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级会计电算化(T3用友通标准版)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
- 10字
- 2021-03-28 13:13:39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简介
一、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起步
会计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应用一套自身特有的方法,从价值方面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在会计工作中,通过采集、传输和存储取得大量的数据,并对此进行分类、汇总和系统处理,为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历史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逐步社会化,会计也随之发展变化。经过人们长期实践,会计逐步由简单到复杂,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此同时,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经历了手工操作、机械化和电算化几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一套会计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论,在会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中。1979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用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1981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1979年是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元年。
从1979年至1988年,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行政部门如财政部、机械工业部、铁道部、兵器工业部等,纷纷在全国各地做探索性的实验,全国各高等院校也加入研究的行列,这个阶段属于探索发展阶段。但从整个国家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讲,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国家各职能部门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摸索适合自身需要的解决方案。这个阶段的中国会计电算化水平不高,会计软件功能单一且不通用,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这一阶段的历史大背景是我们的国门刚刚打开,各行各业都在强调解放思想,学习、应用科学技术知识。1981年后,IBM-PC计算机及其兼容机(当时除了IBM计算机外,其他都称为兼容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提供了设备条件。当时,Dbase语言对于爱好计算机的会计人员来讲容易学习,从而被广泛应用。因此,很多单位自发地进行了会计软件的专项开发,主要是开发一些相对简单的模块,应用层次也很低,但相对于手工计算来讲,这种变化是巨大的。在这一阶段,一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以后逐步上升为区域性、行业性的行为。
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在吉林市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发展通用会计软件和引入市场机制是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出路。同年,财政部在上海召开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议,对制订各省计算机应用规划、实施对会计软件的评审工作做了统一部署。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各单位、各部门都在大胆探索会计电算化的开展方法,在软件上主要通过模仿手工会计的处理,逐步探索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一词是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它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用计算机来辅助会计核算和管理,通过会计软件指挥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即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应用中的代名词。与此同义的还有电脑会计、EDP会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化等。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从起步到现在已经30余年,取得了较大成效,包括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数量逐步上升,商品化通用软件产业的形成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的发挥等,无不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作用,使会计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加强。