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金融学(第2版)
- 鲁守博主编
- 4116字
- 2021-03-29 22:46:42
2.1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2.1.1 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内容。货币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铸币及铸币流通
铸币的出现及其原因,在1.1.3节货币形式的演变已经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初期的铸币流通有以下几个特点:
(1)铸币材料价值较低。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初期,交易金额小,铸造货币主要使用贱金属,如铜、铁等。就中国来看,从先秦到清代,铜一直是官方认可的币材。在日本、欧洲的罗马等国家也都先使用铜材,然后使用金银等铸造货币。
(2)铸币的铸造权分散。人类使用金属铸币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很长时期内铸币都是分散铸造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各个封建领主统治着自领地,各有独立的司法、军队和财政权,因此,也拥有独立的货币铸造权。如中世纪的德国,仅隶属于各封建主的铸币局就有600多所。中国尽管自秦朝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货币铸造一直相当分散。如清朝,白银是主要币材,实行称量制,同是一两,就有广平、关平、漕平和库平之分,不同的平价值量大小不等。
(3)铸币不断变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军事或奢侈生活需要,往往会发行不足值铸币来搜刮民财,通常做法是降低铸币成色,减轻重量,使铸币质量下降。突出的例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鹅眼钱、铤环钱等,有所谓“千钱不盈寸,入水不沉”等现象发生。这既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导致货币流通秩序十分混乱。
由此可见,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秩序是混乱的,作用是有限的,客观上需要对此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逐步完成的。
2.货币制度的基本形成
货币制度的一些要素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了,但完整的货币制度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货币制度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经济比较发达,统一市场已经形成,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国家政权统一稳定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可能对货币发行、铸造和流通等做出相关规定。这些规定包括:
(1)建立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垄断全国货币发行,克服分散发行货币的各种弊端,以利于货通天下。
(2)规定相对稳定的货币单位。以利于货币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社会经济正常发展。
(3)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供货币数量,实行客观发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确定货币发行数量来适应社会经济要求,使货币数量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货币铸造、货币发行、货币流通,以及发行准备的法令、条例和规定等集中起来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规定货币材料,确定货币单位及名称,明确流通中货币种类以及货币发行准备等。
2.1.2 货币制度内容的构成
1.确定本位货币币材
本位货币是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或称基本货币、主要货币,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用不同材质充当本位货币材料,就形成了不同的本位货币制度。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币材,就是金本位;用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就是银本位。选用什么材料做币材不是主观随意决定的,是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货币材料由金属变为纸张,出现了纸本位。从金属本位看,经历了由贱金属向贵金属转变的过程。历史上的货币金属最初由铜发展到银,最后过渡到金。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积小,价值大的贵金属黄金独占了货币的统治地位,最终确立了黄金的货币地位。20世纪3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材料由纸张代替,最终出现了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或称信用货币制度。
2.确定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货币名称就是货币发行国规定的本国货币名字。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及其等份,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这里的元、角、分就是计量单位。在历史上,曾长期用金属作货币,金属的自然计量单位即重量单位就成了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后来由于以下原因,使两者不再一致:
(1)外国货币单位的名称与本国金属重量单位的名称不同,由于外国货币输入,使国内货币单位改变名称。例如,中国清代,曾以“两”作为银币的计量单位。后来,受外国货币流入影响,改以“元”作为货币名称,规定每枚银元重库平7钱2分,含纯银八成九,即含6.408钱纯银。这样,中国货币单位名称就脱离了重量单位名称。
(2)更贵重的金属代替不贵重的金属。例如英国在18世纪以前,白银曾经是重要的货币材料,一英镑相当于一磅白银。以后银币被金币代替,当时规定7.3224克黄金为本位货币,仍称为镑。这样,作为货币名称的镑就同从前作为重量单位的磅分开了。
(3)国家有意铸造分量不足的货币,也使货币失去原来的重量单位。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与价格标准融为一体,所以,价格标准就是货币单位及其划分的等份,如中国本币与辅币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元、角、分体现出来的。英镑主币与辅币的关系是通过英镑与便士体现出来的。
3.规定本币、辅币的铸造、发行及流通
一个国家的通货,主要包括本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本币的铸造及流通。本币是一个国家的主要通货。“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如过去中国的银铸币全部是1元,有些国家的金银铸币最小规格的面值为5个、10个,甚至100个货币单位”。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本币的特点是:
①自由铸造。自由铸造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每个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铸币厂请求代为铸成本位货币;另一方面是铸币厂代铸本币不收费或仅收极低手续费。自由铸造的经济意义是:首先,可以使铸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适时保持一致,若发生不一致情况通过重新铸造得到调整;其次,本币自由铸造可以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使其与需要量一致,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不足时又将金银条块铸成货币投入流通。
②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定支付能力。法律规定,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金额多大,用本币支付,对方不能拒绝接受,故称无限法偿。
③本币是足值货币。所谓足值货币,是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合。但由于技术或人为原因,本币铸造过程中会产生实际重量、成色与规定标准不相一致情况。同时,由于使用中不断磨损或人为刮削等也使本币名实不符。为此,国家对金属本币都规定了一个“公差”,公差即是法律承认的铸造误差或法律允许的磨损程度。若超过“公差”范围就应该用新币替换旧币。
④金银货币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国内外,不受限制。
(2)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辅币是本位货币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专供小额或零星交易之用,它在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上有以下特点:
①它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因为辅币面额较小,用于小额交易,故适合用贱金属铸造。
②是不足值货币。辅币的名义价值一般高于实际价值,可以节约流通费用。
③辅币可以和本币兑换。法律规定辅币可以按固定比例与主币兑换,这样就保证了辅币按名目价值流通。
④限制铸造。因为辅币是不足值的,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所以国家垄断发行,可以获得部分财政收入。因为辅币是不足值货币,如果允许自由铸造会造成辅币流通过多,排斥本币。
⑤有限法偿。国家对辅币规定有限支付能力,即在支付中每次支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一定数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如美国曾规定,10美分的银辅币每次支付限额为10元;铜镍所铸造的分币,每次支付限额为25美分,但向国家缴纳税款或向银行兑换时不受数量限制。
(3)纸币的发行、流通及准备制度。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除了金属货币外,还有银行券和纸币流通。银行券与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制货币符号,但由于它们产生的条件和性质不同,因而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不相同。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铸币的发行必须以充足的货币金属作后备,以便随时向流通中投放铸币。银行券最初是以金属货币替代者身份出现的,银行券持有者可以随时要求银行兑付金银货币。在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中,银行既可以对客户支付金银货币,也可以开出随时兑现的银行券,代替金银货币流通,因此,银行发行银行券是以足够的金银作保证。银行券的发行经历了由各家商业银行分散发行和由中央银行集中发行两个阶段。各家银行分散发行银行券的结果造成银行券流通泛滥以及有些银行破产倒闭时不能兑换的问题,后来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并为中央银行垄断。这时,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有充足的黄金作保证。同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银行券作为法定支付手段,任何人不得拒绝接收,拒绝接受者被视为违法。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由于西方各国发行的银行券都不能在国内兑现,其流通完全依靠国家权利来保证,于是银行券演变为不兑现的纸币。
纸币是一种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因为货币在充当流通手段时,只是交易媒介,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并不关心其价值是否充足,这就意味着可以用没有任何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后来政府根据这一特点,有意识发行不足值货币,甚至发行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强制流通使用。可见,纸币的产生依赖于国家政权的强制力。
在当代,银行券和纸币已经合二为一了。一方面因为各国已经停止了银行券兑现金银货币活动;另一方面各国纸币已经不再有含金量规定,所以两者演变为同一事物。
4.发行准备制度
发行准备制度又称发行保证制度,其目的是使货币具有稳定性。在实行金属货币制度下,发生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其用途有三个:①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②调节国内货币流通量,以满足商品流通对金银货币的需要;③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不再以黄金作为货币发行和干预外汇价格的唯一手段,黄金的货币性大大减弱。因此,黄金准备的后两个作用已经削弱,但黄金作为国际支付准备的作用依然存在,并已发生了变化。今天,当一个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通过在国际市场上出售黄金换取自由外汇,以此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目前,在各国实施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已经不仅仅是黄金,还有外汇、国家债券、商业票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