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花令·风(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 素心落雪编著
- 883字
- 2020-06-24 23:11:06
荆轲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曾游历燕国,燕人称其荆卿。燕太子丹逃离秦国回到燕国后与田光谋刺秦王,田光向燕太子丹推举荆轲,燕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公元前227年,荆轲赴秦以献地之名行刺秦王,失败被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萧萧:指较大的风声。
易水:河流名,为当时燕国的南方边界河。
兮:语气词。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指荆轲。
白虹: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指气魄之大。
简析
这是一首气魄悲伤,读之令人慷慨激昂的饯别辞,表现了荆轲逆天下大势而粉身碎骨的胆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开篇就白描景物是诗词中常见的手法,通过“萧萧”的听觉与“寒”的触觉平实地将寒风凛冽的易水河边展示在读者眼前。但紧跟上一句“不复还”,实属难得,直接就将刺秦的悲壮之气与凄冷之景互动了起来,平添了几分不怕失败的豪气。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两句则更像是荆轲自夸之举,在夸耀虎穴蛟宫都敢闯一闯,吐气如虹的过人胆识与本领,真不愧是古今刺客第一人的自信气度,以及悲壮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尤其是呼气成虹,不仅吐出了自己的胆气,更将整首诗的感情烘托上升到积极慷慨之情感,由悲入壮又避免了由悲入怨,实属难得。
至于荆轲在刺秦之前是否预见了自己的失败,古今争议也颇多。就这首诗来讲,应该是明白自己不得复还了,但是哪怕不复还又何必在意呢,龙潭虎穴不走上一趟又怎么知道最后的结果呢?
背景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市东南)地图,在易水边辞别燕太子丹、高渐离等人,与秦舞阳踏上刺秦征程。到秦国后借献燕国督亢地图之机,持图中匕首刺秦王,失败被杀。这首诗相传为荆轲在易水辞别太子丹时所作。
名家点评
〔西汉〕司马迁: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史记》)
〔明〕胡应麟:《易水歌》仅十数言,而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亘千载下,复欲二语,不可得。(《诗薮》)
〔清〕沈德潜:至今读之,犹存变徵之声。(《古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