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各种客观存在的利益诉求实行调控的有效工具,它对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来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涌现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公共政策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不尽相同,公共政策研究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公共政策研究而言,特别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进入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利益复杂化、区域城市化等越来越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导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一些特大城市(或大都市)逐渐成为带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空间。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这既可能是一个发展黄金期,也可能是一个矛盾凸显的风险期,即出现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突出、甚至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震荡的局面。要保持都市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最终还要依赖于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以人为本,抓住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切入点,制定具有合法性和科学性的都市公共政策体系,以促进都市社会公平正义和利益兼容的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实现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摆在当今每个大都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

《大都市公共政策》一书是作者原打算对《都市公共政策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上海市重点图书,“都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系列教材)进行再版或改写。但实际上,本书几乎没有受《都市公共政策概论》原有思路的影响,而是从新的视角出发,对内容体系、逻辑关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这也是对多年来国内外都市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工作的一次系统梳理与总结。本书具有这样三个特征:其一,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本书在全方位、充分地吸收国内外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都市为视角,不仅探讨了大都市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而且探讨了大都市的诸多公共政策实践,以此增强可读性,避免了纯理论研究的乏味性。其二,国内都市与国外都市相结合。特别是在大都市公共政策实践的研究中,本书选取国内外重要的国际性大都市,对各具特色的公共政策类型进行研究,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充实。其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具创新性。在研究内容上,本书不仅对大都市公共政策创新问题进行了专章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且在有些大都市公共政策实践内容的选择上,紧密结合当今大都市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以寻求能够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公共政策方略。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一般性综合研究方法外,本书特别采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以便读者了解同一政策在不同大都市之间的诸多差异。总之,从国内现有的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看,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讨论中国大都市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除了可以供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同行学者们学术研究与交流之需外,本书还可以为各级城市政府决策者们提供必要的公共决策理论与实践指导,也可以用做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全书由叶海平教授进行全面构思,并在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关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最后在陶希东博士的协助下由叶海平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多次修改,以至完成统稿、定稿工作。全书具体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叶海平、唐华英;第二章,叶海平、唐华英、郑秋红、陈坚;第三章,叶海平、唐华英;第四章,陶希东;第五章,叶海平、郑芸、王晓军、胡滨、黄亦冰、吴鹏宏、陶希东、田娜、马佳颖、刘军;第六章,陶希东、马佳颖、刘军、田娜;第七章,叶海平、杨絮、赖桂华、包嘉乐、刘胜军、方素琴、冯承才。

大都市公共政策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崭新研究领域,在我国体制转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都市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公共问题,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共同研究,以期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希望本书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我国大都市的发展问题。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正文后列出),在此表示感谢!

叶海平 陶希东

200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