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近代国际关系史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终止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三十年战争的结局,改变了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资本主义势力的勃兴和封建势力的衰落,使国际间的矛盾和斗争更加错综复杂,世界开始进入了划时代的新旧社会的转型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确立的国家主权原则,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奠定了此后三百多年国际关系的基础。

近代国际关系史约280年,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看,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这个时期是新兴的经济政治力量资本主义在欧洲和世界扩展的时期,也是全球性国际关系逐渐形成的时期。其特点是国际矛盾错综复杂:既有以王朝之间的战争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势力之间的较量,也有以英法为主的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争夺欧洲霸权的冲突,还有资本主义的英国与荷兰争夺商业、航海和殖民地霸权的竞争以及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变幻无常,在不同阶段呈现明显的不同特点。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欧洲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配置。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衰落,法国加强了在欧洲的地位。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西班牙不愿放弃对欧洲霸权的争夺,继续对法进行战争。法国联合英国打败西班牙,迫使其于1659年签订《比利牛斯条约》。这标志着哈布斯堡王朝在同波旁王朝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中彻底失败,为法国建立欧洲霸权准备了条件。17世纪后半期,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核心是法国要称霸欧洲。

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后,一心要实现法国的欧洲霸权。1667年,他发动了夺取西班牙属地的尼德兰之战;1672年,他兴师攻荷;1681年,他派军占领了斯特拉斯堡;1684年,他又夺取了卢森堡和德意志的其他几个城市。路易十四用武力扩疆拓土,使法国盛极一时,威震欧洲,终于建立了欧洲霸权。

法国咄咄逼人的霸权政策,引起了许多欧洲国家的憎恨与反对。1686年,在荷兰的外交斡旋下,形成了有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勃兰登堡等参加的反法“大同盟”。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英法关系从友好变为敌对,英国加入了反法“大同盟”。路易十四面临全欧洲的抵制和反对,难以为所欲为,不得不作出重大让步,把一些兼并的土地归还原主,并承认了英国政变后的新政权。从此法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走向衰落。

英国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是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力量重新配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荷兰的政治独立得到国际上的正式承认。这时,它的商业繁荣,海运事业蓬勃发展,造船业居世界之冠,拥有的船只超过英国十倍,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英国为了同荷兰争夺商业、海上和殖民地霸权,于1652—1654年、1664—1667年、1672—1674年同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严重打击了荷兰的航海贸易和殖民扩张,使其从海上霸主的巅峰上跌落下来。英国则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由于《海上条例》的实施,使它的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并带动了其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海上实力的加强。到17世纪末,英国已取代荷兰成为海上新霸主,以强国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这时,除法国之外,在欧洲已没有能与其抗衡的国家。

第二阶段:从17世纪末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英法矛盾,并贯穿于整个18世纪。在这一时期,英法进行了三次重大的较量。

第一次大的较量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这是英法两国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争夺西班牙及其在欧洲大陆与海外殖民地利益而进行的战争。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国王2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于同年11月24日宣布由他的孙子菲力普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并以特殊敕令承认菲力普有继承法国王位之权。英国、荷兰担心法国独吞西班牙遗产,与奥地利结成反法同盟。站在同盟一边的还有德意志诸侯国和葡萄牙等。战争于1701年3月爆发。在战争进程中,形势对法国不利。1712年1月29日,双方开始和谈。1713年4月11日,法国同英国、荷兰等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次年,战争结束。

《乌德勒支和约》规定:各国承认路易十四之孙菲力普为西班牙国王,但不得兼任法国国王;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及其在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并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迪亚和哈得逊湾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荷兰得到了一些贸易特惠;普鲁士获得格尔德兰。和约使英国在欧洲、海上和殖民地的势力大为增强,法国的地位遭到严重削弱。和约还使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一定恢复,普鲁士的存在受到肯定,从而为日后的普奥争夺德意志霸权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大的较量是七年战争(1756—1763)。这次战争是由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矛盾以及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矛盾所引起的。在这两对矛盾中,英法矛盾居主导地位。战争于1756年8月爆发。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萨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各国参战目的不同。俄国参战,主要是想把它的势力扩展到中欧,以加强其在欧洲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战争的结果是英国、普鲁士取得胜利,法国、奥地利遭到失败。1763年2月10日,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签订了《巴黎和约》。同年2月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

《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放弃它在美洲的大部分属地,将加拿大和除新奥尔良以外的整个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让给英国;在西印度群岛,英国从法国取得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格林纳达、圣文森特等岛屿;在印度,法国仅保有5个城市,其余属地都割给英国;西班牙收回了古巴,但将佛罗里达转给英国。《胡贝尔茨堡和约》规定,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

七年战争削弱了法国,扩大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普鲁士增强了实力,奥地利地位有所下降。俄国显示了力量,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次大的较量是拿破仑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英国一直把法国视为自己的主要敌人,它企图乘法国革命的动乱,夺取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1792年,在英国的策划下,普奥结成军事同盟共同进攻法国,结果遭到失败。1793年,英国组织和领导了全欧洲性的第一次反法联盟,共同干涉法国革命。同年冬,拿破仑·波拿巴在土伦战役中崭露头角。1794年6月,法军在比利时大败联军,第一次反法联盟开始瓦解。

1794年热月政变后,法国对外战争开始从正义战争转变为侵略性的战争。1796年春,督政府派大军攻打奥地利。拿破仑任意大利方面军司令。次年,他率军从意大利攻入奥地利,迫使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1798年春,拿破仑为制服英国远征埃及。同年底,英国又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开始了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执政后,连年发动对外战争。1800年6月,在马伦戈大败奥军。迫使奥退出反法联盟,翌年2月签订法、奥《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宣告失败。1802年3月,英、法签订《亚眠和约》,但并没有解决两国的根本分歧。同年8月,拿破仑任终身执政。1804年5月,法国复辟帝制,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1805年4月,英国联合俄国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同年12月,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大胜奥俄联军,迫使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又遭失败。

拿破仑的扩张活动加重了英俄的不安。1806年7月,英、俄、普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同年10月,拿破仑在耶拿大胜普鲁士,随后在柏林颁布《柏林敕令》,开始实行矛头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1807年6月,拿破仑在东普鲁士的弗里德兰击败俄军,7月双方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国加入大陆封锁体系。第四次反法联盟宣告瓦解。拿破仑为截断英国与大陆市场的一切联系,于同年11月出兵占领葡萄牙。1808年3月,又进占马德里,并立其兄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1809年1月,英国又与奥地利组成第五次反法联盟,战4争再趋激烈。同年4月,奥对法不宣而战,但在战争中连遭败绩。10月双方签订《维也纳和约》,第五次反法联盟崩溃。至1811年,拿破仑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帝国内部危机四伏。

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42万大军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13年6月,第六次反法联盟形成。同年10月,在莱比锡决战中,拿破仑大败。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路易十六之弟普罗旺斯伯爵即位,称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复辟。5月,联军同法国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规定法国保持1792年时的领土疆界。1815年3月,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率1000人返回巴黎,重登帝位。正在维也纳开会的英、俄、普、奥等国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1815年6月,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同年11月,联盟各国同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规定法国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至此,拿破仑彻底垮台,以英国为核心的反法联盟取得最终胜利。

拿破仑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欧洲国际政治格局。法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丧失了在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地位。英国加强了对欧洲的影响,扩大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霸权。俄国以欧洲大国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普、奥也成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在这一阶段,以英法为主的西方国家不仅在欧洲争夺霸权,而且向整个世界进行殖民扩张。17和18世纪,它们加强了对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扩张步伐,中美和南美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北美则成为英、法、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到18世纪中期,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都相继落入英国之手。亚洲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逐渐成为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在非洲,欧洲殖民势力自直布罗陀一直延伸到南端的好望角。

残酷的殖民压迫和掠夺激起了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8世纪后半期,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并最终赢得胜利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独立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1814年到1871年。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俄、普、奥诸强国在瓜分战败国赃物的基础上建立了维也纳体系。俄国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操纵者,它通过会议削弱了法国并在会后联合普、奥两国组成了“神圣同盟”,打着“正统主义”和“干涉主义”的旗号,维护欧洲大陆封建秩序,干涉和镇压各国革命运动。1848年,爆发了震撼全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次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反动的神圣同盟趋于土崩瓦解。

俄国在维也纳会议后取代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霸主,它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与英国形成尖锐对立。俄国妄图占领君士坦丁堡,控制黑海海峡,染指近东和巴尔干,与英、法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发生冲突,由此导致了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1856年3月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增强了在欧洲的影响和近东的势力,法国提高了国际地位,俄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加深了国内农奴制危机。

克里米亚战争后,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和民族统一运动走向新的高潮。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意大利和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美国爆发了南北内战并导致南方奴隶制的废除。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到19世纪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基本上都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

在这一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立起殖民统治,扩大了对非洲南部的侵略,完全吞并了印度和缅甸。法国侵入印度支那,增强了在西非的势力。俄国在中近东和远东进行疯狂扩张。美国也加入殖民国家行列,开始向远东扩张。拉丁美洲各国名为独立,实际上处于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激起了被侵略各国人民的不断反抗,特别是亚洲人民的反抗最为声势浩大。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印度的民族大起义和伊朗的巴布教起义,都给西方殖民势力以沉重打击。

第二个时期从1871年普法战争后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也是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为纽带的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的时6期。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最后30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掀起了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狂潮。在非洲,埃及、喀麦隆、刚果、苏丹、马达加斯加等沦为殖民地。在拉丁美洲,美国打着门罗主义旗号,极力在该地区进行扩张。在亚洲,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英国兼并缅甸并迫使阿富汗成为保护国。美国则吞并了夏威夷。中国遭到列强侵略,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是帝国主义最终形成的时期,其主要历史标志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战争是美西战争。美国在1893年控制夏威夷群岛后,便积极策划夺取老牌殖民主义者中较弱的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这两个地方对美国都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1895年,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1896年,菲律宾也爆发了革命。美国利用这一时机,以其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突然爆炸为借口,于1898年4月对西班牙宣战。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军队,大部分被古、菲起义者所牵制。美国趁此有利形势,以其海军优势击败了西班牙舰队。同年12月,双方签订《巴黎和约》。美国夺取了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并在战后迅速完成了吞并夏威夷群岛的法律手续。

美西战争是美国同西班牙殖民者重新瓜分世界进行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战略步骤。美西战争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拉丁美洲和远东的扩张。列宁曾引约·阿·霍布森的形象比喻说:“古巴、菲律宾和夏威夷,这些不过是盛馔之前刺激食欲的‘小吃’。”《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0页。

第二次战争是英布战争。英国为把它在南非和北非的殖民地联成一片,实现其所谓“开普—开罗”计划,决定用武力吞并荷兰殖民者后裔布尔人在南非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共和国。英国为发动对布尔人的进攻,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准备。战争于1899年10月开始,1902年5月结束。结果布尔人战败,双方签订和约,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丧失了独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付给布尔人300万英镑作为“补偿”。

英布战争是英、布殖民主义者重新分割南非的帝国主义战争,它标志着欧洲列强重新瓜分非洲的开始。列宁说:“当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积已经被占领(到1900年时)、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第三次是日俄战争。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加紧向远东扩张,与日本发生尖锐冲突。争夺的重点是中国东北和朝鲜。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后,俄国拒不从中国东北撤军,还进一步把势力伸向朝鲜。俄国独占东北的野心引起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的不满。英国担心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过分强大,决定支持日本对抗俄国。1902年1月,英日缔结同盟条约。英国承诺如果日俄战争爆发,将给日本以财政援助。1904年2月,日本舰队突袭了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对双方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在战争中,俄国在陆海战场上都连遭失败。1905年5月,在对马海峡的海战中,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的舰队全部被日舰歼灭。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把旅顺口、大连和南满铁路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把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承认朝鲜是日本的势力范围。

上述三次帝国主义战争表明,资本主义的殖民政策已经从“无阻碍”的“和平”扩张,转变到用战争来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列强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已经开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阔地区展开。

第三阶段:1914—1918年。这一阶段是在帝国主义最终形成后,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使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突出。在这场斗争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德法矛盾和德俄矛盾也十分尖锐,形成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它们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经过四年多的厮杀,同盟国宣告失败。1918年11月,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大战结束。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使帝国主义自身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为无产阶级革命造成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终结,从此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