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新机遇
- 周宇 孙立行等
- 5267字
- 2020-08-28 05:22:11
第二节 “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召开“一带一路”高峰会议,有50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认为这是中国提出的一项推动世界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三年多来,国内外对于中国政府做出的这一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外界而言,这是中国坚持开放道路,实施睦邻、友邻、惠邻、富邻政策的体现,而对于中国本身而言,则是下一轮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可见,这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经济的最重要的抓手。“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简单的对外合作的一个项目,它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的集中体现。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着直接的关联,两者既是互动关系,相互呼应和促进,也是中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一带一路”是中国更高层次开放的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总体上是以引进资本和技术,开放本国的市场和产业,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为基本经济特征的。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互动,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79—2013年的34年中,中国GDP平价每年递增9.8%,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自2009年起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也不断提高,中国的贸易由1980年排名世界第23位成长为世界第1位,尽管近两年外贸规模有所下降,2016年的对外贸易规模仍达到3.6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更是达到2.1万亿美元。中国每年吸引的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一直稳居全球第2位,从2011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000亿美元以上,2016年达到1260亿美元。而中国从2005年开始对外投资进入了快车道,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高达1701亿美元,超过了吸引的外资数量,已经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从这些基本的数据看,中国外向型的经济格局非常明显,对外开放的程度已经很高。但是,这样一种开放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赶超型经济体的特征,与发达经济体的开放特征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结构不够均衡,主要表现在其资源内敛型上,对外发散的程度不高。中国的出口有超过50%仍然是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出口,是由跨国公司将全球资源汇聚到中国与中国的优势要素相结合,然后将加工的产成品再销售到世界,因此决定了中国的贸易长期顺差。在资本流向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只是在近几年才方兴未艾,而且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较多。第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不够均衡,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和东亚邻国的开放,对于中亚、西亚、中东欧、南亚相对开放度不高,经贸关系不够密切,对于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开放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而从中国自身的对外开放区域格局看,东部沿海开放程度高,内陆和西部对外开放程度低。第三,中国的开放基本上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安排,鼓励资源在中国集聚来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和生产力,开放型经济所需要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很多开放性的政策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内部规章和规则所赋予的权利,与国际惯例和制度存在差距,稳定性不够。第四,中国经济的开放领域有很强的选择性,宽度和深度有待提高。中国以往4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是在制造业和商品贸易领域,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和商品贸易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经历了痛苦的调整,增强了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尽管尚需要进一步调整往更高的价值链转移。而在服务业上,中国还有很多领域未开放,有很多领域仍然有比较多的政府保护,需要在新一轮开放中扩大和提升开放的程度。
从全球看,由美欧主导的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开放也逐渐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其开放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商品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规范,而且包括服务业开放以及与整个贸易相关的国内制度体系的开放与国际规范。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虽然被特朗普在上台后否决,但是高水平的贸易投资开放的大趋势似乎难以逆转。而在WTO框架里服务贸易协定谈判(TISA)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也正是面对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中国通过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力图将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中国不仅需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新压力,更重要的是要将中国过去40年来改革开放形成的竞争力和优势化为下一个阶段增长的新动力和新资源,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的制定中,实现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过渡。
在这个新的开放阶段,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国门投资,将中国的金融资源变成境外的硬资产;中国的贸易要更加平衡地发展,不仅使出口与进口更加平衡,也要使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更加平衡地发展;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更加平衡地发展;而国内更要形成全方位开放,让内陆和西部省份走到开放的前沿;在金融领域中国的金融市场要更加开放,人民币要走出国门,而不再仅仅是不断地吸纳美元,要从资源内敛转向内敛与对外溢出和发散相平衡;在对外开放的制度层面,我们需要构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并使其和保持中国特色相平衡。
这个更高层次的开放需要若干个抓手,对内就是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对外就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亚太自贸区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在这些抓手中,“一带一路”建设又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使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并与人民币国际化互动。中国对外开放目前的特点是以沿海和面向太平洋为重点的对外开放,西部省份和内陆地区开放度相对偏低,而面向中亚、西亚和中东欧开放度也偏低。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相对紧密,而与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相对疏松。“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着眼于改变这种开放和对外合作的失衡,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还与人民币国际化,改变中国资源内敛为向外溢出和辐射直接相关。中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集聚了超过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盈余资金,无论是从更好地让这些资金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还是从分散风险的角度出发,都需要使这些资金从目前的流动性外汇储备资产,转变成更有价值的有形硬资产和优质资源。“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建设方面正好与中国所需要的对外投资相契合。而中国进出口平衡发展,也将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出口商品到中国的机会。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仍然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达到了62517亿元人民币,折合9700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额的1/4。
二、“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基本方针的集中体现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周边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中国和平崛起又会给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利益和发展机会。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强调近睦远交。而惠邻、睦邻、友邻、富邻最重要的内容是在经济上让中国的周边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中国经济40年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为周边国家提供的发展机遇也不断增多。但是在中国周边国家中仍然存在一些疑虑,担心中国的崛起将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中国的周边外交需要将重心放在实实在在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上,为更多的国家提供经济发展的机遇。这是务实外交的重要体现。
另外,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看,东亚国家由于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比较密切,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机会相对较多,互利互惠的关系比较明显。而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够紧密,互利互惠关系发展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从进一步拓展这一互惠互利的关系,让中亚、西亚、南亚和中东欧更多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更多和更实在的经济发展机会角度做出的决策。从“一带一路”所能够带来的具体经济利益分析,其起码将给沿线国家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
1.将加强亚洲与欧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国家互通互连,更好地实现沿线国家各自的利益
“丝绸之路”传统上是连接亚洲与欧洲的通道,是亚洲与欧洲两个大陆进行贸易的通道,两个大陆在古代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的传统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正是通过“一带一路”,东亚、中西亚和欧洲,太平洋与印度洋国家相连,各文明之间有了对话和沟通,也有了互通有无的贸易,将各自的商品销售给对方。这不仅提高了各自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现在,在现代意义上重建“一带一路”,将大大提高双方的互通互联效率,为贸易投资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随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连,物流、资金流、人流效率提高。中国与沿线国家建设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区也有了基础,这将使两个大陆和两大洋沿线国家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贸易创造和相互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
2.将极大改善亚欧两个大陆、太平洋与印度洋两个大洋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构建现代化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将需要全面提升现有的基础设施,从铁路、公路到港口都需要改造和重建,这会带来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沿路和沿带的国家都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规划和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加强亚欧大陆以及太平洋与印度洋国家之间的互通互联,也是这两个大陆与两个大洋国家之间增强经济联系和全面合作的基础与重要内容。而加强互通互连的核心或者基础条件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铁路、公路、桥梁、港口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建设,因此,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内容。这些投资本身不仅会造福于这些国家的人民,还会带动一系列的其他经济活动,大大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实力。
3.加强东亚和西欧这两个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物理上联系,并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向中东欧和中亚西亚辐射,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中国具有资金优势和巨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而西欧则有着发达的技术基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就会极大地带动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经济发展机会。而同时,东亚和西欧也将获得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而往南,中国与东盟直至印度洋国家的联系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更紧密的联系,使中国这个亚洲和太平洋的经济巨人将积极的影响直接辐射到印度洋沿线国家。而印度作为南亚主要国家和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经济体,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腾飞所需要的资源和机会。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建设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睦邻、友邻、惠邻的周边外交方向。“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沿线国家提供经济发展机遇,也将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为中国获得本身发展所需要的环境。
三、“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的外部保障
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发展正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从高速和超高速降至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将成为主要的特征。伴随着这种转型的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生产能力的转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中国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把中国周边国家最需要、最薄弱的环节与中国最有优势的能力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经济发展机遇,也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机会。
“一带一路”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2013年成立的自贸区,都是以单一区域为发展突破口。“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东盟和印度洋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使更多省区走到对外开放的前沿,参与国际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也与中央提出国内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京津冀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我们的理解,国内经济发展是对外“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点,而对外开发是中国国内经济向外的延伸。“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京津冀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建设提供市场和动力,而国内经济建设的推进,也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后方。也正为此,“一带一路”建设启动后,国内各个省份和部委都在研究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也对“一带一路”建设寄予厚望,并且也积极与中国合作。现在土耳其铁路、泰国铁路、匈塞铁路建设都在启动。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峰会上宣布建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此前在2011年中国就已经建立了30亿人民币的中国—东盟国家海上合作基金。这些基金一方面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持续的建设融资,另一方面也为未来中国的出口和企业境外投资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