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 刘卫东
- 3933字
- 2021-03-31 00:22:07
第二节 社会发展态势
一、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
1.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2013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806元增加到22462.88元,R值从0.827增长到0.8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418.00元增加到6944.78元,R值从0.746增加到0.781,增幅要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期,西部地区人均消费支出显著增长。2010~2013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从11551.12元增加到15840.30元, R值上升了0.022;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则从3577.96元增加到5641.74元,R值上升了0.035。此外,同期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7.64%下降到37.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4.8%下降到39.68%。由此可见,西部地区人均消费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尤其是农村居民。
2.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小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如图1—6所示,从相对水平来看,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差距较小,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支出差距明显大于城镇差距。2013年,西部地区收入水平最高的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496.70元和8595.70元,分别是收入水平最低的甘肃的1.34倍和1.68倍;消费水平最高的内蒙古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分别达到19249.10元和7268.3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是消费水平最低的西藏的1.57倍和2.03倍。从各省区市来看,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广西、西藏等省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显著。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四川、重庆和内蒙古等省份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以及西藏等省份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上升。可见,西部边疆省份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仍较低,是未来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的重点。
图1—6 2013年西部地区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R值(相对于西部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4》。
3.居民收入改善明显低于GDP增长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幅度很小,远低于人均GDP差距的缩小幅度。2010~201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的R值由0.75增加到0.82,上升了0.07。但同期西部居民收入水平的R值变化很小。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全国水平的R值由0.827上升到0.833,仅上升了0.00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R值由0.746上升到0.781,仅上升了0.034。
二、科技发展滞缓,对经济发展带动力不足
1.科技人员比重下降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呈扩大态势
如表1—4所示,2010~2013年,西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由339025人/年下降到242188人/年,在全国中占比从13.3%下降到9.7%,下降了3.6个百分点;万人拥有R&D人员数从9.4人减少到6.6人,与全国的相对水平从0.493下滑到0.361,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2013年,西部地区各省份万人拥有R&D人员数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西藏、云南、新疆及青海等省区的科技人员比重尤其低。
表1—4 2010年及2013年西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及万人拥有R&D人员数
资料来源: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3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2.科技投入不足,R&D经费占比较低
如表1—5所示,2010~2013年,西部地区R&D经费从874.3亿元下降到807.4亿元,在全国R&D经费占比从12.4%下降到9.7%,R&D经费占GDP的比重则从1.07%下降到0.64%。特别是,除内蒙古出现小幅上升外,其余省份普遍对科研发展投入力度较小,R&D经费在GDP占比均出现下滑。2013年,西部地区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0.6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6%,其R值也从2010年的0.605下降到2013年的0.438。可见,西部科研投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科研事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表1—5 2010年及2013年西部地区R&D经费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3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3.科技发展较缓慢,对经济增长带动力不足
根据专栏1—1计算我国四大板块及各省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如表1—6所示。2010~2013年,西部地区的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年均增长达23.02%,但比全国平均增速低4.11个百分点。重要原因是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导致2010年GDP增长绝大部分靠投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劳动力及科技的带动作用;2011年之后资金带动作用减弱,科技贡献率增长较快。2013年,西部地区的科技贡献率为54.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8.27个百分点。分省份看(图1—7),西部地区内部的科技贡献率差异巨大。2013年,内蒙古、重庆、四川等省份的科技贡献率高于59%,位于全国前列;云南、宁夏、西藏、贵州等省区科技贡献率接近甚至低于20%。
表1—6 2010~2013年我国四大板块科技贡献率单位:%
图1—7 2007~2013年全国各省区市科技贡献率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
专栏1—1
科技贡献率
科技贡献率是指GDP增长额中由于科技进步影响而增长的份额。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一般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和索洛(Solow)余值法两种方法来测算。在这两个模型中,弹性系数的确定对科技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影响较大。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确定弹性系数可以采用经验确定法、理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
本章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模型,利用索洛余值法进行推导,以建立测算科技贡献率的最终模型。模型的弹性系数值用回归分析法进行确定。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的原型为:
Y=AoeλtKαLβ(1)
(1)式中,Y为产出;K为资金的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λ为常数,表示科技进步使产出增长的部分;t表示时间;Aoeλ通常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
索洛余值法利用数学模型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分离出来,对每个评价单元(国家、地区、部门或者企业)的科技进步增长速度、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做出定量估计。结合索洛余值法进行推导,将(1)式线性化,并取对数,则(1)式演变为:
R=Y-αK-βL(2)
(2)式中,R为科技进步增长速度;Y为GDP增长速度;K为资金增长速度;L为劳动增长速度;α为资金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
Er=R/Y ×100%(3)
(3)式中,Er为科技贡献率;R为科技进步增长速度;Y为GDP增长速度。
为了确定资金产出弹性系数α、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的值,本章对2007~201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GDP增长速度、资金增长速度、就业增长率速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得出α值为0.3246、β值为0.6754,α+β=1。
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但区域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1.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但文盲率仍较高
2010~2013年,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从3281.6亿元增加到5748.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5.33%扩大到16.2%;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25年增加到8.48年,大专以上人口占比从8.07%增加到9.72%,与全国的相对水平有所提升(表1—7)。但西部成人文盲率仍较高,2010~2013年,西部地区成人文盲率从6.64%下降到6.55%,但与全国同期水平的R值从1.36增长到1.42,与全国水平差距有所扩大,这从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仍有待加强。
表1—7 2010年及2013年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3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2.中高等教育条件有所改善
如表1—8所示,2010~2013年,西部地区每十万人拥有普通高中专职教师数从111.43人增加到125.03人,与全国水平的R值从0.98上升到1.04。目前,西部地区的人均中等教育师资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期,西部地区每百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及高等学校教师数从1.56所和846.71人增加到1.66所和968.76人,与全国水平的比值略有上升,高等教育条件不断改善。
表1—8 西部地区单位人口拥有的学校数和教师数
注:根据各省区市学校数、教师数和常住人口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3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3.省际发展差距明显,西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2013年,广西每万人拥有普通高中专职教师数99.07人,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及高等学校教师数分别为1.48所和771.88人;而教育条件相对发达的陕西省每万人拥有普通高中专职教师数151.31人,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及高等学校教师数分别为2.44所和1704.86人,分别是广西的1.53、1.65和2.21倍。同年,青海、云南及西藏等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8年,大专以上人口比重较低,远落后于陕西、内蒙古及新疆等省份。而且,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教育资源仍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
四、医疗卫生发展态势相对较好,但省际、城乡间区域差距较大
1.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及条件显著改善
如表1—9所示,2010~2013年,西部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从57.5人增加到71.0人,增加了13.5人,与全国水平的R值从0.94增长到0.99,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明显;同期,西部地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也从36.2张增加到48.3张,增加了12.1张,与全国水平比值R均大于1,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尽管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在数量上已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仍难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且服务质量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表1—9 2010年及2013年西部地区万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机构人员数
资料来源: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3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2.省际发展差距明显,西北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优于西南地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差异突出
2013年,新疆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60.7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为83.7人,远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而云南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及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则分别为44.8张、56.7人,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同时,西部地区农村与城市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差较大。如图1—8所示,西藏、云南、青海及贵州等边远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城乡差距更为明显,农村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尚不到城市水平的一半。此外,2010年,除重庆及广西外,西部各省份人均期望寿命普遍低于全国水平(74.83岁),其中云南及西藏人均期望寿命还不到70岁,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图1—8 2010年西部地区人均期望寿命及2013年城乡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比值
资料来源:2010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3年城市及农村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