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块火成岩

严介生同志是个有心人。他将一批获奖新闻作品中的小毛病一一挑出来,编辑成书,名为《美中不足》,请我作序。这真是反弹琵琶,别人对获奖者总是大讲溢美之词,他却冷静地指瑕求疵,难能可贵。这书也就更可一读。

读罢清样我想到一个问题,获奖作品尚且有这么多的毛病,可见要写出好新闻真难。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一个字:快。新闻是信息,要快速反映。于是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快是前提,从一定角度说,新闻稿的水平实际是看在快中谁的漏洞更少一些。在这里便分出了新手与高手,生笨与老到。大凡一挥而就,快速而成的东西,就更见道行,是那一行当中的高档。如书法中的草书、绘画中的写意、摄影中的抓拍、射击中的飞碟,瞬间而成,成不了或者成得不好,也就只好成终身遗憾。以快为主的艺术(虽然新闻不是艺术)是无法重复,不能反复修改的。那是舍本求末。所以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不是怎样改稿子,而是怎样培育作者的内功。功厚艺精,临场发挥自然得心应手。市场上的卖肉高手一刀下去半两不差,正是这个意思。

世上看似容易的事往往倒是最难的。就像跑步,人人都会,跑出成绩就不容易。一个记者的功底是无法用一句话说清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知识修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里有功力积累,也有技能训练。大生物学家居维叶常常工作到深夜,一次,几个年轻人要和他开玩笑,他正在灯下潜心阅读,突然从窗外伸进一个怪兽,张着血盆大口,舞动一双大蹄子。居氏抬头笑道:“我不怕你,偶蹄类动物只食草不吃人的。”扮兽者只好脱下面具。这是知识的功力。有人给我介绍一位老裁缝,他为人量衣从不用尺子,只请你站起来,走几步,做成的衣服合体合心。这是观察的功力。一次我在上海街头见一位老艺人手边一卷铜丝、一把钳子,一会儿就出手一辆小汽车、小自行车,惟妙惟肖。这是制作技艺的纯熟。记者写作时不能像学者那样慢慢查资料,也不能像裁缝那样请被采访对象起身转两圈(这对象有时是一个大事件,你也转不动它),更不能捏着稿子不出手慢慢地磨。他要在一个“快”的前提下,把所积累的知识、养成的观察力和练就的技艺通过几百字的稿件,这个尖细的喷出口,于瞬间爆发出来,凝固定型。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石,也许是《红楼梦》里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也许是灰土中的一堆碎砾。义无反顾,不可挽回。作家的稿件是水成岩,可以千磨万磨;记者的稿件是火成岩,一次定型。记者的功力更主要的是在写稿之前的积淀。而且上面说的只是大概的三方面,若再细分,知识修养又包括文化的、政治的、科学的、社会的等等,观察能力又包括对人、对事、对景、对情等等,表达能力又包括新闻的、文学的、艺术的等等。要把这一切熔为一炉,炉火纯青,然后提笔上阵去小试锋芒。

这样不是说写新闻高不可攀,更不该得出记者难当的悲观结论。事实上报上每天都有许多好稿子,年年也有许多作品获奖,只是我们应该法乎其上取乎其中,或者如恩格斯所说从人看猿,研究它的来路,研究为文之道。已经见报的作品,包括已经得奖的作品,是不可能再修改了。但在遗憾中悟道,悟为文之道,悟这个行当之道,也别是一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