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与长篇的关系
1965年上半年,当时中共中央华东局的一位领导人,对评弹工作发表了一次讲话,说评弹要“以中短篇为主”。上海团也曾提出“以演出中短篇为主,整理传统书目,打算将长篇分成若干中篇”。评弹的戏剧化就是这种错误做法造成的后果。周良却认为评弹要以长篇为主,为此他也曾在“文革”中受到批判。1965年的夏天,周良列席中共苏州市委的一次常委会议,会议的内容主要是传达上述华东局领导人的讲话。当时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强调“评弹长篇是为遗老、遗少服务的” 。讨论环节,市委书记点名让本不想讲话的周良发言。周良在此情形下不能不讲,但又不想说假话,只得说了两点真话:“一点是对评弹听众的分析,大多数听众是工人、农民、手工业者、职员和少数知识分子。各地书场,听众组成的比例不同,但这些人占大多数。剥削者及其家属,包括遗老、遗少是少数人。第二点,从书目的创编和积累、演员的调度、经济负担等多方面看,评弹演出以中短篇为主,是有困难的、难以实现的。”然而就是这样的讲话,让周良在劫难逃,成为其“文革”中受批判的主要内容。当时报上如是云:“周良在会议上还公开提出要以长篇为主的谬论,和党唱对台戏,继续反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事实上,评弹的发展史就是一代代演员说长篇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评弹出现了中短篇,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演出市场来看,长篇的演出场次是占绝大多数的。“文革”中不演长篇,偶尔演出中短篇。80年代以来,评弹的主要市场仍然是演长篇。周良认为:“苏州评弹的存在形式是演出长篇。没有了长篇,中短篇单独发展是不可能的,评弹是要衰落的。没有在书场的长篇演出,评弹怎样养活自己。即使有钱,没有长篇,就没有评弹自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周良又是辩证看问题的,他认为“有长篇的存在和发展,中篇、短篇作为‘百花齐放’都可以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