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语习语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一)中国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的岁时节日是中华民族物质、社会、精神的文化综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民众情感、生存方式血肉相连。曾经有人说过,“传统的生命力,没有任何地方比在节庆的历史中,有更明显的表现。”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民俗文化、民间宗教、民间艺术等各类文化现象的总汇,是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节气变换在民间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民俗学范畴内,年中行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岁时民俗,即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文化传承,节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谚语有:
正月正,耍龙灯。
正月正,跳花灯。
三十的焰火,十五的灯。
春节大晴天,年年人安宁。
过新年,腊肉加汤圆。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清明节,坟山一片白。
端午节,划龙船。
挂蒲挂艾在屋檐。
六月六,晒衣服。
七月七,银河会。
七月半,鬼节饭,吃饱鬼饭栽大蒜。
七月犁田一碗油,八月犁田半碗油,
九月犁田光骨头,十月犁田没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