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孩子喜欢自己动手

爱动手是1岁多孩子的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但她只学会了走、爬、跳、拿、摔、丢等动作,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就只好自己动手了。面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她会先仔细看,确定是什么,然后再伸出手“探索”一下,这是她对周围环境的触觉认知。但她的动作还不够熟练,常常东跌西撞,经常会磕碰到自己,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生怕她会受伤,便开始控制她的行为,不允许她到处乱摸,其实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岁的小蓓刚刚学会走路,走得东倒西歪的,她每天最大的乐趣是探索家里的一切。从早上一起床就开始这里摸一下那里翻一下,玩具被她扔了一地。磕碰到了,摔倒了,哭了一下,又继续她的探索。

妈妈看着她腿上的瘀青,虽然很心疼,但并不阻止她,而是在地板上全部铺上软软的地毯,在桌子角的地方都贴上软软的护角,把危险的东西,如插座全部收起来放在小蓓够不着的地方,给小蓓打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小蓓自由地探索她周围的环境,同时也减少了小蓓磕碰受伤的可能性。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了手和大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儿童的智慧就在她的手指上。1岁左右的女孩喜欢动手,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抓住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像小蓓的妈妈一样,给她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她自由地去探索。

女孩在2岁半以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发育,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喜欢模仿成年人或同龄小伙伴所干的事情,你要是不让她干,她会以哭闹或其他形式进行反抗。例如,3岁左右的儿童愿意自己使用勺子或筷子吃饭,不愿意让他人喂饭,如果强行喂饭,孩子就会产生反抗情绪——不好好吃饭。

需要父母知道的是,喜欢自己动手是女孩成长进步的标志,是女孩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想象力、安全感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只要她的行为不具伤害性,成年人就不要过分干涉和束缚她的行为。如果成年人压抑了孩子的行为,强迫孩子做个安静的小公主,或采取打骂、恐吓手段对待孩子,那孩子就会丧失自信,并产生自我否定的观念。国内外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分抑制孩子的动手能力,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例如,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长大后的依赖性就会异常严重;过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独立,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就会非常软弱,独立生活能力极差。父母应该抓住孩子这一阶段喜欢动手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其以后的成长意义重大。

1 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是大脑的机能。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大脑机能是否成熟与发达。从1岁开始,女孩就喜欢自己去动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摸索,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个环境的认识和记忆,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当她的双手活动时,手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其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其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2 手的活动能培养女孩的自信心及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2岁半以后,女孩就喜欢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穿鞋等,且拒绝父母的帮助。手的活动,不仅能让女孩获得表现自己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使她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足够的信心,养成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这些对女孩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实验证明,孩子的聪明程度与其从小喜欢动手的程度不无关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让女孩自己摸索周围的环境,父母还可以根据她的动手能力,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她玩结构游戏。父母可以设计出一些结构材料供女孩游戏,如用硬纸板、卡纸剪出各种几何图形的小块,让女孩做拼图游戏。这样可以满足她好动的心理需求,实现她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培养她的动手能力。

总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她获得一双巧手,还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因而父母应注重孩子这一阶段喜欢动手的特点,抓住机遇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她真正成为心灵手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