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金融学(第2版)
- 鲁守博主编
- 8910字
- 2021-03-29 22:46:43
2.4 区域本位货币制度和国际本位货币制度
在开放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使货币在各国间发生运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实行区域内统一的货币——区域本位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对外交往扩大,产生了世界范围的购买、支付等,因而需要一种能被大多数国家接受的货币,即国际本位货币。
2.4.1 区域本位货币
1.区域本位货币定义
在各国经济交往中,由于某些国家地理位置上相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语言表达上相近,经济又有互补性,因而会形成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实行区域内统一的货币流通就具有必要性。区域货币制度的建立是以“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为依据的。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率先提出“最适度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那些在商品、劳动力和资金等方面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并具有互补性的国家,可以组成一个比较统一的、独立的货币区,区域内实行统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最终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区域本位货币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为实现局部和共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区域合作、协调,并最终实现统一货币流通,以该种货币作为区域内的购买手段和清偿手段。
区域本位货币的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各成员国仍然保持本国货币独立性,实行独立的财政、金融政策,但各国间的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并自由兑换,对国际储备实行部分集中管理。
(2)高级阶段。在该阶段,设立共同的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对成员国提供融资,各国中央银行不再拥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权力,各成员国要执行由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成员国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实行资本市场统一和货币政策统一。目前实行区域货币制度的国家主要在非洲、东加勒比海地区和欧洲,其中最成功的区域货币是欧元。
2.欧元的产生与发展
欧元的问世并非一蹴而就,是经历长达40多年的货币一体化努力的最终结果。它主要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1)欧共体初期的货币一体化。这一阶段从1958年欧共体诞生至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由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参加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又称“欧共体”)。欧共体成立之初,货币一体化仅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出,各国对货币合作并未充分重视,欧共体的合作也未取得实质进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弊端日益显现,欧洲各国加紧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日益紧迫。1969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正式目标,并通过了《维尔纳报告》。报告提出在1980年以前分个三阶段实现货币统一。
(2)欧洲货币体系建立阶段。这一时期自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至1989年《德洛尔报告》出台为止。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加入该体系的除原有6个创始成员国外,还有英国、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与爱尔兰。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一种可调节的内部固定汇率制度,为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作,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它是由成员国货币按照一定权重组成的复合货币,每种货币的权重按该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中所占比重及国民生产总值确定。货币单位用于内部记账、清算和干预等。其次,确立稳定的汇率机制。建立各成员国货币间的双边中心汇率及对埃居的中心汇率,并要求维持在一定幅度内,当汇率偏离中心汇率达到一定界限时,成员国要对其干预。最后,建立欧洲货币基金。集中各成员国黄金储备的20%、美元和其他外汇储备的20%作为共同基金,保证货币稳定,抑制通胀产生。
(3)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实现阶段。这一阶段自1989年至2001年。1989年4月,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与货币联盟报告》获准实施。根据该报告,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并且要具备三个条件:①各成员国货币自由兑换;②资本市场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③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固定。
第一阶段于1990年7月1日启动。此后,由各国央行行长组成的委员会就物价稳定目标进行货币政策协调。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达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以欧盟代替欧共体,正式确定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
第二阶段始于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局的设立。欧洲货币局建立后,取代成员国央行行长委员会,全面负责、监督货币统一进程。1995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决议,将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正式定名欧元。1996年12月,欧盟货币局公布了欧元纸币的票面设计。1998年5月2日,欧盟15国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确认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等国为经济与货币联盟首批参加国,当月26日,欧元区11国政府正式任命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同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被撤销。
第三阶段始于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各国货币同欧元的汇率也被锁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2国将700亿的欧元现金投入流通,至当年6月30日止的半年时间内,欧元与各国货币同时流通。2002年7月1日起,各国货币正式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的唯一货币,成为世界第二大使用货币。欧元纸币有7种:500欧元、200欧元、100欧元、50欧元、20欧元、10欧元、5欧元;硬币有8种,面值从1欧分到2欧元不等,至此,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顺利完成。
欧元的问世,是世界货币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突破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主权观念,在超国界货币本位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它更符合“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新理念。欧元的问世有效降低了各国货币汇兑风险,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增强了市场竞争,推动了各国经济稳定增长。但由于各参与国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国家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欧元区的稳定与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其影响,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凸显,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欧元区的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国蔓延,致使上述国家相继陷入欧债危机,2015年甚至发生了希腊退出欧盟的呼声。
3.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
世界其他地区货币一体化也有不同程度发展。如中东通过设立海湾国家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稳定成员国汇率,协调各国金融政策,平衡国际收支。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立的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储备基金组织等机构,也说明了美洲地区货币一体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也加快了自由贸易区和货币一体化合作进程。
2.4.2 国际本位货币制度
1.国际本位货币制度的概念
国际本位货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世界各国出于经济、政治考虑,以法律形式将本国货币与其固定地联系起来,作为衡量本国货币价值的标准以及国际清算手段,“国际本位货币是在国际上占据中心货币地位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国际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国际本位货币制度,就是世界各国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它包括:①国际储备资产确定;②汇率与汇率制度确定;③各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与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调节的方式。④国际结算的原则;⑤黄金、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一个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能够促进世界经济分工的发展和经济效率提高。
2.国际本位货币制度的类型
(1)按照汇率制度分:永久性固定汇率制度、可调整固定平价汇率制度、宽幅波动汇率制、爬行盯住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和完全浮动汇率制。
(2)按国际储备资产保有形式分:纯商品本位制和混合本位制。
(3)按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和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我们以最后一种划分标准加以说明。
①国际金币本位制。国际金币本位制大约形成于1880年,结束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本位货币制度,它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金币本位制基础上。其特点: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作为各国主要的储备资产为中央银行持有。国际金币本位也称英镑本位,英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大国,垄断了世界经济、贸易、海运、金融等,使英镑成为全世界通用货币。
●各国货币都规定含金量,各国货币的汇率由货币含金量之比决定,市场汇率围绕铸币平价波动,保证了汇率稳定。
●国际收支具有自发调节作用。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汇率上升至黄金输出点时,导致黄金外流,国内通货减少,物价下跌。物价下跌使出口成本降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逆差消失;反之,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则会出现相反的调整情况。
金币本位具有稳定物价、稳定汇率和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因而,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使黄金在各国之间分配不平衡,因而,金币本位的基础受到很大挑战和发生动摇。
②金汇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币本位制崩溃,金汇兑本位制取而代之。此时,实行金汇兑制度的国家将本国货币与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货币建立固定比价关系,将本国黄金或外汇保存于挂钩国家的中央银行。国内流通的是银行券,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金币或金块,只能用本国货币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
金汇兑本位是一种高度依赖某种外汇的货币制度,因而是不稳定的。它是世界各国对黄金依赖增加而又得不到满足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暂时货币制度,随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泡沫破灭,其崩溃也就不可避免了。
③美元本位制。为消除金本位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混乱局面,英、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分别设计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方案,于1943年4月7日,分别提出了“凯恩斯方案”和“怀特方案”。但由于英国遭受严重战争创伤,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美国远离战场,大发战争横财,因此,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会议采纳了以美国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从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内容:
●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促进各国货币合作,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以黄金为基础,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实施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按照官方所定含金量与美元确定比价,这就形成了所谓“双挂钩”制度。
●实施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只能在上下1%范围内浮动,超出上下限时,各国有义务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但在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可进行汇率调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帮助其渡过难关。在会员国需要国际储备时,要用本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外汇,偿还时以黄金或外汇购回本国货币。
●取消外汇管制。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能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
●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Scarce Currency Clause),即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逆差国对该顺差国货币需求将明显增加,并向基金组织借取该货币,这会使这种货币在基金组织的库存急剧下降,当库存下降到该会员国份额的75%时,基金组织可将该会员国货币宣布为“稀缺货币”,并按逆差国的需求进行限额分配,逆差国也有权对“稀缺货币”采取临时的兑换限制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在一定时期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但这种体系也有很大局限性,其实质是美元本位制。因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货币满足国际清偿需要。同时还要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这是一个矛盾。美元发行太多会导致美元不能兑换黄金风险,若美元发行太少,又不能满足国际清偿需要。如1960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超过黄金储备额,同年10月爆发了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危机,美元信用基础发生动摇。1971年美国首次出现经常账户与商品贸易巨额赤字,黄金储备持续下降,面对巨额国际收赤字和各国兑换黄金的压力,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兑换比率;并对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借此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压力。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
④管理浮动汇率体系(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专门委员会,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1976年1月,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经过激烈讨论,签订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协议》的基本内容是:
●浮动汇率合法化。实行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会员国可自由选择某种汇率形式,但汇率政策必须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
●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可以按市场价格自由买卖黄金,取消用黄金清算国际债务的规定。
●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使之取代黄金和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设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
●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提高到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幅度33%。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特征:
●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取消国家之间必须用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使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下降,促成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建立。
●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安排。牙买加体系允许汇率制度安排多样化,并试图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用更具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固定汇率制度。IMF把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安排分为以下三种:“硬钉住汇率(hard pegs)”,如货币局制度、货币联盟制等;“软钉住汇率(soft pegs)”,包括传统的固定钉住制、爬行钉住制、带内浮动制和爬行带内浮动制;“浮动汇率群(the floating group)”,包括完全浮动汇率制以及各种实施不同程度管制的浮动汇率制。
●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牙买加体系中,一国选择的国际储备除美元外,还可以黄金储备、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国际性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IMF允许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家可以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资金融通机制等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相机抉择。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但没有完全消失。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占主导,但地位下降”。其他国际货币地位不断上升,对美元造成一定威胁。在这个体系中,各国采取的汇率,或者是单独浮动汇率,或者是联合浮动汇率,多数国家采取盯住美元货币和欧洲货币单位的汇率制度。
总之,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和汇率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比较灵活地适应了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对世界经济正常运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时汇率变动更加频繁,同时缺乏稳定统一的货币标准,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任务还有待深化。
3.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纷纷出笼,内容主要集中在确立国际本位货币和选择何种汇率体系方面。
(1)国际本位货币改革。关于国际本位货币改革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恢复金本位制。这一主张现实证明毫不具备可行性。第二种观点主张恢复美元本位制。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已说明了其局限性。第三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多种货币本位。现实告诉我们这正是我们当今正在努力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向日益明显。第四种观点主张建立统一的世界货币,这需要人们做很多工作,进行反复实践,路还很长。
(2)国际汇率制度改革。历史证明,实行完全固定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是不可行的,但缩小汇率浮动范围、稳定汇率这是各国的普遍愿望,所以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稳定的浮动汇率制度。
进行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促进金融合作与发展,一直是国际社会努力的目标。2007年7月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这一改革愿望更显迫切。这次金融风暴不仅动摇了美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金融危机再一次告诉人们,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无法预见和防止金融危机发生,表现出发展方向迷失,措施不得力等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改革。
第一,金融创新必须重视金融监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根本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漏洞和美国金融机构无限制地发明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快,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交易和营销却未得到充分监管,致使泡沫不断膨胀,风险不断积累,最终酿成严重金融危机。因此,完善国内、国际金融体系监管,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管理,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势在必行。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监管,首先要对金融机构进行大力监管。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更加全面的信息系统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防止不合理制度安排助长冒险行为。其次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风险评估。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建立预警系统;同时,应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风险监督和预警。
第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创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促进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它的治理结构反映了过去的经济结构而不是21世纪的经济结构。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制而言,根据规定,任何重大问题须获得全体成员总投票权的85%通过才能生效,美国拥有16.69%的投票权,使得美国有绝对否决权。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程序需要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发展中国家公平地加入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参与权、投票权和话语权,稀释发达国家投票权,使投票真正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总之,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权力架构是各国加强监管的迫切愿望,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应对救助机制,提高它切实履行职责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第三,打破美元独占地位。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现实告诉人们,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陈雨露教授曾对此分析指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比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危机、俄罗斯危机深重,就是因为它是发生在世界货币的发行国——美国,所以它的爆发一定是全球性的。因为它的货币全球都在用,它的金融体系伸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所以,着眼于长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定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一家说了算,甚至西方七国说了算的历史必须结束。”要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弊端,理论上讲,最理想的办法是发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改变以某个国家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工具的现状,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决权,特别是要约束美国滥发美元的行为。现存模式为美国的过度消费经济模式和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美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不仅长期享有巨额铸币税收益,而且可以长期忽视经济规律,几乎不受节制地发债来支撑国内过度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致使其可以长期逃避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监督和约束。从中近期来看,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需打破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实施有竞争的国际货币构造体系。只有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才能共同维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四,增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2日闭幕的G20国领导人会议一致同意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规模将扩大至现在的3倍,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G20集团领导人还同意在未来两年内提供2500亿美元用于贸易融资。此外,G20集团还将为区域性多边发展银行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贷款支持,用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本章小结
首先介绍了货币制度产生及内容,在货币制度内容中重点解释了本币的基本特征及货币发行准备问题。同时说明,在现实中发行货币必须以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为基础,严禁主观随意发行,破坏经济正常发展秩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货币制度亦随之演变,并依次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和纸币本位等,各种货币本位制度的更迭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银本位中包含银两和银币两种形态;金银复本位包括平行本位、双本位和跛行本位;金本位包括金币本位、金块本位和虚金本位三种形态。当前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均实行纸币本位制,黄金已经非货币化。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纸币本位制,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国际本位货币在其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国际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本位制和牙买加体系等。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日元和欧元三分天下的局面,但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不断上升,至2014年,人民币已经是世界第七大货币,国际化趋势非常明显。
思考题
1.货币制度由哪些内容构成?
2.货币制度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3.金银复本位制经历了哪些形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5.国际本位货币经历了哪些类型?
6.国际货币制度应如何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