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是不能从别人那里分享的。30美元一晚的客房,8美元一天的自行车,9美元一小时的皮卡,10美元一天的停车位,6美元一天的割草机。如果你去参加聚会但是缺一个爱马仕手包,那么花100美元就能用一天;如果你想出海但是没有游艇,那么花300美元就能拥有一天;那出门时没人照看宠物狗怎么办,只需要花5美元就会有人来帮你遛狗……”2013年3月9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共享经济》(The Sharing Economy),描述了以上情景。

时至今日,共享经济已经风靡全球。共享的实践大受欢迎,共享的理念广泛传播,共享的创新探索层出不穷。著名未来学家与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甚至预言,共享经济会在21世纪下半叶成为人类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到那个时候,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共享物品、信息、能源和服务;生产率极高,边际成本接近零,所有权被使用权所代替,交换价值被共享价值所代替。

共享经济发端于美国,而随后的实践发展表明,将这个故事演绎得最精彩的是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这一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态势的确让很多人为之惊叹。

共享经济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明确提到了共享经济:一是在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部分指出,“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二是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两处表述,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为未来共享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共享经济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也有强大而迫切的现实需求。共享经济适应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是走出发展困境、消除诸多痛点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试验场,对建设网络强国、构建信息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将产生深远影响。如火如荼的中国共享经济正在引领世界潮流,一些领域一开始就面向全球推广,一些领域在全球居于领先创新地位,甚至引得其他国家开始“山寨”中国的创新模式。

如果说在2016年之前,我国共享经济以其精彩纷呈的创新成果赢得一片赞美声的话,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一场几乎全民参与的讨论甚至争议。尽管许多新事物刚出现时都容易引发讨论和关注,但此次共享经济引发的讨论,关注度之高、观点争议之大,堪称罕见。

探索、创新、模仿甚至跟风、投机等现象不一而足,是引发关注和讨论的直接原因。从较早试水的网约车和短租,到后来迅速崛起的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雨伞、板凳、篮球等,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都希望在这一轮资本狂追共享经济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供分享的对象从原来的“闲置资源”到后来有的企业专门为了分享而增加的供给,典型的例子就是共享单车。有人用“花样分享”形容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各种“玩法”,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共享经济的讨论和争议。

目前,分享的物品和服务主要集中于生活和消费领域,与公众日常密切相关。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时,往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甚至人身安全。2017年下半年以来,竞争失败的共享单车逐渐退出市场,用户退押金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为那些仍在风口投入的共享经济新模式感到担心。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涉及诸多公共资源使用、社会公德与秩序、政府角色期待等公共性话题,容易成为舆论热点。在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观点不一致甚至存在争议都是很正常的。

关于共享经济问题的诸多讨论,也在更深层次反映了公众对于政府治理创新的期待。在当前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致力于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两者之间把握好平衡,是对政府施政智慧的巨大考验。至少在现阶段,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方法远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国外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如何应对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各界视为政府治理创新的“试金石”和“风向标”,因此必然成为关注焦点。

今天的共享经济裹挟追捧与争议,固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实践的日益成熟,行业内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与洗牌,资本市场的日趋理性,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