904年6月在上海创刊,打的是日商招牌,主持人是康门弟子狄葆贤和罗孝高,梁启超也从香港潜来上海,主持报纸的筹备。该报宣传立宪改良,渐进图强,主笔陈景韩首创“时评”专栏,短小精悍,明快练达,颇受欢迎,影响很大。该报还首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周刊。该报对专电要闻以大小字分别轻重,编排醒目,采用对开版式,两面印刷等都是当时日报界的革新,曾受到胡适诸人的盛赞。8月8日,《论朝廷欲图存必先定国是》指出:“我之采仿西法也,且先于日本。然日本变政三十年,遂纲举目张,国势勃兴,近日蹶俄定霸,雄视亚洲。我变法三十年,而政治弛败日甚一日,至今日遂颓靡而不能自振者,何也?日本之国是定,我国之国是不定而已。”定国是,即定君主立宪之制。该报对西方的民主宪政作了大量介绍,如译载法国的《人权宣言》。

《京话日报》,1904年由彭翼仲在北京创刊(1902年,彭翼仲曾创办《启蒙画报》,非常风行)。为引进文明,改良风俗,开通民智;也为从洋人手中夺回话语权(当时北京报纸多为洋人开办),该报声明:“机器、铅字、纸张、油墨,样样咱们不会做,都得到外洋去买”,但“作报的心是中国的”。(1905年5月2日《演说》)在主张立宪改良的同时,该报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官场腐朽,不但揭发宛平县令贪赃受贿,汉阳兵工厂制造假弹,军人练勇滋扰百姓,更谴责王公权贵恃强凌弱,草菅人命,如某王府在府内活埋侍妾,某大官驾车出游压死行人等。该报反映民生疾苦,不惧得罪官僚权贵,不畏强御和威胁,敢于为民请命。1906年9月,清廷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的罪名查封该报,彭翼仲被判流放新疆10年,沿途送者数千,一位报人还自愿陪同进疆,场景动人。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京话日报》复刊,但不久又因触怒袁世凯而再度被查封。袁世凯死后,《京话日报》再度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

1906年,清廷正式颁布“预备立宪”的上谕,这为各地立宪派人士的活动提供了合法的条件,他们在纷纷组织立宪团体的同时,又创办了一大批新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06年,广州徐勤主办的《国事报》,北京金天根创办的《宪法白话报》,上海雷奋主编的《宪报》月刊,上海庄景仲创办的《预备立宪官话报》月刊。1907年,东京杨度主编的《中国新报》月刊(10月迁至上海),北京汪康年创办的《京报》,东京旗人宗室留日学生创办的《大同报》月刊(后迁回北京,改名《大同日报》),东京蒋智由主编的《政论》月刊(次年迁至上海),贵州宪政预备会主办的《黔报》和《贵州公报》。1908年,上海预备立宪公会的《预备立宪公会66报》半月刊(后年迁北京改《宪志日刊》),北京熊范舆等创办的《中央日报》(后与《大同日报》合并为《中央大同日报》),广州莫梓轸创办的《半星期报》。1909年,广州岑侣豪创办的《时敏新报》,北京黎宗岳创办的《国报》(后改名《中国报》),东京吴冠英主办的《宪政新志》月刊。1910年,汉口宪政同志会主办的《宪政白话报》,上海何国祯创办的《国风报》旬刊(实际主持人为梁启超),成都四川宪政会主办的《蜀报》和《蜀风杂志》,北京国会请愿同志会的机关报《国民公报》。

此外,各地还出版了一批以推动地方自治为宗旨的报刊,如《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江苏自治公报》、《湖南自治报》、《湖南地方自治白话报》、《湖北自治报》、《河南自治报》等,这些报纸也都致力于宪政知识与地方自治的宣传。

1907年,席子佩收购《申报》,抓住时机对该报进行整顿,延聘了一批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配合实行宪政的形势要求,在报上呼吁召开国会,制定宪法,大肆发表改良言论。到辛亥革命爆发,《申报》已带有某种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

立宪派以国会、责任内阁、司法独立为立宪政体的主要特色,亦即注重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他们对清廷立宪的毫无诚意进行揭露,如指出1906年的官制改革,是假立宪之名,阴行专制之伎俩。1907年初,杨度主编的《中国新报》指出:“政府宁肯与人民一尺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致新民丛报记者》,载《中国新报》1907年1月。大力宣传召开国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向政府请愿。在杨度的带动下,各报刊群相鼓吹,一个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迅速展开。清廷面对强大压力,不得不宣布九年为立宪筹备期。立宪派不满,再掀起第二、三次请愿运动,清廷只得再将筹备期缩短为五年,同时镇压请愿领袖。梁启超等人已感到清廷的无药可救,遂产生推翻清政府的想法:“我国民不并力以图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无论建何政策,立何法制,徒以益其敝而自取其荼毒。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载《国风报》1911年第7期。许多立宪派人士在对清廷大失所望之后,已经产生了趋向革命的倾向。

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一般国民愚昧落后,甚至许多知识分子也不懂何为宪政,所以有必要进行广泛的宪政启蒙宣传,这时报刊实责无旁贷。立宪派报刊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法律制度、民主自由思想,以及立宪的目的和意义,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等。同时,这些报刊还大胆揭露清政府的腐败与僵化,可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如《大公报》1911年4月29日所载《说妖孽》云:“黑暗政府,妖孽之首领也。聚三五衰朽于一堂,旅而进焉,旅而退焉。聆彼口头禅,未尝不私忧窃叹云:大局之阽危,救国之不容稍缓。然而呈之于事实者,无一不颠倒错乱为图危图亡之谋。”“仕宦之场,一妖孽荟萃之区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上自卿相之尊,下逮一命之士,何尝有丝毫图治之心。”报刊的宪政改良宣传虽然并没有使立宪运动获得成功,但是普及了宪政知识,对民智有所开启,促进了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和民主权利意识的提高,也使更多的人看清了政府的腐朽本质,认识到其已无药可救,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