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总有真情堪回首,一枚信物共白头

寂寥的深夜,昏黄的路灯,灯光下的等待,孤独漫长。

但是,只有那些疲惫的归人最明白,“比聚光灯下的明星更迷人的,是路灯下等待你的某人”;只有那些默默等待的恋人最了解,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她是个护士。家境优裕,性情温良,身边追求者来来去去,一直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在姑娘的信念里,对的人,就意味着那个人肯倾其一生、真心相待。一个人久了,姑娘想,或许真正用心的爱情是存在的,只是我可能不会遇到了。就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见到爱情该有的模样,有人会觉得那种“一生只爱你一人”的承诺,表演的成分居多;有人会觉得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应该结婚,不用“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有机会笃定地宣告:我纯粹是因为爱情,才愿与你走进婚姻的殿堂,携手漫漫人生路。

在爱情里,人们总批判说女人对另一半寄托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不知道爱情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渴求另一半的理想。那些走在漫漫人生路上,忍耐着孤独和忧伤,默默持守着爱情理想的人,某种意义上也不亚于孤胆的英雄,在疲惫生活里做着一个英雄梦。她就这样单身了很久,被亲友牵挂着,也被路人议论着。忽然有一天,这个眼看着已经加入剩女行列的理想化的姑娘,结婚了。而她最终选择的爱侣,斯文平凡,融入人群,毫不起眼,令那些“外貌协会”的朋友们惊讶不已,也令那些围着她周旋良久的高富帅们,颇为不甘。

姑娘和朋友们交代,两个人在一次聚会上结识,男孩给她留下的印象,淡淡的,也可以说,还不错——仅仅是不错而已。日子在不温不火地行进着,男孩在日常交往中,仍然没有什么格外的表示,也没有什么入耳入心的言语。直到有一天,这个原本貌似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的男孩,竟然一下子撞到了她的心里。

那是一个冬夜,凌晨两点,她刚刚下了夜班,调皮地在朋友圈发照片说,好冷啊,真想吃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当她裹紧衣服,步出医院大门,就看见不远处的路灯下,一个熟悉的、略显笨拙的身影,倚在灯杆边。正是那个毫不起眼的男孩子,从怀里掏出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递给了她。

他们的爱情故事,就从这个烤红薯开始了。以后在她值夜班的时候,那个男生总是在医院门口的路灯下等她下班,带着热牛奶或者烤红薯。姑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总结,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撩妹技巧,但是真正撩妹撩到妹子心里去的,不过是那个在路灯下等我下班的身影,和那份带着全部温暖的用心。

故事讲到这里,像不像琼瑶剧的剧本?但我们这本书不是电影学院的教科书,而是一个商学院的商业模式案例。

剧情的高潮部分,发展到他们的婚戒上。那不是千篇一律的成品戒指,而是在一家婚戒定制中心,用他们的爱情故事定制的婚戒。戒指上,刻着男孩子在路灯下的镂空剪影。某一天,男孩就拿着这样一枚戒指,在接她下班的路灯下,向她求婚。他没有说“我爱你”,而是依然像从怀里掏出烤红薯一样,从心窝里掏出了一句同样温暖纯朴的话:“让我用心照顾你一辈子。”

爱情从来不是表演,不是敢于在公众场合大吼“这一辈子我只爱你一个”。真佛只说家常,真正的爱情直抵本质,有时甚至是四两拨千斤的,所谓“有情饮水饱”,谁能想到,“撩妹神器”也可以是深夜两点的那只烤红薯,爱情的模样也不过就是把平淡日常的每一天,都过成这样温馨的样子。当然,他们的爱情,也毫不意外地在封顶的时刻和场合,迸发出了最动人的旋律、最璀璨的光辉。在人生的新起点,他们愿意花时间和浪漫彻骨的心思,为自己定制一枚专属于自己的婚戒,希望以后能跟儿孙们提起,当年那对路灯下相拥而立的身影。

·在同行都搞价格战的时代,它坚持做高附加值的事情;

·在鼓励冲动型消费做“剁手党”的时代,它要求它的顾客理性思考,用心等待一件有意义的产品;

·在互联网思维流行花钱买流量追求规模的年代,它不烧钱买流量,超过50%的客人都是来自于老客户的口碑介绍;

·它把个性化定制发展到了这个时代的极致,以“工程师精神”,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流程和控制系统,把生意做大。

中国的各个产业都面临一场充满梦想但又伴随着噩梦的革命,所有的产业都面临一种焦虑,不知道过去那些年持续增长的消费者在哪里?另一方面,成本在上升,竞争在呈恶性,利润越来越薄,产业的生态越来越恶化。

互联网经济被误导为低价经济,哪怕卖珠宝也像卖煤一样,论秤称,然后比价格。这种颠覆在很多领域重塑了市场格局,但之后应该追问,一个产业除了便宜,到底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一个产业本质的意义何在?

眼下,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面临一场转型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从行业恶性竞争的泥潭中超越出来?将中国的产业提升到一条创造高附加值的轨道上来?不走低价竞争的道路,而是创造新的真实的价值,创造新的价值形态,是我们从BLOVE这家绝对规模并不很大的婚戒定制企业身上,看到的宝贵的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