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拿破仑战败与第一次巴黎和约

拿破仑进攻俄国及其失败

1807年法俄《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只是实现了两国的暂时休战,埃尔富特同盟建立后,虽然延长了休战的时间,却未能使两国原有的矛盾有所缓和。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法俄两国的关系自1810年开始迅速恶化。

《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俄国执行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同时也是为了换取法国承认俄国对芬兰和土耳其的“行动自由”。后来,俄国虽然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但大陆封锁却使俄国在经济上遭受到极大的损失。因为,英俄两国已有多年的密切贸易关系,俄国的木材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是输往英国,再从英国换回自己所需的工业品。自从俄国断绝了同英国的一切贸易往来后,不仅使自己传统出口的农林产品失去了销路,而且也得不到所需的工业品。俄国虽然可以扩大同法国的经济联系,但法国的出口商品都是葡萄酒和化妆品一类的奢侈品,根本无法弥补失去英国市场的损失。由于俄国执行了大陆封锁,在1807—1808年间,其对外贸易额自1亿卢布降至8300万卢布,一年之内减少了1700万卢布。〔苏〕波将金等:《外交史》第1卷(上),三联书店1979年中文版,第611页。俄国农产品出口的减少,又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卢布汇价下跌和物价上涨。“俄国只有通过海上贸易,把自己的原料产品输往当时的主要市场——英国,才能获得钱;而俄国已经是太欧洲化的国家,没有钱是不行的。贸易封锁日益变得无法忍受。经济比外交和沙皇加在一起还要强”。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越来越招致俄国朝野的一致反对。于是,“同英国的贸易又悄悄地恢复了”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2页。

从1810年开始,沙皇亚历山大决定对法国的奢侈品征收高关税,以求增加收入,同时还决定让所有来自殖民地的货物(尤其是美洲殖民地货物)按优惠条件进口。亚历山大虽然宣称英国货物依旧不许进口,实际上,这种新政策完全是为英国商品进入俄国打开了大门。在1810年,大约有2000艘船驶入波罗的海,但没有一艘真正是中立国的,它们带着伪造的产地证明,装载的都是英国货物。

俄国对大陆封锁的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使拿破仑非常恼火,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俄国参加,大陆封锁制度简直是荒谬可笑”的。为了反击亚历山大的“新政策”,拿破仑于1810年12月中旬兼并了包括奥耳登堡在内的德意志北海沿岸地区。这个奥耳登堡公国的储君当时已是亚历山大一世的妹夫,吞并这个公国,不仅是对这位储君以及亚历山大的侮辱,而且也违反了使这位公爵在奥耳登堡公国复位的《提尔西特和约》。法俄双方在大陆封锁制上的公开决裂已难避免。

波兰问题也是俄法两国矛盾一个焦点。拿破仑于1807年在紧邻俄国西部边界的地方建立起的华沙大公国,是俄国的心腹之患。尤其是法奥1809年签订的《申布伦和约》,将西加里西亚并入华沙大公国的版图,更是令亚历山大难以容忍。因为,拿破仑控制下的华沙大公国不仅对俄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更让他担心的是,华沙大公国的巩固和扩大很有可能导致波兰王国的复国,那时,俄国吞并的原波兰的46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就得全部退还,这是俄国绝对不允许的。早年在提尔西特议和时,亚历山大就曾明确反对重建波兰王国。当时,拿破仑只同意不使用“波兰”二字,他还是建立了华沙大公国。在埃尔富特的会谈中,亚历山大又一再敦促拿破仑声明“决不容许重新建立波兰王国”,但因拿破仑向亚历山大的妹妹求婚遭到拒绝,拿破仑也就拒绝作出任何保证。

随着法俄两国间磨擦的增多,它们都感到使用单纯的外交手段已无法解决彼此间的分歧,所以,双方都开始了作战准备。1812年2月24日和3月14日,拿破仑先后迫使普鲁士及奥地利同他在巴黎缔结了同盟条约,普鲁士将2万普军交给拿破仑听其调遣;法军有权不受阻碍地通过普鲁士各省,并得在战争时期予以占领;普鲁士承诺向法军提供粮食和装备,以抵充它尚未支付的总额为4300万法郎的赔款。奥地利则要向法国提供3万人军队;法奥两国共同保证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地不受侵犯。拿破仑还打算以归还芬兰为条件,换取瑞典参加反俄战争,未获成功,拿破仑遂派兵占领了瑞典的波美拉尼亚。

亚历山大于同年4月5日同瑞典签订了《彼得堡同盟条约》,双方同意组成联合军团,共同对法国作战;俄国承诺以协商或武力方式,促使丹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双方议定邀请英国参加俄瑞同盟。5月28日,俄国急忙结束了于1806年开始的俄土战争,并通过《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得了比萨拉比亚后,就将在土耳其战场上的俄国军队迅速调往西线。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亲率65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开始了征服俄国的战争。法军以其优势兵力,长驱直入俄国,先后攻取了斯摩棱斯克、博罗迪诺等城市,并于9月14日开进了被俄军撤退时焚烧一空的莫斯科城。但是,拿破仑未能迫使俄国屈服。他在莫斯科停留一个月有余,终因经受不住俄国军民的打击、缺乏粮草供应以及严冬的侵袭,被迫于10月19日带领11.5万人马自莫斯科撤退,俄国军民武装则尾随其后,继续给予打击。至12月末,溃败的法军再渡涅曼河时,只剩下2万饥饿、冻伤,甚至连武器都丢掉了的士兵,拿破仑征服俄国的作战彻底失败了。

第六次反法联盟组成与莱比锡战役

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使英国拍手称快,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坚持反抗法国侵略的西班牙人民。原本就三心二意的普鲁士在得知拿破仑败退的消息后,率先倒戈。1813年2月28日,普鲁士同俄国在位于华沙大公国境内的卡利什签订了同盟条约,双方同意共同对法国作战;普鲁士应恢复1806年的版图。3月17日,普鲁士向法国宣战。在此期间,英俄已于1812年7月缔结了同盟条约,英国同瑞典也于1813年3月13日缔结同盟条约,瑞典与普鲁士于同年4月22日签订同盟条约,并对法国宣战。至此,第六次反法联盟宣告成立。

第六次反法联军组成后,立即向法军展开进攻,并夺取了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拿破仑率领新组建的法军举行反攻,于5月初重新攻占了德累斯顿。反法联军在遭受挫折后,遂向奥地利求援。此时,奥地利尚不愿直接参战,便由外交大臣梅特涅出面进行调停。1813年6月27日,俄普两国同奥地利签订了《赖亨巴赫协定》,共同拟定了向拿破仑提出的停战条件:取消华沙大公国,由三国瓜分;将但泽归还给普鲁士,法国拆除其在普鲁士及华沙大公国境内的一切堡垒;将伊利里亚归还给奥地利。协定还规定,如果拿破仑拒绝接受议和条件,奥地利应以15万人的兵力参加对法国作战。

6月28日,梅特涅以调停人的身份前往德累斯顿,向拿破仑提出了实现和平的条件,遭到严词拒绝。奥地利遂于8月10日加入第六次反法联盟并向法国宣战。反法联盟以优势兵力攻击法军,法军进行了顽强抵抗。8月26日,拿破仑在德累斯顿大败奥军。10月16—19日,反法联军同拿破仑会战于莱比锡。在这次作战中,法军在数量上本就处于劣势,而且在关键时刻,萨克森和符腾堡的军队又突然叛变,结果,拿破仑遭到惨败。

拿破仑在莱比锡的失败,导致了莱茵联邦的瓦解。接着,荷兰将法军赶出国境;西班牙在英军的配合下也将约瑟夫·拿破仑赶出比利牛斯半岛;奥地利收复了伊利里亚,并占领了瑞士。

夏蒂荣会议与《肖蒙条约》

1814年1月初,反法联军分三路攻入法国。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联军便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这时,奥地利再次倡议同拿破仑议和。对此,俄国虽有不同意见,但联盟国家还是于2月4日至3月19日在法国西部城市夏蒂荣(今称沙蒂永)举行会议,商讨84与拿破仑议和的条件,拿破仑亦派他的外交大臣科兰古为代表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战争继续进行的情况下举行的。原来预计只需几天便可结束会议,由于联盟国家间意见不一,会议竟持续了六周之久。后经联盟国家反复磋商,终于提出了同法国媾和的条件:法国以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为其“天然国界”。当科兰古将这一媾和条件报告给拿破仑时,遭到他的断然拒绝。拿破仑在3月2日给科兰古的指示中说:“无论什么都不能使法国做出任何降低国格、捐弃其几世纪来在世界上拥有的地位的事情。”〔英〕约翰·霍·罗斯:《拿破仑一世传》下卷,第366页注①。

在夏蒂荣会议期间,鉴于联盟国家在会议上的意见分歧,以及拿破仑在几天之内又接连打了四次胜仗,反法联盟国家认为必须加强自己的联合,以便在拿破仑拒绝议和条件后将战争进行到底。于是,根据卡斯尔雷的提议,英、俄、奥、普四国代表于3月9日在法国东部城市肖蒙,缔结了有效期为20年的《肖蒙条约》。条约文本注明的日期是1814年3月1日。

条约主要规定:四国保证将反法战争进行到底,不得单独缔结和约;四国必须在战场上各保持15万人的军队;英国每年向联盟国家提供数额相同的资助,1814年资助总额为500万英镑。条约所附秘密条款还规定:对拿破仑作战结束后,在德意志建立由有统治权的各邦组成的联邦;在大国的保障下,瑞士实行独立;恢复波旁王朝对西班牙的统治以及奥兰治亲王对尼德兰王国的统治;邀请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及尼德兰参加本条约;同盟各国在缔结和约后一年内应使其军队保持战时状态,以防法国的进攻。《肖蒙条约》的缔结,对于巩固与加强反法联盟,促使拿破仑早日停止作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与第一次《巴黎和约》

当拿破仑拒绝了联盟国家的和平条件后,联盟国家在3月25日发表宣言,指出拿破仑应对继续战争承担全部责任。五天后,反法联军进抵巴黎城外。3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率联军攻入巴黎。拿破仑撤退至枫丹白露,并集结起一支将近6万人的军队,准备打回巴黎,但终因势孤力单,未能如愿。4月6日,拿破仑被迫决定退位,并于11日在枫丹白露正式签署退位诏书。他在诏书中表示:“同盟各强国既然声称皇帝拿破仑是确立欧洲和平的唯一障碍,忠诚于他的誓言的皇帝,为他本身、也为他的后裔,宣布放弃法国的帝位和意大利的王位,为了法国的利益,他准备做出任何牺牲,甚至是他的生命。”王养冲、陈崇武选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第491页。20日,拿破仑告别皇家近卫军,拥抱并亲吻了战迹斑斑军旗上的鹰徽,随即在近卫军的一片呜咽声中启程前往流放地厄尔巴岛。

在厄尔巴岛,拿破仑被允许保留皇帝称号和拥有一支400人的军队,并享受由法国支付100万法郎的年俸,但不得离开该岛。拿破仑的妻子玛丽·路易丝也可保留皇后称号,享受与拿破仑同等的年俸。此外,她和拿破仑的儿子“罗马王”还得到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三个公国作为终身领地,但母子二人被留在维也纳。

拿破仑帝国倒台后,路易十六的弟弟、59岁的普罗旺斯伯爵,于5月3日登上王位,称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复辟。

1814年5月30日,法国同反法联盟国家在巴黎签订了和约,称《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法国保持1792年国界;荷兰、瑞士、德意志各公国和意大利各国均恢复独立(划归奥地利的领土除外);英国保留马耳他,但将在战争中占领的、于1792年以前属于法国的殖民地,除多巴哥、圣卢西亚等岛屿外,全部归还给法国;参战各方应在两个月内派代表到维也纳出席全体大会,“以决定本条约所必须补充的各项安排”。

“对战败的敌人提出的和平条件反映了明智的温和政策。战胜国不要求法国赔款,盟军不进驻法国,甚至也不要求法国归还它从欧洲其他国家的美术馆里抢走的艺术珍品。法国交出了拿破仑占领的外国土地,但她保持了自己的领土完整,而且,路易十八统治的领土比路易十六在位时还要大一些。采取这种温和政策的原因不难理解。分割法国会使某个欧洲大国过于强大,也会在法国人的心中燃起复仇的火焰。”〔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下册,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然而,英国花了6亿英镑打了20余年的仗,却所得甚微,因此遭到国内不少人的反对。但是,卡斯尔雷外交大臣却对这一温和的对法政策持赞赏的态度,他说:“使法国成为和平的商业国,不好战争,不务征服,这样更好。”〔英〕约翰·霍·罗斯:《拿破仑一世传》下卷,第3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