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所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结构、表现和行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并理解那些主要经济总趋势的决定因素,这些主要经济总趋势涉及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差额。很明显,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极其重要,因为种种宏观经济事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福利……为了设计和实施在增进经济福利方面大有潜力的经济政策,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们必须明白,是哪些因素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理解经济的运行方式、经济对特定的经济政策的反应方式,以及可能造成经济不稳定的、来自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各种外来冲击。而由一整套关于经济运行方式的观点所构成,并按一定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就成为了设计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基础。

在不同的思想流派之间存在着观点上的明显冲突,但也应注意的是,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更多地集中于理论问题、经验证据和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而在政策的最终目标方面这种分歧并不严重。米尔顿·弗里德曼写道:“在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识,这些目标包括高就业、价格稳定和快速增长。而这些目标是否相容?如果不相容,那么能够选择以及应当选择放弃哪些?在这些方面经济学家之间的一致性要差一些。而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不同的政策工具能够起到以及应当起到什么作用?在这方面经济学家之间的一致性最差。”

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的这几个“主要目标”,就要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细致处分析具体的宏观经济问题发生的原因。这样就触及了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主要的学术传统,人们把它们粗略地称作古典传统和凯恩斯传统。在人们考察各政策目标之间如何互相联系,以及不同的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市场在调节经济活动方面的作用和有效性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经济学家之间的政策分歧背后的基本问题,即政府在经济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一个思想流派与凯恩斯、凯恩斯主义者以及新凯恩斯主义者相联系,它认为私人经济中存在着协调失灵,这种协调失灵会导致过高的失业率水平,以及真实经济活动的过大波动。另一个思想流派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相联系,并为货币主义者和均衡经济周期理论家所支持,它认为在政府政策给定的情况下,私人经济会达到一个尽可能好的均衡。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政府介入经济的程度和形式曾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而凯恩斯对不加约束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放弃也曾被详细论述过。在1934年播出的一个广播节目中,凯恩斯做了一个演说,题为“贫困与富裕:经济系统是自我调节的吗?”在这个演说中,他对正在进行论战的两个经济学派做出了区别:“论战的一方相信,在长期内,现有的经济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尽管这种调节有时并不顺畅,有时会由于时滞、外来干扰和错误而中断。而另一方则拒绝接受现存经济系统是自我调节的这一观点。自我调节学派的靠山就是过去100多年来所存在的几乎整个经济思想体系。因此,如果作为论战另一方的异端们想要摧毁19世纪正统学派的力量,他们就得在对方的城堡内发动进攻,现在我自己就加入异端这一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尽管已经产生了更为精巧的、数量性更强的技术,但凯恩斯所指出的这两种基本观点仍然存在着。

(本案例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